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晔主张,蜀汉攻击吴国边境,曹则攻击吴国心脏,不出十日,孙权必亡。之后蜀汉势单力薄,就算得到吴一半土地,也无济于事。            
孙权和蝙蝠的两手策略(2)     
  魏主曹丕却主张袭击蜀汉背后,刘晔反驳说:“蜀远吴近,蜀发现我们出兵攻击他们,一定回军迎击。刘备正在怒师攻吴,听说我们也攻打吴国,知道东吴必亡,一定很高兴,加速挺进,与我们争夺孙权土地,不可能抑制忿怒帮助孙权合击我们。” 
  孙权命不该绝。和老爸曹操相比,曹丕的判断力差了一截,他不听刘晔的建议,决定接纳孙权。到此为止,孙权的两手策略十分成功,不但化解魏、蜀夹攻的危机,之后又因陆逊用兵如神而大破刘备。 
  为了取得魏国的支持,孙权委曲求全到了极点。魏国派人来封他为吴王,群臣难以接受。反倒是孙权本人洒脱得很,他安慰大家,“不要以我受封爵为耻,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为汉王”。孙权说得好:“这是因应时宜,于我何损?” 
  珍宝于我如瓦石 
  是啊,于我何损?这是孙权了不起的地方,他没什么包袱,管你什么“汉贼不两立”,他能屈能伸,只要保住国家命脉,屈身事曹,有何大不了的? 
  名号都可以降格,宝物珍玩等身外之物更不足惜。当曹丕向吴国要求进贡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珍宝,群臣反对,但孙权要大家想开一些,因为“我们在西北对抗刘备,全国人民都得依靠魏国,他们要的,在我看来,不过一堆瓦片、石头,有什么好可惜的”? 
  曹丕虽然不怎么英明,但也不笨。他担心孙权耍诈,一如刘晔所说。政治人物说一套做一套,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考验孙权,怎么考验?送儿子来。曹丕要孙权送长子孙登到京师洛阳来,做为人质。孙权哪敢冒这个险,推托再三,最后拖不过了,干脆赖掉,大家撕破脸。吴、魏两国兵戎相见,孙权再使手段,向刘备求和。刘备御驾东征惨败后气焰尽失,听说孙权要求复交,求之不得。孙权得以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专力抗敌,斥退魏军。 
  孙权并未被胜利冲昏,他拒绝群臣的建议,不愿跟在曹丕、刘备后头称帝,他不愿因为这种虚名而得罪魏国。不久,刘备逝世,蜀国国力不明,孙权忧心魏国来犯,再派使者向曹丕赔不是。曹丕哪想理他,孙权正尴尬时,诸葛亮派能言善道的邓芝出使东吴,精辟的利害分析打醒了孙权。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和蜀合作,和魏断绝往来。            
如果老板有错:诸葛亮vs。刘备(1)     
  职场守则第一条,老板绝对不会有错;如果发现老板有错,请参考第一条。 
  “老板绝对不会有错”,这句话绝对不会错,因为这是员工长保饭碗的定律。吃饭皇帝大。 
  可是老板真的错了,又要你执行他的错,你必须扭曲人格、违背良知,多么痛苦啊。 
  部属面对这种情形,不外几种反应: 
  一、据理力争,强劝力谏。 
  二、照章行事,对错干我何事? 
  三、阳奉阴违,明着答应,暗地里推拖不做。 
  四、委婉反对,若劝不成,全力执行。 
  第一种人很有骨气,但不讨喜,通常成为烈士;第二种人柔弱无骨,得过且过,许多主子喜欢这款;第三种人以阳奉保住饭碗,以阴违维护专业,但被逮到打太极拳,同样将面临挣扎。最后一种老成持重,最为中庸。 
  诸葛亮显然是最后一种,从刘备东征孙吴时,诸葛亮的态度可见一斑。 
  法正的表演艺术 
  孙权袭杀关羽、夺占荆州,刘备为了报仇,率兵讨伐吴国,大败而归。且不从结果论来看,伐吴这件事本身就有许多争论。 
  奇怪的是,伐吴行动和诸葛亮的联吴战略完全抵触,正史里却不闻诸葛亮吭声,只在刘备惨败后,叹说:“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刘备)东征,即使东征,(如果法正还在)一定不会覆败。” 
  短短一段话,依语气透露出下列讯息:诸葛亮也不赞成刘备伐吴,但无力或不想制止。法正才有强谏、说服的能耐。 
  为何是法正?法正和诸葛亮的价值观、人格特质和行事风格不同。《三国志》写两人“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就是说法正和诸葛亮的喜好和崇尚不同,却能从大局出发,共同合作。 
  法正会强谏,诸葛亮却不会。从史料上不曾看到诸葛亮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演出。别说对刘备了,即使凶巴巴的法正,诸葛亮也不敢惹。法正性子刚烈,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还会擅自杀害诋毁他的人。有人看不惯法正这么嚣张,希望诸葛亮报请刘备管束一下,但诸葛亮表示,刘备宠信法正,倚仗法正,要约束法正的行为,难哪!            
如果老板有错:诸葛亮vs。刘备(2)     
  这则故事,可看出法正的性格:有一回,刘备迎战曹操,战况激烈,众人急劝刘备避雨(“矢下如雨”),刘备大怒,不肯,法正向前站在刘备面前,当挡箭牌,告诉刘备,你不退,我也不退。刘备只好避退。 
  法正会这种表演艺术,加上他的脾气硬,获得信任,所以,诸葛亮叹说法正如果还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主要还在于法正连说带演,不怕死,符合劝诤的功力,这不是一板一眼、谨守君臣分寸的诸葛亮所学得到的。 
  有史家怀疑,诸葛亮赞成刘备伐吴,否则为何不闻诸葛亮反对?这个推断很离谱。首先就忽略了陈寿在《法正传》里用了“群臣多谏”这四个字,表示反对者众。只是《三国志》记事向来残缺不全,未加详载,裴注就引用史料记下赵云的反战建言。但不管什么人来劝,效果可能都不大,刘备人在气头上,恨在胸口烧,惹不起,劝不动。有一个叫秦宓的人(时任“从事祭酒”一职),表示从天时看来,出兵不利,刘备嫌他乌鸦嘴,把他关进监牢,后来才获释。 
  不必为诸葛亮辩护 
  从史料看来,诸葛孔明并未劝阻刘备御驾亲征。但身为首席谋臣,对主子的错误决定,如果未加劝阻,不是显得很笨,就是很坏,不符合众人对诸葛孔明完美形象的期待。于是,《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安排诸葛亮“苦谏数次,只是不听”,后来引领百官,力劝刘备,伐吴可以,但不必御驾亲征,“命一上将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刘备心志动摇之际,张飞却闯进来抱着刘备的腿大哭,说:“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张飞话说得绝,此仇非报不可,若报仇不得,宁死不和刘备相见。刘备就这样感情用事,亲自出征,诸葛亮说什么也没用了。 
  依小说所说,诸葛亮力谏了,是张飞坏了事。而罗贯中一直塑造刘备的仁者形象,到此时也顾不得了。《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写秦宓在刘备出发前,再三劝阻,惹恼刘备,命人斩杀,众官求情,免于一死,下狱。孔明上表,一来为秦宓开脱,二来劝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对吴兴兵,言辞恳切,文情并茂。可惜刘备心意已决,众将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板犯错。            
如果老板有错:部属反应     
  当老板错了,身为部属,或委婉相劝,或直言以谏,如果老板未能采纳,执意己见,最后失败了,此时部属对自己的先见之明,应该如何反应?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闭嘴。哀矜勿喜,决不出声。 
  这不是美德,是避免激怒上级,避免在伤口上洒盐。然而遇到器量狭小的主管,你不出声,还是难逃噩运。 
  信任够,才会言听计从 
  田丰和袁绍的关系正是如此。官渡兵败,袁绍后悔不听田丰的警告,反而把田丰拘押在狱,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却很悲观,因为袁绍这个人善忌,失败后备觉羞愧,心生妒意,自己反而会因为先知先觉而遭处决。 
  田丰料事如神,从战场胜败到个人生死。奈何跟错主子,明知老板有错,劝不动,只能眼睁睁看老板溃败,被老羞成怒的老板杀掉。 
  田丰的建议(沮授、许攸也一样),对袁绍不起什么作用,袁绍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郭图,倒是言听计从。除了袁绍个人判断力差,对部属信任程度有别,也是一大原因。 
  曹操赤壁兵败后,哀叹说:“如果郭奉孝(郭嘉)还在,我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仿佛暗批活着的尽是酒囊饭桶。这样说当然不公平,早在用兵前,贾诩就曾建议曹操好好经营荆州,不必急着动兵,到时孙权自己会来归附。曹操如果采纳,也就没有后来的赤壁惨败。 
  但曹操特别提到郭嘉,或许有另一层意思。比如,鏖战之际,郭嘉献策,可帮助曹操获胜或脱困;比如,同样劝曹操不要开战,但郭嘉更有说服力,更得曹操的信赖。——这一点很重要。和贾诩相比,郭嘉显然分量重得多。史书写贾诩自认不是曹操旧臣,而又老谋深算,惟恐遭致猜疑,于是闭门自守,不结党派。可见曹操对贾诩多少有点顾忌。 
  看看吕布、陈宫这个组合,就更清楚了。吕布遭曹操团团围住,陈宫提议吕布出城布阵,他闭守城内,互为表里,相互呼应,这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奇策,但吕布妻子提醒说,陈宫曾有叛离曹操的前科,难保此时不会叛离吕布。吕布被史书评为“无谋而多猜忌”,一听更不敢相信陈宫。陈宫后来落得陪吕布一道赔上性命。 
  分量够才能管理上司 
  当部属未获完全信赖,平日的变革方案便不易被主子接受,危急时死马当活马医的急智,主子更不敢采信。许多部属只知埋头苦干,忽略了管理上司的重要。管理上司,必须建立举足轻重的分量,然后取得老板的信任,平时做好上下属之间的公关,透过良好的沟通互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