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常山太守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恢复了元气。为了挫伤叛军的气焰,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河北7个县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常山。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对峙40多天。李光弼部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郭子仪闻讯后,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援救,与李光弼会合后,在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打败叛军史思明部。唐军追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歼敌4万余人,俘千余名,获战马5000匹,取得反击叛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河北的许多郡县纷纷迎接唐军,郭子仪由此威名传扬。

安禄山听闻史思明败报,恼羞成怒,从洛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由谢希德率领,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由牛廷蚧率领,南下会合史思明。叛军三军和一,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此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叛军叛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便利用叛军急求决战的心理,一面挖沟筑垒,据险坚守,积极作好备战,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的扰敌战术。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无法休息。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一触即溃,四散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又被飞箭射中,从马上跌了下来,散发跣足,狼狈不堪地逃回博陵,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挑战。此战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郭子仪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唐军声威大振。

这一战,对河北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均自发地组织武装,支援和响应唐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叛军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

正当郭子仪拟挥兵北进范阳时,叛军攻破了潼关,玄宗弃京出逃蜀地,郭子仪撤兵退守太原。不久后,太子李亨逃至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

京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叛军占领长安、洛阳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王朝摇摇欲坠。人民受尽蹂躏和剥削,生活异常艰难,洛阳附近竟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从当时情况看,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肃宗的新朝廷刚刚建立,兵少且弱。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灵武后,军声顿振,兴复之势才形成,天下人才觉得唐朝复兴有所希望。肃宗当即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正当郭子仪、李光弼等奉命收复东、西两京之际,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严庄矫称安禄山传位给安庆绪。安禄山一死,唐朝廷便想趁叛军内讧,大举进攻。

肃宗到彭原郡检阅六军时,宰相房琯请求领兵1万人,自任统帅,去收复长安。房琯出战前夸下海口,军队刚开到陈涛,便被叛军兵打败,全军覆没。

到了此刻,郭子仪的朔方军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的条件,向回纥借兵,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负责收复两京。

郭子仪从房琯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因为河东郡居于长安和洛阳之间,扼叛军要冲,得河东才可收复两京。肃宗同意这个意见,命令唐军遵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当时叛将崔乾祐(在灵宝击败哥舒翰之人)据守河东蒲州。郭子仪率兵从洛交(今陕西富县)向河东进发,又分兵攻取冯翊(今陕西大荔)。

此时,唐官吏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韩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锋都被叛兵关押在蒲州,4人听闻唐军已经开始了反攻,密谋为内应。当郭子仪进攻蒲州时,赵复等人竟然传奇般地杀死了守城的叛兵,打开城门,迎接郭子仪进城。叛军大将崔乾祐逾城以身免。

崔乾祐逃到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安邑的百姓假装投降,放崔乾祐的军队进城。军队进城快一半时,城上的悬门突然落下,将叛军分隔在城内外,进入城内的叛军都被安邑军民杀死。崔乾祐此时没有进入城门,得以脱身,从迳岭(今运城东北)逃跑。郭子仪趁机收复了河东。

至德二年(757年)闰八月底,肃宗命元帅广平王李俶发兵攻长安,郭子仪率领中军。回纥可汗派遣儿子叶护率领精锐骑兵前来,帮助唐朝讨贼。郭子仪与叶护太子在宴会上亲近修好,共同发誓要平定国难。

九月二十七日,唐军进抵长安城南、沣河以东香积寺北。长安城的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等自恃兵多将广,倾巢而出,与唐军交锋。唐军声势不及,初战即败。叛军刚要乘胜追击,唐将李嗣业策马飞奔阵前。李嗣业是出名的猛将,善用陌刀。他拼命挥刀砍杀,所向披靡,刀光过处,叛军不死即伤。唐军军心这才稍。刚好这时候,郭子仪率领大军赶到,同李嗣业合军,猛击叛军。双方激战大半日,叛军死伤6万余人,大败而回。当夜,叛将张通儒见大势已去,主动放弃长安逃跑。

九月二十八日,元帅广平王李俶(肃宗李亨之子)与郭子仪等入城,京师就此光复。城中男女老幼近百万人,夹道欢呼,流着泪说:“没有想到今天又见到官军。”肃宗在凤翔得到捷报,群臣称贺。

郭子仪收复了都城长安后,又奉命率军乘胜东进,直指东都洛阳。安庆绪听说唐大军前来,派大将庄严、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阻击。唐军得回纥铁骑援助,大败叛军,安庆绪等人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阳)。唐军收复洛阳。

洛阳收复后,郭子仪返朝,肃宗非常欣喜,亲自出迎,拉着郭子仪的手说:“国家再造,卿之力也!”(《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郭子仪传》)

长安和洛阳的相继收复,河东、河南的大部郡县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唐朝廷已摆脱了一度岌岌可危的境地。

而此时叛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安庆绪担心史思明日渐强大,命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到范阳征兵,欲乘机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先发制人,拘禁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并向唐朝投降。唐朝廷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命他率军讨安庆绪。河北重新复为唐朝廷所有。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肃宗从成都迎回玄宗。

乾元元年(758年),镇守于太原的李光弼认为史思明终究还要叛乱,劝肃宗笼络乌承恩,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促使他与阿史那承庆共同对付史思明。但此事后来被史思明查出,杀死了乌承恩,并积极筹划,等待时机再次起兵。

同年九月,唐肃宗命令9个节度使出兵,围攻盘据在相州的安庆绪。这次出兵不设主帅,只以宦官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视各军将领。史书上对此解释是,“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其实并不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元勋谁不好统领谁这么简单,而是由于安禄山叛乱的事实,使得肃宗心有余悸。他既想利用节度使来平定叛乱,又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更不放心将几十万唐军单独交给某一个威信与实力都很强的节度使。这样,造成的结果却是:军令不一,各节度使又互不为谋,矛盾重重。而更为严重的是,在朝廷与节度使的矛盾中,宦官势力乘机滋长,致使宦官专政成为唐中后期最严重的问题。

十月,郭子仪率本部人马与其它八路兵合围卫州(今河南汲县)。临战之时,郭子仪先安排好伏兵,一交战便假装不敌而败退。等到叛军追击时,事先埋伏的3000唐军弓弩手突然发箭射叛军。箭矢如雨,叛军大为惊恐。郭子仪趁机挥兵掩杀,收复了卫州。

之后,唐军各路人马共六十万,共围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市)。郭子仪命部队引漳河水(《通鉴》写为漳河,唐书写为安阳河)淹邺城,城中粮尽。困守在城中的安庆绪日子相当不好过,邺城中开始缺粮,一斗粮食需要七万钱,而米价最便宜的时候不过几文钱。粮食吃完了,连邺城的老鼠都值钱起来,一只要数千钱。而且也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邺城中有人想要暗中投降,却因为城中被淹,水太深,无法轻易出去。此时的局面对唐军极为有利,然而唐军没有主帅,没有统一的指挥,彼此牵制,错失了良机。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五万南下,在邺城外与唐军相遇。唐军中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部率先与史思明激战,双方各有死伤。

郭子仪率军赶到,预备从背后袭击史思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然而,形势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郭子仪刚要布阵,突然狂风大作,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史书中记载说:“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飞扬的尘土中,只见人影憧憧,来回移动奔跑。交战双方都大惊失色,均以为是对手追来,纷纷逃散,溃不可止。唐军往南逃跑,史军则往北逃跑。敌我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甲仗、辎重委弃于路。唐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