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云之路-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伤筋动骨”。

  陈云决心要说服毛泽东接受“包产到户”。他以为,既然毛泽东把“调整”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有可能接受他关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这一“调整”措施。

  1962年7月初,陈云回到北京。他先和中共中央几位常委交换了意见,大家对于“包产到户”的看法大体上一致。

  这时,毛泽东尚在外地。

  得知毛泽东即将从河北邯郸回京,在7月6日,陈云致函毛泽东:“对于农业恢复问题的办法,我想了一些意见,希望与你谈一谈,估计一小时够了。我可以走路了,可以到你处来。”

  三天后,毛泽东回到北京,当夜即约陈云谈话。

  这时,仍有人劝陈云不要向毛泽东谈支持“包产到户”。

  陈云说:“我是出于对党对人民负责才说这些话,何必患得患失?”

  当然,陈云知道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所以在谈话中说得很婉转。

  他首先向毛泽东强调了应该发挥农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的重要,指出中国农村的个体经营与合作生产还要并存相当长的时间。

  接着,他说,为了渡过当前农村的难关,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民个体生产积极性……

  陈云举了他自己在家乡调查的情况,说明一旦提高农民的个体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就会有转机。

  说到这里,陈云才提及,“包产到户”不妨一试。在他看来,这是在目前非常时期中解决困难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只是听着,并不表态。

  陈云回家之后,才过了几小时——翌日清早,便得到消息,毛泽东在他走后,作出了严厉的批评!

  毛泽东说:“‘分田单干’是瓦解农村集体经济,解散人民公社,是中国式的修正主义,是走哪一条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当天——7月9日下午,召见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7月10日下午,毛泽东召见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7月11日,毛泽东召见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

  毛泽东在这三次谈话中,都明确地表示反对“包产到户”。

  毛泽东要陈伯达根据这三次谈话的精神,以中共中央名义,起草《关于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表明了坚决反对“包产到户”的态度。 

 
 
 
第二十九章 “战略疏散”到江西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刘少奇被打倒了,邓小平被打倒了,陶铸被打倒了……不过,在被打倒的名单上,并没有陈云。

  偶尔在批判“单干风”的大字报上,见到批判陈云的字句。不过,跟贴满大街小巷批判“中国头号走资派”刘少奇和“中国二号走资派”邓小平的大字报相比,批判陈云的大字报要算是很少很少。

  在笔者看来,陈云遭到的批判不多,究其原因有几个:一是陈云出身工人,没有“剥削阶级”之类“根源”可挖;二是陈云从未被捕,也就不存在“叛徒”之嫌;三是陈云讲话谨慎,没有多少“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辫子可抓;四是陈云生活清廉、作风正派,没有什么可供“揭发”的。

  也正因为这样,在刘少奇、邓小平被打倒之后,陈云还一直是中共中央委员。

  1969年9月30日,为了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盛大招待会。

  在新华社发出的电讯中,这样提及出席者名单:出席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叶剑英、李先念、董必武;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阿沛·阿旺晋美、周建人;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李富春……

  这表明,陈云是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国庆招待会,虽说当时他早已“靠边”,早已有职无权。但是他的处境毕竟比刘少奇、邓小平要好得多。

  就在陈云出席国庆招待会半个多月后,1969年10月17日,一道紧急号令从苏州发出,要求全军“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那是“林副主席”从苏州发出的。

  翌日,黄永胜便向全军转发了“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一时间,全中国处于一片紧张状态。

  中共中央作出紧急决定,把一批老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紧急送往外地,曰“战备疏散”。

  受到“战备疏散”的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陶铸、王震、罗瑞卿、徐海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等。

  其中,正在重病之中的刘少奇,被“疏散”到河南开封,一个多月后——11月12日,便惨死于那里。

  被“疏散”到江西的是邓小平、陈云、王震、何长工、萧克、陈再道。

  急急如律令。限令三天之内启程。

  陈云毕竟还是国务院副总理,他可以带秘书萧华光、警卫员、炊事员一起走。

  陈云匆匆登上南下火车的软卧包厢,连全国粮票都来不及调换。

  对于江西,陈云是非常熟悉,在这片火红的热土上,曾留下他当年战斗的足迹。

  如今,时隔35个春秋,他又来到江西。然而,此时此际,他却是遭贬受谪,被一阵冷风吹到此地……

  陈云在滨江宾馆“闲居”了一些日子。关于他未来的去处,在幕后紧张地筹划着,终于选定了不远又不近、生活条件又还可以的地方——南昌市南郊青云谱的省军区干休所。不久,陈云迁往那里。 

 
 
 
第三十章 “一天打鱼一天晒网”
  1972年4月下旬,陈云回到北京,仍住在北京北长街71号——他从1949年5月进入北平之后,一直住在那里。

  陈云回到北京,此时全国正在“批判林陈反党集团”,即批判林彪和陈伯达。

  林、陈虽已倒台,但是江青集团却日益猖狂。显而易见,陈云这样的“老右倾”,不可能跟江青这样的“左派”有共同的语言。

  不过,陈云毕竟从完全“靠边”,到总算能够有点工作可做。周恩来根据陈云的特长,安排陈云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发展对外贸易问题。

  197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穿了一身灰色中山装的陈云,出现在北京中山公园。跟陈云并排坐在一起的是朱德、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傅作义。他们和群众一起观看文艺节目,算是公开露面。

  1973年5月5日,陈云听取了外贸部周化民的汇报,提出要研究资本主义。

  1973年6月7日,陈云接见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和副行长乔培新,作了一次谈话。

  那天,陈云一开头就说:“我是一天打鱼一天晒网。今天是晒网时间,只谈半小时好不好?”

  这跟他在江西时“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相比,“打鱼”的时间算是多了一点。

  不过,仍是时“打”时“晒”罢了。

  他向两位行长提出十个关于国际金融和货币的问题,请他们在一星期或十天内收集些资料,以供研究。

  陈云说:“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

  陈云还说:“要研究包括像尼克松国情咨文那样的东西。过去没有参考资料,只有参考消息,但过去这方面的材料我是都要看的,重要地方还划圈圈。像康纳利、舒尔茨、德斯坦的讲话材料都要看,都要研究。列宁讲过:到共产主义时代,会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厕所。我看,现在离那个时代还很远。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

  1975年1月13日——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朱德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还选举产生了22位副委员长。

  陈云出任副委员长。

  不久,中国发生“政治大地震”——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病逝……

  在毛泽东去世后不到一个月——1976年10月6日,中国爆发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

  关于这场“十月革命”,主要的发动者是华国锋、叶剑英和汪东兴。他们的行动,得到了许多老干部的支持,其中包括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邓颖超、王震等。

  关于陈云如何支持1976年的那场“十月革命”,几乎鲜为人知。 

 
 
 
第三十一章 秘密会见叶剑英
  王震曾充当了叶剑英的“联络参谋”,秘密地联络了邓小平、陈云等老干部。

  王震是怎样联络邓小平和陈云的呢?在《王震眼中的叶剑英》中,作者范硕写及王震的回忆:王老回忆说:一天,我来到邓小平住处,闲谈一阵“国是”之后,小平同志突然问起叶帅的生活起居情况,问他什么时候精神比较好,我就自己所知,一一相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午睡,住在哪里……

  小平同志听得很认真。第二天,他没有经过任何通报,悄悄坐车,来到海南沿小翔凤叶帅的住处。

  叶帅在酝酿对付“四人帮”的办法时,急需征求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意见。他又一次叫我来。

  我刚坐下,叶帅就问起我上次去陈云那里交谈的情形,我一一汇报。告诉他,陈云和他想的一样,党内要搞合法斗争。然后,他和我商量如何进一步请教陈云。

  我登门拜访,单刀直入地提出问题:“既然不能把那几个人弄起来,是否召开政治局会议来解决?”

  “更不可以!那样会打草惊蛇!”

  “那怎么办呢?”

  陈云想了想说:“让我再思考一下,等思考好了,再告诉你!”

  我提议他串串门子,到小平、叶帅那里去串串门。他同意了。

  后来,陈云想好了,直接到叶帅那里去串门子,与叶帅交谈,说出自己的意见。

  我这个“联络员”总算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