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经漫话-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鳎恳菔凇兑抢瘛返模纭端料摹贰ⅰ缎鹿罚急煌醭捎茫衔翱墒┯诶褚濉钡模鬃游裁匆鞠髡庑┖侠竦氖俊僦煲妥稹毒蹇肌芬
  (四)吴季札到鲁国参观周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唱诗,乐工演奏歌舞的十五国名与风、雅、颂的次序,和今本《诗经》相同,那时候孔子才八岁,不可能删诗。(五)古代外交家常常在宴会上“赋诗言志”,有时让乐工歌唱诗句,借以表达他们的意图、态度,所以他们必定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本子。如果诗真有三千多篇,当时的士大夫和乐工记不了这么多的诗。(六)孔子自己没有说过删诗的话,只说‘诵诗三百”。删诗之说,是司马迁说的。学者不信孔子自己说的话,却信别人的话。的确,我们研究《诗经》的人,应该信孔子自已说的话。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①孔子对《诗经》曾作核定乐谱的工作,他在“正乐”方面是有功绩的。据赵翼《廿二史劄记·有后人窜入条》的考证,说明《史记》是有后人窜改的地方。关于孔子删诗这一段记载,可能也是后人窜改过的。总之,学者参加怀疑删诗说的论争,理由充足,已经取得胜利,没有什么人再会相信它了。…①《论语·子罕》
  孔子删诗说既不足信;那么到底是谁去整理、加工,成为现在这部《诗经》集子呢?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简单地谈谈诗经》中说:“《诗经》虽是搜集既成的作品而成的集子,但它却不是把既成的作品原样地保存下来。它无疑是经过搜集者们整理润色的。《风》、《雅》、《颂》的年代绵延了五六百年。《国风》所采的国家有十五国,主要虽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子长江流域。在这样长的年代里面,在这样宽的区域里面,而表现在诗里的变异性却很少。形式主要是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韵差不多一律。音韵的一律就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一个统一性。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的。”郭先生的愈见非常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古书中记载的逸诗,多半是长短句,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的《祈招》:“祈招之倍倍,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再看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及江有浩的《诗经韵读》二书,足够证明《诗经》的用韵完全是统一的,不带地域性的色彩。但是加工者是谁?先秦史传没有直接确实的记载,
  无法证实。我们只能从诗歌的保存者和诗歌和乐舞的关系这两点去探索,认为对诗歌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还是以太师和乐工们为最有可能。《国语·鲁语下》:“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正考父是春秋朱国的大夫,商之名颂,即《诗经》中的《商颂》(现在只存五篇),有人解释校为“校对”,就是正考父觉得保存在宋国的商颂,可能有错字或残缺,到太师处去校对一下,或者到太师处校正乐调。有人解释校为“效”,效是献的意思。这说明正考父自己作了十二篇《商颂》献给周太师。不管如何解释,都够证明周太师是当时诗歌的保存者。《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他为什么统称风、雅、颂为“周乐”呢?因为每篇诗歌都有乐调,是由周太师配乐、保管的。《礼记·王制》的“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记载行人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乐”。可见太师确是掌管当时诗乐的王官。《周礼·春官》有“太师教六诗”,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的话,可见乐官不但是诗歌掌管者,而且还要承担教学诗乐的工作。从上看来,太师和乐工们可能就是诗
  歌的整理和加工者,其中包括民间歌谣、文人创作以及庙堂乐章。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此作过一番总结性的解释,他说:“春秋时,各国都养一班乐工,象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巨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算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大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他的解释,虽合《诗经》成书的历史情况,但不够全面。朱先生只说各国的太师和乐工是搜集和保存诗歌的专员,而忘记提周王朝的太师和乐工,他们是《诗经》和周乐的编订和保存的主要人物。高亨先生在《诗经选注》中说:“周王朝的领主为了充实
  音乐,为了祭祀鬼神,为了夸耀功业或别种目的,作成诗歌,交给乐官。《周颂》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二,王朝乐官为了给领主服务,尽到他的责任,留心搜集诗歌,《小雅》、《大雅》及《王风》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三,诸侯各有乐官,掌管他本国的诗歌,诸侯为了尊重王朝,交换音乐,派人把乐歌献给王朝。《王风》外的十四国风及《鲁颂》、《商颂》里,应该有些诗篇出于这个来源。……通过上述的三个来源,诗歌集中在周王朝乐官的手里,并逐渐地增加起来,前后经过五百多年乐官们的编选,才算完成了这部书的编辑工作。”高先生根据古书关于乐官的记载,叙述《诗经》编订成书的过程,突出周王朝乐宫的主导作用,是符合当时历史情祝的。我以为《诗经》中的民歌,是王官到民间采来的。贵族文人的创作和祭祀燕飨乐歌,是公卿列士献的,保存于官府,都是由太师所掌管。到了春秋时代,诸侯间交际频繁,一般外交家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加强他们外交的辞令,常常引用诗歌的章句,来表达本国或自己的态度和希望,使其语言含蓄婉转而又美丽,形成当时上
  层人物学诗的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周诗可能即在春秋士大夫训练口才的普遍要求下,乐官不断地加工配乐,逐渐地结成了一本教科书。《左传》和《国语》是春秋时代最可靠的史料,据后人统计,《左传》中引诗的句子,约有二百五十条,百分之九十五的诗都见于《诗经》,可见春秋时已有固定的教本了。
  五 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上面说过,《诗经》原来的分类,是古代乐师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按诗歌的声调划分的。我们现在为了便于分析,依据诗的内容,参照解放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一般意见,将三百篇分为下列八类:一 劳动生产的诗歌《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或表示劳动的偷快,如《疲q》;或表现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它们倾向鲜明,总是站在当时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倾诉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悄、愿望和要求。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
  窜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芟》、《良耜》等。它们的倾向性也不问可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西。《豳风·七月》错综复杂地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无休止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各个季节的物候变化,是一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着的周民劳动生活的图画。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向西方,九月授衣。 九月缝衣女工忙。一之日觱发, 冬月北风辟拍吹,二之日栗烈, 腊月寒气刺骨凉。无衣无褐, 粗细布衣都没有,何以卒岁。 怎样过冬心悲伤!三之日于耜, 正月赶快修农具,四之日举趾。 二月大伙下田忙。同我妇子, 约我老姿和孩子,馌彼南亩, 送饭南盲喷喷香,田畯至喜。 田官老爷喜洋洋。
  …………农民们将自己一年从事劳动的项目,悲惨的生活境遇,磋叹感伤的情绪,作了分月的、铺叙的、对比的描绘。种田、蚕桑、漬麻、织染、制衣、打猎、酿酒、修建房屋、藏冰等工作,都由农民负担。《汉书·食货志》叙述那时女工生活说:“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就是说,妇女每日要工作十八小时,男子更可想而知了。他们养活了领主,养活了当时全社会人,但劳者不获。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在凛烈的寒冬里,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吃的是一些苦菜葫芦,住的破烂的茅屋,四面透风,老鼠横行。妇女们还要被公子们劫虏侮辱;农夫们还要为豳公祝寿,被迫高呼“万寿无疆”。可见,《七月》诗的主题,是反映当时农民的劳动负担和被剥削压迫的悄况。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这种对抗性的矛盾,是绝对不能调和的。但是在诗中为什么充满了悲叹情绪,而没有对剥削者直接的斥责、愤怒的爆发呢?《七月》诗产生于
  西周初年,由于田制的改革,那时的政权还相当巩固,阶级矛盾还没有尖锐到爆发成为起义的程度。所以这诗末章,叙述到了一年终了,领主还假惺惺地叫一些农民到公堂上一起喝酒,举觞向豳公祝寿,祝他“万寿无疆”,让他们永远剥削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里的劳动人民,不但受统治阶级物质上的剥削,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