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的时候,所收集到的素材是相当多的,编辑者必定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思考去归纳、总结而成今天的二十篇《论语》。编辑者不太可能从“数十百篇”里只编辑上半部的十篇,那样不利于完整保留孔子思想的原貌。所以二十篇《论语》分上、下部内容而又各有侧重的思路,很可能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上半部侧重阐述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下半部则侧重运用中的注意要点,恰恰反映了《论语》的一体性。

  其三,我们仔细观察《论语》各章内容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章节都是“子曰”,除了《乡党第十》篇都为描述性句子外,其他各篇也大量存在描述性、总结性的句子,用在各篇中起到顺畅逻辑、亮明观点的作用,有的甚至是起到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比如: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此为编辑者言,是极其重要的表明孔子对待祭祀态度的句子)。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以上几条差不多都是《述而第七》篇的灵魂语句,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盘托出。或许是因为孔子自己直接阐述教育思想的语录太少,所以编辑者只好代为总结,那么是谁在总结?应该是孔子青睐的、其他弟子敬服的一传弟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第九》篇的中心语)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篇的灵魂所在)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文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以上几章均是为了配合阐述其他章节内容而作的注笔,用以强调、补充或使更具说服力)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一章对先辈政治智慧的总结非常关键,目的是指出孔子思想体系道统之纯正、知见之真灼。那么,这个总结是出自孔子,还是编辑者?极可能是来自孔子的授课内容,而又没有合适的孔子语录,所以编辑者代为归纳出来)

  以上编辑的手法说明两点:1)各篇内容绝非胡乱的排列,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心编排,各章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否则不会大量使用非语录内容。编辑者必是以一人为主导,才可能构思严谨、篇与篇的内容布局合理。2)这个人一定是孔子的一传弟子,否则《论语》中大量使用的非语录内容何从归纳?除子思外,有哪个再传弟子是亲自跟随过孔子的人呢?即便由再传弟子归纳出来也不会有公信力。孔子与子思是爷孙关系,可《子思子》文中引用了几句别人不太熟悉的“子曰”就有人提出怀疑,若是其他再传弟子编辑《论语》,又帮忙整理出如此众多的归纳性、描述性的句子,以当时孔门诸强林立、互不相让的形势,有可能令人信服吗?

  其四,不少人因为《乡党第十》全文记录孔子日常生活的言行事迹而想当然地认为那是“结论篇”,却未发现《论语》从头至尾是根据《周易》卦序来编排的事实,而卦序十正是“履卦”,所以才以孔子行履为内容而已,不可因此将上、下部《论语》活生生拆成两截。

  其五,《论语》二十篇如果是曾子的构思,那么,曾子是否会选择由子思共同参与编辑呢?这得由子思的出生年份说起。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此《中庸》乃含有47篇之巨著,非《中庸》一文,极可能包括了《大学》在内)。”“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未言作《大学》。有人认为《孝经》是孔子因见曾子之孝道而作)。死于鲁。”下面我们以孔子、颜渊、孔鲤的年龄作为参照,来看子思可能的大致出生年份(见下表,本图表主要观点来自孔德立先生的文章《子思生卒年考》)。

  颜渊小孔子30岁,三十一岁卒,而孔鲤又先于颜渊卒(见《先进第十一》篇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可知《史记》说孔鲤“年五十”应为“四十”之误。子思则不可能晚于公元前491年出生。又因子思当过鲁穆公的老师,鲁穆公元年为公元前407年,所以子思不可能早于公元前407年卒,因此《史记》说子思“年六十二”应为“九十二”之误。

  公元前551541531521511501491481471461451441431421411401

  孔子551 532(20) 479(73)

  孔鲤 532 493(40)

  颜渊 521 491(31)

  曾子 505 479(27) 436(70)

  子思 493 479(15) (58)402(92)

  (附孔子、孔鲤、颜渊、子思、曾子生卒年图表)

  如果子思确系生于公元前493年,由晚年的孔子直接教导的话,是否能在文献上找到子思向孔子学道的资料呢?事实上,《孔丛子》就记载了大量子思与孔子的直接对话,如《孔丛子·记问》篇记载:

  孔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jí)于进膳,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尤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

  子思问于夫子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

  子思问于夫子曰:“伋闻夫子之诏: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子任法以治齐,而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礼乐哉?”子曰:“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管仲任法,身死则法息,严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子思问于夫子曰:“物有形类,事有真伪,必审之,奚由?”子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乎圣,推数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圣人难诸!”

  上述子思问学内容,已经涉及到国家治理的内容,表明孔子晚年时,子思至少已是少年。所以,《论语》篇序符合易数、《先进第十一》所表现出的重情、重性的观点,极有可能是子思接受了晚年孔子喜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重视情、性等的思想之后融入到《论语》的编辑之中的。郭店楚简《孔子论诗》等文献的出土,更说明孔子除了以“五经”教育他的弟子外,极可能留下一些授课讲稿等资料,成为他的子孙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

  《论语》收集素材、准备编辑的时候,应该是子贡守孝六年之后,子夏等人拥立有若为师时才开始提上日程的。如果子思出生于公元前493年,那么,此时的子思已由15岁左右的少年成长为20多岁的青年,可能已行过了成人礼了。这个阶段,子思看到爷爷的弟子们似一盘散沙,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在众弟子中,他必定会更喜欢曾子(尊师,反对立有若为师)、子贡(为孔子守孝六年),尤以亲近曾子的可能性为大(曾子父子同事孔子,两家关系亲密)。所以,子思非常可能因编辑《论语》一事而亲近了曾子。这很符合人之常情:有人帮你爷爷编辑语录,作为孔子唯一的嫡孙,怎么可能不去关注呢?如果《论语》的编辑者是曾子,那子思就一定是曾子家中的常客。而曾子在名分上只将子思当师弟看待(他们之间只相差12岁,且子思曾直接受业于晚年的孔子),没有正式收他为学生,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子思能较早立派的原因。

  《论语》编辑的过程中,子思应该是自始自终参与了的。《论语》的语录内容陪伴他经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所以子思的文章中有意无意都会写上自己烂熟于心的大段大段的孔子语录(且很注意遴选与《论语》所选语录不同的部分),足见参与编辑《论语》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深。受曾子崇礼、重践履思想的影响,及编辑《论语》义理逻辑等的熏陶,常年耳闻目染,也对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可从子思的系列言论中得到验证。

  综上我认为,《论语》以曾子的编辑构思为主导,是与子思两人合力编辑而成的。《论语》各章语录乃有子被立为师后,由曾子发起征集而来。子思以事实师出曾子的可能性最大,他是《论语》的最后完稿者,定稿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