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央党校毕业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sī)、怡怡(yí)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能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偲偲是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怡怡是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本篇以子路问政开始,讲了为政的原则、政治的一般规律、为政的注意要点,说明为政是很不简单的。本章再以子路问士作结论。孔子说知识分子、后备官员要做到与人相处和和气气,彼此鼓励督促。这似乎是针对子路的性格缺点来的,也是呼应前一节讲为政以德,叫我们别误解德就是拉着脸孔、装着道貌岸然,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待人是和气、爱人的。子路性格急噪,估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了,所以孔子似乎是说他还没有从中央党校毕业,最好别去从政就是了。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孔子说:“有道德、有智慧的人领导、训练人民七年,就可以应对战争了。”

  古人习惯用虎兕(sì)代表军队,调兵的信物就叫虎符,以表明兵事不可轻举,好比老虎不能轻易放出笼子一样。战争一旦打起来,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谁都难以预料。战前的计划再周密,形势仍可能陡转直下。所以进行战争起码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一,为正义而战。名不正则言不顺,正义之师方可得道多助。其二,国有明君良将。军队好比凶器,乃不祥之物。一个没有绝对权威的领导,会因战争的暂时不利而受反噬,各种反政府的势力、阴谋便趁机四起,一旦君子失其鹿,场面极难控制。另外,用兵贵在将将,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择将首重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需具备仁、智、勇的素质。其三,国力强大。战争说到底打得是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事关全国上下、军民一心的努力。以上三条也是按重要程度而排列的。“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此话一点都不夸张,而善人乃能力、智慧都一流的人,若是庸君庸将兴兵,又需几年的教育、训练才能上战场?

  当前的国际形势,虽说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是各国强硬派纷纷上台,一股新的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正在暗自进行。朝鲜核试之后,伊朗又欲步后尘,连日本都想加入“核武俱乐部”。此外,中东战火频仍,恐怖主义似幽灵一般时隐时现,这些都随时可能点燃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未来10年,并不会是安定的10年,所以中国务必要稳步加强军队国防建设,发扬我军“打得赢,不变色”的光荣传统,以确保在任何形势下都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神圣使命,这才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坚强后盾。“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军队国防建设一日都不可荒废。

  子路擅长军事,他又是本篇主角,所以孔子在篇末便以打仗的内容做结论,其实不光是为了讨论军事,而是以打仗比喻为政。孔子说:士兵要上阵打仗,要经过善人训练他们七年。那么要从政呢?从政也如打仗一样事关重大,也不是轻易可以上阵的,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胜任。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说:“让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参加战斗,这是叫他们无谓送死。”

  与上章相配合,孔子是说:士兵没有经过训练就上阵,等于叫他们送死;为政者若没有经过必要的学习、锻炼,也是害人害己。《先进第十一》篇谈到,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便骂子路“贼夫人之子”——简直是误人子弟!

  古语云:身在公门好修行。从政者制定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可获无穷福报。相反,制定出祸国殃民的政策则会害死多少人!所以身在公门也易堕落。以前看历史课本,以为王安石变法是受到保守派阻挠才失败,后来读到更多史料才明白:王安石根本不适合从政。请看他的名言:“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反映出他多么偏激、极端的心态。他还曾这样评价提携过他的前宰相韩琦:“韩琦别无所长,惟面目娇好耳。”这简直是在侮辱老领导嘛。苏轼评价变法说:青苗法、保甲法等新法虽好,可变法太快太猛,大刀阔斧的做法会令百姓难以适从。王安石非但没有谦虚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一贬再贬,丝毫不懂得“君子和而不同”。后来变法因缺乏可操作性,不少理想化的利民举措,一执行起来就变成官僚变相坑民的祸源,所以“熙宁变法”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抵制。保守派重新掌权后,王安石担心被保守派报复,居然疯疯癫癫,不多久便给吓死了。而司马光对新法的彻底废除,同样表现出政治上的幼稚和不理性。司马光和王安石正好代表了“过”与“不及”所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这场变法悲剧没有谁是胜利者,尤其苦了天下百姓。“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从政者能力、素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并不赞同弟子都走当官的路,漆雕开不愿出仕时,孔子为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又为一些有能力的政治人才无法施展抱负而感到惋惜。比如他认为冉雍可以南面而王,认为宓子贱可以做大国的宰相等。可见在孔子眼里,出仕为政是需要相当的德能的,不同层次的官职,需要不同的能力、道德品德来配合。 
 
  
  
 
 
《子路第十三》全篇回顾
 
 
      
   
  第1章,子路问政,对以“先之,劳之,无倦”三个为政的原则:德行作表率,教导百姓勤劳,不急于求成。

  第2…6章,具体讲为什么要“先之”。先之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具体做法。仲弓问政,孔子对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是先正人事。孔子如果在卫国出仕,最重要的是先正名份。樊迟学种田、种菜,引出先正礼、义、信的重要性。比如学《诗经》,如果不懂得它内在的礼、义精神,诗读得再多也不能致用。最后谈到先正其身,则能不令而行。

  第7…12章,具体讲为什么要“无倦”。政治发展有他本身的规律,好比鲁、卫之政,非常相似。拿居家比方,始有、少有、富有,是有一个过程的。国家治理由庶、富到礼乐教化、胜残去杀、仁,也有一个过程。另外用孔子治理国家,与善人、王者治理国家,它的时间和达到的效果都不相同。所以为政要符合它自身的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13…17章,具体讲为政先正其身的重要性。政治除了正其身,其他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吗?冉子就是舍本逐末啊,忙的不是政治之本务。身正则行宜,“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就是强调从政者的责任感。自己的品行正派,就能令“近者说,远者来”。正心诚意,不图小利,就不会因急功近利而欲速则不达。

  第18…22章,讲为政恒其德的重要性。人治、法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人的道德品德对为政很重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品德要谨守践行,不能因地而异。同样是士,却有“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孝弟”、“言必信,行必果”的不同等级,可现在的从政人员,都是些斗筲之徒,品德平庸。他们算不上中庸之人,可连狂狷者的品德也不具备。“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努力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人去从政,不用占卜就能知道结果了。

  第23…27章,讲为政者德行的几个重要方面。君子“和而不同”,能调和各方面矛盾,让这个国家兴起礼乐。好的从政者是好人乐之、坏人恶之的。君子是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法来取悦的,但在用人时,君子却能量才使用。君子心胸开阔而不骄慢。君子具备刚、毅、木、讷的品质。具备以上品德,御民以德,堪称正道。

  第28…30章,是对本篇作结论,以士对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的品行,指出从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好比打仗,士兵经过善人训练七年,才能上战场,不训练就让他们上阵,就如同叫他们去送死一样。从政也得努力学习,提升道德品行、执政才能,否则就是误人误己。

  通过前面的篇章,我们了解子路的性格:冲动、好勇,做事有些鲁莽的人。他的志向是在三年内,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治理成人人能战斗、个个懂道义的国家。现在他作为主角问政,我们就能大致了解,本篇是讲解一般的为政原则、规律,对为政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也进行了说明。本篇可视为《为政第二》的发挥和补充。 
 
  
  
 
 宪问第十四难能可贵
 
 
      
   
  『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原宪问什么是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就出仕为国家做事。但是国家政治黑暗时,如果仍然当官领俸禄,那就是可耻的事了。”

  宪是原宪,字子思,这里直书其名为宪,有人推测他是《论语》的编辑,或说是此篇的编辑。孔子当鲁国司寇时,原思曾给孔子当家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他与子贡的一段故事: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líhuò)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yì)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这段记载很有意思,我认为其中有三个要点应加以注意:

  其一,原宪说“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可知孔子的学说是相当注重实践的,要求我们在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