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钠ヂ怼mA是去掉毛的皮,革。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话:“心地善良就行了,要学佛做什么?”或者说“道理懂得就行了,要守戒律做什么?”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其实说话者潜意识里已经当自己是个善良的君子了。可实际上呢?言行上无礼,见财起心、见色忘义,丝毫做不到彬彬君子,能鼓吹自己心地善良吗?所以子贡说:“言行文雅就是心地善良,心地善良也就是言行文雅。”二者根本是一回事。在面对权与礼、利与礼、色与礼的考验时,你的言行还能坚守在礼上,这时“文”即是“质”,质便体现在言行之中了。口头讲讲,实际行动时酒色财气样样乱来的“君子”,其实也就是小人,如同拔掉毛的虎豹之皮与羊狗之皮没有区别了一样。 
 
  
  
 
 
何以则天下归仁?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财政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盍是“何不”的意思。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税。“君孰与足”的与作“达到、做到”解。

  你看有若一点也不替“老板”着想,“老板”又怎么会重用儒家呢?人家收税20%还没钱,你还叫他收10%,就不能换个方法:鼓励经商、鼓励开矿、发展特色经济之类的?这些搞起来,帮他度过难关,再劝他用彻法不迟啊。但必须承认,有若的措施更加富于创造性,饥荒时期仍加重赋税,无异于竭泽而渔。今天的各国政府碰到饥荒之年,一般都会减免百姓的赋税了,可鲁哀公时哪里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所以人心不仁,仁政实施不起来。儒家到孟子的时候,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但在战国时期到处吃瘪。天下归仁终究要靠政治家们克己复礼,具备仁德。

  需要指出的是:有若此处不作“有子”,是不是后来有若碰到弟子们“造反”,不再被尊为师了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在最后一章作答。

  本章是讲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在为政方面推行“天下归仁”的仁政。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

  子张问怎样提升道德修养、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力主忠信,使自己的言行合于义,这就是崇德。爱他时恨不得叫他永生,恨他时又恨不得叫他即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如同《诗经》中说的:‘若不是嫌贫爱富,那便是喜新厌旧。’”

  惑就是糊涂、迷乱行为。“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以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口吻,指责前夫喜新厌旧。祗,正是。

  崇德、辩惑本是两个词,但二者有着密切关系:辩惑是克己的前提;崇德是复礼的前提,这样讲大家就容易明白了。惑就是随顺我们的私欲、妄想。如果不清楚自己颠倒妄想的行为,如何能崇德复礼呢?有注解认为“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句放在这里说不通,其实不然,“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就是形容“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颠倒心态,爱她时山盟海誓地娶她,现在却又狠心将她抛弃。

  本章是讲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在为人处事方面推行“天下归仁”的仁德。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得着吗?”

  齐景公名杵臼(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动乱,鲁昭公受到三家贵族围攻,逃往齐国。次年孔子也到了齐国,这时齐国的大夫田恒(即田常,又称陈成子、陈恒,“成”是他的谥号)的势力十分强大,威胁到齐景公的统治。田成子采用其父田乞(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妪(yù)乎采芑(qǐ一种良种谷子,也叫白粱粟),归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政变,杀了齐简公和许多强宗贵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了政权。田成子又通过“修公行赏”等等亲民政策拉拢民心,使齐国国君实际上变成了傀儡。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针对当时齐国田常可能乱政的局面有感而发的。后世对孔子的批评,多以此发挥,认为孔子主张尊君思想,儒家思想是统治者用以桎梏百姓的工具。那么,“君君、臣臣”的真实义究竟如何呢?

  《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礼运篇》也对“五伦”有清晰的阐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所以,孔子阐述“五伦”的具体内容是“十义”,对关系双方均提出礼的要求。孔子眼中理想的君主是“有天下而不与”的尧舜之君,理想的臣子是“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的道德君子,强调的是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已,哪里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奴才哲学呢?

  天地道一,人道五伦。“君臣”关系(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关系之一。我们在理性对待“夫妇、父子、兄弟、长幼”关系的同时,何必要刻意妖魔化“君臣”关系呢?相反,责权合理的“君臣”关系,是事关国家、团体的生死存亡和每个人福祉的大事!

  “五伦十义”就如天之四季,日月之行轨,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不悖的正道。人心失去伦常之礼,“十义”的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恶果。比如夫妇不和,必定是由“夫不义”、或“妇不听”、或二者兼具而引起。后世将“五伦十义”扭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将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变成“天、地、君、亲、师”,只准皇帝作威作福,不准百姓奋起疾呼,只准父母为所欲为,不准子女直言相劝,实在害人不浅!它使“儒家”光明烁耀的大智慧,掉进了“奴家”昏暗蒙昧的深渊。今天我们再学习儒家思想,就需以《论语》、《礼记》等根本经典为依据,“求真务实”才能得其真髓。

  实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描述的就是以礼治国、天下兴仁的美好局面,是“政治文明”的实现纲领。孔子认为天下归仁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都能克己复礼,否则整个国家真正的礼教就推行不起来。 
 
  
  礼用为仁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只凭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承诺过的事,一定会做到。

  子路做事风风火火,干脆利落。“无宿诺”是说子路承诺过的事,没有不尽心去办的。重信是礼,能将别人的事如此上心,此“礼”也便是“仁”的心行了。所以本章的着重点不在鼓励“片言折狱”,而在肯定“无宿诺”,讲由礼而能使自己近“仁”的作用。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要说有所不同,就是我希望使社会和平稳定,没有案件发生吧。”

  “使无讼”便是天下归仁的表现。我们自己做到克己复礼,再努力教化其他人,让社会无讼。这是一个理想,克己复礼、严以律己可以,想整个社会的人都有崇高的道德品德就相当难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讼的理想社会也许要经过若干世的诗、礼、乐的教化才可能做到吧。本章讲由礼而能使“天下归仁”,使无讼的作用。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务。孔子说:“对所担当职位不生懈怠,办事认真尽责。”

  里仁的人,对他所担当的职位不会心生懈怠。因为他不将此看作负担,而视为利益别人的手段,所以办事能尽心尽力。

  本章讲为政无倦、忠于人事,就是言行以礼来成就仁德的具体行止。

  『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仁的启蒙需从学文、习礼开始,先不要离经叛道,再慢慢使之走入克己复礼的仁道。《雍也第六》中也有本章内容,用以强调中庸之道,与这里的“以礼成仁”、强调礼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不同。《论语》中不少文句的重复,其实是各有不同作用的。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成全别人的恶习。小人则刚好相反。”

  君子总是希望帮助别人成就美德、好事,避免他人犯错误。小人则刚好相反,因为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