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说:“人心不仁,还怎么推行礼呢?人心不仁,还怎么推行音乐和文化呢?”
礼的本质是教人尊老爱幼,培养自己的美德的,而现在人心不仁,礼乐都被人们的野心和欲望所污染,便成了“照妖镜”,把人性丑恶的一面悉数陈列,根本起不到教化民众的目的了。中国历史上,野心勃勃的江青也曾主抓过思想和文化工作,导致文革中的大量冤假错案是人所共知的。所以人心不仁,也就无法令礼乐真正推行起来,只能让大家感受到其中的丑陋,简直是糟蹋文化。
第1…3章,孔子借季氏、三家越礼的行为,提出礼乐本意的疑问。
礼轻仁义重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意。孔子说:“问得太重要了!礼,与其铺张奢侈,不如俭朴。拿丧礼来说,与其轻松周备,不如发自内心真正地哀伤。”
林放是鲁国人。他问孔子“礼之本”,有人认为是礼的关键、根本,但从后文的意思看,应该是问礼的本意,即定礼之初的目的。孔子回答说:礼是反应人内在情感、美德的,这是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礼不必铺张浪费用以炫耀,节俭就好了,丧礼不用办得十全十美,只要能让人发起哀伤就行了。易不是简易,而是周备的意思。
中国人过年过节看亲戚朋友,会捎带礼物,它是反应对亲戚朋友的问候之情,不是用以炫耀财富和地位,不是用来攀比的,所以说:礼轻仁义重。送的东西不是礼,只是表现礼的外在形式,你存的“心”才是礼。现在人们送礼的攀比之风很盛,结婚、办丧、祝寿等礼式大操大办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有人为了将婚礼办得体面,打肿脸充胖子,一次“豪华婚礼”要还上几年的债才能解决经济上的后遗症。另外,铺张奢侈的婚礼令人几个月不得安枕,方方面面的事项应酬,对人的健康也不利,又会影响夫妻感情,实在是得不偿失。
歪曲了礼的精神和本意,一味攀比浪费,我们就看不到人心的美和善了,只看到虚荣和肤浅。的确,林放关于礼的本意的问题问得太重要了!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边荒地区虽然有国君,还比不上没有国君的中原地区呢。”
夷狄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称呼。诸夏指华夏、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华”与“夷”的争论,是儒学史上的大问题,尤其是元、清以后,更牵涉到如何评价元、清两代的历史作用,及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还有如何评价施琅、曾国藩等汉臣的历史功绩等问题,在此我不得不展开探讨一下。
首先,孔子本章中对“夷狄”的称呼,乃是地名,如“九夷”之地等,与“诸夏”以示分别。好比今天我们叫“大西北”、“北大荒”一样,虽然隐含其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的意思,但并没有特别的贬诋成分。如果非要将“夷狄”理解为对人、民族而言,也只相当于现在的“少数民族”、“老外”的统称一样,以示与汉族、国人的区别。
其次,本章是上章关于礼的本意的进一步阐述。“夷狄”隐含着:蛮荒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他们虽有国君和形式上的礼节,却没有真正领会礼的精神。华夏地区虽然国家处于混乱状态,但人民仍具备谦谦君子的美德,所以说诸夏即便无“君”的形制,仍好过夷狄之有“君”的形制。
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可今天有意思了,“夷狄”地区称为“沿海开放城市”,中原地区称为“内地城市”,国家还号召进行西部大开发,盛世唐朝的都城西安便在“大开发”之列。这难道是在贬低内地吗?当然不是。我们只是在表述“一定时间内”的事实而已,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重心正不断地由原来的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两湖流域迁移。春秋时期的化外之地,逐渐变成了唐宋、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以后,长江以南的大部地区,其经济、文化实力都已经明显超越了北方——科举及第的多半是江南才子,“苏湖熟,天下足”则直接道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其他的百工技艺,瓷器丝绸,都在江南地区获得了的高速发展,傲视同侪。同样的,几千年来,中国与国外的实力对比也互有千秋,早已不同于《论语》中的“夷狄和诸夏”了。
后世愚人将孔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当成了类似西特勒的“人种优劣论”,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华人国家便是落后和野蛮的,他们所建立的政权便是历史的倒退。这是何其可笑的思维方式!另一种人持“文化优劣论”,认为中华文化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化都优秀,因此排斥文化的正常交流和相互融合,也是非常有害的。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就曾因为在任驻英国使臣时,将其在欧洲见到的先进科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写进日记,并寄回国内刊刻,而被时人骂为“汉奸”、“鬼子”,作联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直到闹义和团的时候,还有人把他当“二毛子”,戮他的尸首。乌呼哀哉,是儒家思想夜郎自大,还是被某些愚昧迂腐者扭曲了呢?
在所有真正的儒家典籍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孔子拒绝学习和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恰恰相反,孔子向来都主张兼容并蓄,“择其善者而从之”。另一个问题在于,优秀的文化与能否真正落实是两回事。孔子主张仁,可历代有几个君主是仁的?所以明被清取代,并不是野蛮文化对先进文化的替代,而是富于生命力的新势力对伪君子、腐朽势力的替代,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近现代“西学东渐”,也不是“西学”对“国学”的替代,更不是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优秀”,而依然是制度化、具体落实上的差距。儒家思想主张的“仁政”、“天下大同”,始终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一个政权如果真正向这个方向努力,就不可能被替代。
因此,任何将孔子“华”、“夷”话题扭曲为“人种、文化优劣”的论调,都是荒谬的。而且我主张,现代人不应该再继续纠缠什么“华”、“夷”问题,这本身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孔子从来没有“华”优于“夷”的观点,只有“礼”的本意是否落实、“仁政”是否落实之辩。如:孔子曾想“乘桴浮于海”,又想居于“九夷”,拿现在的话说是想出国啊!又如:孔子曾接见互乡的童子,并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何曾看不起某个地区和民族呢?他只是看不起那些不懂得努力进业修德、励精图治的人而已。华夏不能奋发图强、团结进取,就会受到列强羞辱、夷族侵略,此一定之理。相反,只要切实履行圣贤言教、努力落实中华文化中的种种智慧,就能真正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来。
礼不在形式,而尚内心。这就是本章想特别强调的。夷狄地区有国家的形制,却缺少国家的礼乐教化。现在人们去国外旅游,也会考虑目的地国家“礼”的状况。比如现在去伊拉克、阿富汉就很危险,有美国兵的地方总不太平的。再如印尼的巴厘岛,时不时有“人弹”爆炸,礼法皆成摆设。马来西亚算是标榜“自由、平等”的吧?可自从曝光警察侮辱华人妇女的事件后,有近30万中国人取消了去马来西亚的旅游计划。索罗门群岛的排华事件,更是伦礼丧尽,也使中国政府被迫紧急帮助华人撤离。中国当然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前的百余年中,社会动荡,可算是“诸夏之亡君”了,传统文化、礼制遭到破坏,但传统教化的成效仍然保留了,孝弟、忠信的影响力还在,所以大体上民风还是淳朴的。当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继续漠视德育,就将滋生出现代家庭、社会的诸多乱象。今天的中国,道德重建任重而道远。有幸的是,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孙氏也象天子和诸侯一样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林放还懂得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意,难道神灵还不如林放吗?现在社会上的“礼”都变得很功利,想求某人帮忙、或某人位高权重,逢年过节就去拜访,买的礼物也特别贵重。这还叫什么“礼”啊,拍马屁嘛!季氏祭祀泰山也是那个意思,自己不是君主,却去讨好泰山的神灵,希望捞到好处。神灵难道就那么好骗?还比不上林放,连礼的本意都不知道吗?
礼敬神灵靠的不是形式,而是心灵的诚敬,野心和欲望是达不到目的的。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有也是射箭比赛吧。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比赛结束后,彼此能够愉快地喝酒交谈,连比赛都是君子的比赛。”
中国人崇尚礼让,不等于不上进、不作为,而是作“君子之争”,各自提升自己的修为,为得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别人。他们的较量没有什么得失之心,所以上场前互相谦让,下场后能畅饮叙怀。礼的精神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