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林海-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德帝的南巡;必然要提这一次;只因这次南巡于朝堂上的影响其实最为深远。皆因此次南巡;景德帝自江南带回了形同流放的平王司徒逸。

两年多的时间,太子司徒遥也罢,秦王司徒迪也罢,几乎将这个兄弟忘记了,平王回朝之后,两人很是紧张了一阵子。过不了多久,发现司徒逸果然忙了起来,倒不是景德帝给了他什么大事要去做,反而是些在太子和秦王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京东祭田嘉禾培育,从夏到秋,再冬去春来,这一去每每就是大半个月呆在田地里,到底最后回禀,还是原先景德帝派出的户部老人得了功勋,平王竟似无用功一般,让太子和秦王都放下心来。

待转过年来,翰林院重修了这许多年,竟然在完工后爆出偷工减料之事,以致翰林院值房在夏日连续三天阴雨之后竟有墙壁倒塌,幸好当时当值的知制诰林大人不在屋里,因此除了些桌椅笔墨之外,并无什么人员损伤,景德帝雷霆震怒,命人彻查之后,借机清洗了一批各部吏员,并干脆命将翰林院的建筑推倒重建。太子和秦王都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他们各自有人折在这个案子里,见景德帝要朝中诸人推荐,两人的门下诸臣竟都推举了嘉禾培育之后继续闲着的平王。景德帝也不意外两个儿子的动作,就顺应了朝中大臣的意见,将平王指派去做翰林院重建的督查。平王也不多话,老老实实收拾了些东西,竟就此住在了工地边上。

这一次翰林院重建,翰林诸官没处可去,便还是回转禁宫文渊阁的院子,借为办公之地。倒是知制诰林海,在那次夏日遇险之后,一反以往的中正平和之态,连番向景德帝上书,从翰林院所建工程到工部各司运作的体例,乃至木料运输、瓦石烧造等等建筑细节都提了不少意见。却是满朝都知道林海乃是平王在朝中几乎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且他以往实在是慎独之事做得太好,让太子和秦王各自分析半天,对景德帝从善如流,几乎采纳了他所有意见一事,当成了景德帝对平王的嘉许。又因平王于翰林院的重建上,待到景德三十五年的年底,仅仅半年时间,平王便向景德帝回奏工程已经初具规模,用新法测算之后,只需再有一年便可完工,工程进度竟是前次整修的好几倍,且花费又低,所用民力又少,竟得了士林的多方赞颂。

景德三十六年开年之后,景德帝又有一道谕旨,道是因兰台寺大夫白作功年老体衰,已经上了两次折子要告老,朕体恤老臣,允其致仕。至于兰台寺大夫一职,兰台寺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学识通达之辈。知制诰林海,自任官以来,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上承圣意,下/体民心,宜为此任云云。

此诏一下,无论太子司徒遥还是秦王司徒迪,两方终于各自紧张起来。

天下皆知,林海乃是平王的人,之前所任知制诰也就罢了,虽是皇帝近臣,但究其职责,不过是个传声筒,可兰台寺大夫就不同了。大夏的兰台寺便似前朝的御史台一般,前朝的御史台,因着风闻纠察之责,又多为清流掌控,与权宦互相攻讦不休,竟多有延误朝政的。大夏立朝之后,为防止前朝之事重演,先是将御史台改名为兰台寺,长官御史大夫更名为兰台寺大夫,底下的御史则仍用原官名;将原属于翰林院的一部分撰写本朝年鉴的职责分到兰台寺头上,让那些御史们有些实事可做;又将原先御史台协助大理寺、刑部三堂会审的重责剔除,让皇帝耳目的锦衣府与大理寺、刑部一起会审,夺了诸位御史的最大实权,剩下的在朝中风闻纠察和巡视地方监察的职责也一分为二,朝中兰台寺专管风闻纠察,另设体仁院大学士,下辖地方上的巡查御史。如此一来,兰台寺的长官的权势小了不少,且官品也由前朝的正二品降到了正三品。

但饶是如此,兰台寺大夫一职,仍受朝中各方瞩目,终究御史们有弹劾之权,而且可以风闻奏事,即使是些胡说八道,皇帝也不好因为御史进言而治罪,只能另寻由头调离兰台寺再去处置。早年间权臣当政时,要整治什么人,多喜用兰台寺先去探路,倘若御史们折子上的多了,各方反应满意了,再行下手处置,方才显得公正不是?景德帝以往也是如此,像当年贾代化为何丢掉了京营节度使的实权职务,还从宁国公降了爵?虽然大家心里都知道是因为太子的手令调动了京营士兵之故,但毕竟御史们找出了不少宁国府的不法行为,那一阵子,朝中呼吁处置贾代化的声音不可谓不高,景德帝乃是顺应众意方才处置贾代化,可不是他乾纲独断!

掌握了兰台寺,就等于掌握了大夏朝廷的言论导向,这一职务,无论太子还是秦王,都很眼热。但他们深知景德帝做了几十年的皇帝了,这朝中如铁桶一般,便是有几个结党营私的,不到闹得不像样的时候,景德帝也就是装看不到,在六部做些差事也就罢了,倘若他们真把手伸到这等非景德帝心腹而不可得的职位上,只怕断的不只是自己的手,还会断送将来的元大前程。

然而林海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怎么就得了这个职位?

太子司徒遥那里,他身边虽有不少大臣依附,可真遇上事情,能出主意的人实在扒拉不出几个,思来想去,只得出了三弟果然得了父皇青眼的结论。他这些年也算看透了,反正景德帝身体好得很,自己虽然是皇太子,可总不能在父皇面前流露出想要提早继位的妄想来,自己本就和四弟对着干,如此也不过多个老三而已,又想着景德帝以前喜欢自己,后来欣赏四弟,现在又觉得三弟不错,将来老六老七长起来,还不定又会如何呢,便将这事就此丢开,仍旧搂着美人吟风弄月不提。

而秦王司徒迪那里,他去宫里给刘贵妃请安时,毕竟是亲娘,刘贵妃不似吴贵妃那般对待太子只是面子上好看,拉着司徒迪的手,跟他多说了几句话。回到王府后,司徒迪摒退众人,很是恨恨地摔了些东西。本来他就因为自己比司徒逸小了两个月而不得不屈居老四,还得叫司徒逸一声哥哥,无论是入上书房开蒙、行冠礼还是大婚,司徒逸总是挡在他的前面,还好他在景德帝面前一向比司徒逸吃得开,加上自己母亲位分尊贵,景德帝又对太子生了嫌隙,才对将来有诸多谋划。却是自从老三有了王太傅之后,便好似变了个人,对自己的挑衅再不行幼稚举动,即使被父皇远远放到江南,也说去就去,而且在江南周游时从不曾拜访官吏,加上之前监修前朝国史,这回又在翰林院修建上有了成绩,即使在秦王的身边,也有不少自诩清流的官员开始称赞平王。

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年南巡,自己为什么非要去跟着忠敬王叔跑去游船以致染了风寒卧了床,那天竟让老三一个人跟着父皇去了平山堂?

母妃虽然老是乱出主意,但她的话也不能不听:“陛下对后宫本就不甚在意,这几年更是形同虚设,依我看,陛下心中另有其人,只怕似你忠顺王伯一般……”

再想起许久之前的大年初二,他和司徒逸一起被父皇带到西山行宫,司徒逸偷偷跑掉,父皇当时说了些什么?时隔多年,中间事务繁多,他已经有些想不起来了,可之后当日在场的,除了自己,那些内侍和宫女都到哪里去了?……司徒迪打了个冷战,那天景德帝的些微言语和此后的探花郎、而今的兰台寺大夫的身影渐渐重合到了一起:

“如海?林如海……”



作者有话要说:先谢谢猪头小队长、婉清的地雷!(猛虎落地式)

然后,本章是过渡、过渡……

另外,可能有筒子看不到评论区,我把回复石头同学的话贴过来,算是对黛玉将来的想法吧:

大纲修改后,黛玉不用嫁给贾宝玉了,但我也不想让黛玉将来只是被人看到美貌,又因为能管家,家世不错而被人看上,这样的黛玉不是我想象中的黛玉,虽然这些必然是她嫁出去的原因之一,可我不喜欢黛玉变成贾敏或王熙凤的加强型。我觉得黛玉和宝玉能互相喜欢,一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在一个是他们有共同语言。那么既然宝玉的不愿科举是对贾家本身的不孝,我就干脆让徒七这个不需要科举的去做黛玉的良人。至于说管家之权啥的,徒七一个闲王是跑不了的,黛玉不是没有管家的能力,她只是不需要去展现罢了。

倒也不算养成,毕竟徒七现在也是小孩子,只是和黛玉青梅竹马罢了,因为我也不想让黛玉长大了以后再和某人对上眼之类的……将来徒行之和贾环才真是养成……

69第 69 章

第六十九章元春参选

徒景之从那年林海除了王太傅的职责之后;就一直想再在朝堂前列看到自己的爱人;如今总算林海成了兰台寺大夫;他看着林海终究穿戴上了三品以上官员方能穿的绯袍玉带;在上朝之时站在朝官前列;实在心中愉悦,就连在朝会上;一向严肃的景德帝也在嘴角带了些笑意出来。景德帝高兴了;这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景德三十七年三月初的时候,北静王薨了,小世子水溶在朝会上觐见景德帝的时候,据说表现很好,还被景德帝问了几句家常话,和蔼得就像个寻常人家的长辈。紧接着竟然降旨;道是北静王公忠体国,侍上严谨,又兼北静王世子规矩守礼,可堪大用,特旨不必降爵承袭,仍将水溶封为郡王之爵。

水溶得了天上掉的馅饼,谢了恩,回了王府,还有些晕乎。自大夏立国以来,已经四代皇帝,太祖朝分封的诸功臣之家,到如今景德朝,已经有不少消失于朝堂之上,便是立国之时最出风头的四王八公,也从来不是世袭罔替的。看当日之八公,如今已经没有一家仍为公爵,只是平日天京城里依旧尊称一声国公府,加上景德帝仁德,体恤老臣,对着各家既然不再是国公却仍使用国公仪仗之类的小事不放在眼里而已。虽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王还都是郡王爵位,但都再无实权,只凭着圣上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