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教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在萧太后的从容指挥下,辽军全线告捷,迫使北宋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的打算,从此对辽国也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并以保、定(今属河北)为中心,西到太行山,东到海滨的塘沽一带,修筑了东西删里的界河,广种榆柳,设镇驻守,以做屏障。至此,萧太后不仅稳定了南部边境,而且在与北宋的关系上占据了主动,屡次南下攻宋。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兵马南下,大多都是萧太后亲自披坚执锐,亲临前线,由于她的这种一贯作风,使萧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绝著称的后妃。    
    


第十二部分澶渊之盟的由来

    宋真宗景德元年,北宋皇帝年幼继位。在这年九月,萧太后借草肥马壮,以大将萧挞凛、萧观音奴为先锋,发大军二十万,倾全国兵力南征。此番南下,已年过半百的萧太后仍然身着戎装,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大辽兵马在萧太后的率领下,声势浩大,一路上她绕过宋军坚守的保、定等地,避重就轻,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对岸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战报传到宋廷,朝野上下一片惊慌,有的主战,有的主和,有的主张弃汴京迁都。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氏,主张真宗弃城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枢密院官员陈尧叟祖籍四川,故他主张迁都成都(今属四川),都是属于畏避逃跑一路。朝中宰相(平章政事)寇准建议皇帝亲临前线,故此对王、陈二人加以驳斥,指出:“避敌南巡,实乃下策。我大宋天子神武,将帅协和,士卒骁勇,只待皇上车驾一出,契丹当望风瓦解,不战自退,廓清河北,正待今日。若陛下轻信怯懦之人胡语乱言,轻弃宗庙社稷,置河北军民于不顾,远幸南方,劳师浪费自不必说,我恐军民之心崩溃,斗志瓦解,被契丹乘虚而入,则天下何以保全?勿宁说一成都、金陵,恐怕天下之大,当无容身之处了!”真宗皇帝在寇准的力争劝谏之下,放弃南巡撤退之意,在寇准陪伴下御驾亲征。消息传来,宋军士气大盛。当真宗的天子旗出现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时,士兵高呼“万岁”之声传出数十里。    
    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使萧太后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宋朝军民顽强的抵抗使她不得不冷静地分析前线战场的态势。事又凑巧,辽军统帅萧挞凛自恃勇猛,仅率领几个随从前往城下察看地形,结果被宋军伏弩射死。军未交战,先失大将,辽军士气受到影响,加之大军深入,背后宋朝州城坚守,仍有后顾之忧。王继忠居间调停,向萧太后建议南北议和,被太后采纳。又致书宋真宗,通报辽方息民止戈之意。经过反复谈判,避免了一次拼死的厮杀,双方签定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确定了辽、宋双方兄弟之国的政治地位,划定了双方的边界,决定开展互市贸易,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它是萧太后、辽圣宗以军事讹诈手段在政治、经济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协议,也是他们审时度势、闻善必从的政治风范的体现。    
    澶渊之盟,使双方握手言和。然而,对于萧太后来说,沿边州、军各守旧疆之谓,实际上就是从法律上获得了合法占据幽云地区的保障,这一点对于契丹的发展(尤其是汉化、封建化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萧太后亲御军旅出征疆场,为契丹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南方边境保持相对安定,萧太后又集中力量经营内部,营修中京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萧太后在原来奚王牙帐之居建成中京,于奚地建节度使,都省统领,加强契丹对奚故地的控制。因其地位于上京、东京、燕京之中,故称中京。南北通和以后,萧太后与圣宗君臣多居于此。中京武功殿,是圣宗皇帝的居处;而文化殿,则为萧太后所居。萧太后晚年的时光,大半都在辽中京度过。不过,幽州(今北京)地区的事务,萧太后也从未轻怠。契丹所管辖幽州地区的汉军,称为神武、控鹤、羽林、骁武等军,都是由萧太后亲自统领,其蕃汉兵将也归她指挥调遣。    
    总之,澶渊之盟使契丹与宋朝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从此,宋辽双方进入了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萧太后在第二年,还令在双方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在11世纪,中国逐步走上统一的历史进程,萧太后看到双方势力均衡,能够相结盟好,化干戈为玉帛,对于宋辽双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乃至民族融合都有积极意义。正是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才使萧太后真正开创了一代“中兴”大业。    
    统何二十四年(1006年)十月,辽圣宗率群臣为她上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因此历史上对她有萧太后一称。三年后,萧太后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并在同年十二月,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    
    


第十二部分桃色历史

    太后与丈夫景宗共同生活十几年,虽然也为他生儿育女,但景宗病体难支,她并没能享受到生活的真实情趣。景帝死后,正值壮年的韩德让使她情思萌动,久萦心头,真是幽思缕缕,情怀绵绵。她大胆而坦荡地向韩德让道出了满腹心事,想来韩德让对她也是心仪已久,于是,两人旧情萌发,从此,韩德让出入帏幕,从无间断。两人同卧一帐,共乘一车,对案而食,形影不离,宛若夫妻,打得火热。后来,萧太后一时醋性大发,派人鸩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感情是真事,在《辽代契丹的本土风貌》一书中有出土于中国的一件器物,上面的铭文明显反映了二人的夫妻关系。    
    据说,萧太后所生的儿子——楚王,就是韩德让的儿子,而且赐楚王国姓耶律氏。此后,萧太后在政治上更加倚重、宠信韩德让。统和十二年(994年),任命他以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守太保,兼政事令。后来,耶律斜轸死,又破例让他兼领北院枢密使。不仅如此,还官拜大丞相,总揽辽国军政大权。大丞相之职,除韩德让之外,在辽代绝无仅有。统和十九年(1001年),他被赐名德昌,统和二十二年又赐姓耶律,后又赐名耶律隆运,辈分与圣宗是一样的。又封晋王,令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位于亲王之上,还特地按国君的仪仗给他配置左右护卫百人。史称“宰相耶律隆运专权,有辟阳侯(汉代审食其受宠于吕后)之幸,宠荣始终,朝臣莫及焉”。有些契丹贵族对韩德让深得宠任、大权在握感到不满,纷纷提出反对,认为:“非我契丹种族,岂可如此委重?”还散布了些流言蜚语,诽谤韩德让,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连北宋朝廷都有耳闻。萧太后不为所动,下诏责问那些心怀私忿者:“选官惟在得人,当以贤能为尺度,岂能把种族界限当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生活上,萧太后对韩德让也是格外关心,问寒问暖,知冷知热,而且不允许任何人冒犯他。统和六年(988年)四月,胡里室将韩德让横撞落马,使他跌了一跤。萧太后大怒,就把胡里室处死了。宫内起居,连辽圣宗也与他行家人之礼,恭恭敬敬,如待生父一般。韩德让死后,辽圣宗还极为恭敬地将他葬在母亲萧太后的寝陵旁边。韩德让备受生荣死哀,这在历史上皇太后以私情见宠的人当中是少见的。其中的奥妙就在于,韩德让在政治上的确是位颇有才干、并且对大辽忠心耿耿的人物。    
    


第十二部分驸马杨四郎?

    按照《杨家将演义》的说法,杨四郎被辽国俘,改名木易,成为了萧太后的驸马,并有四郎探母的戏文。历史事实如何呢?实际上,萧太后与辽景宗耶律贤共生了七个子女,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三个女儿的归属如下所述:    
    长女燕哥(齐国公主)嫁给了萧太后的弟弟萧继先。萧继先,字留只哥(一说留住哥),自幼聪颖伶俐,悟性过人,叔父萧思温把他养同儿子一般,萧太后也非常喜欢他。辽景宗乾亨初年,他娶齐国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因对宋战争中功绩卓著,被拜为北府宰相。萧太后对女儿宠爱,但萧继先深知谦仰,生活极为俭朴,从无铺张,深得萧太后的亲重。    
    次女长寿奴封卫国公主,三女延寿奴封越国公主,分别嫁给了国舅少父房之后萧排押(一译悻野)和他的同母弟弟萧恒德(一译肯头)。萧排押,字韩隐,为人足智多谋,精于骑射。统和四年(986年)大破宋北伐军曹彬一部,后与枢密使耶律斜轸前往山西与潘美、杨业作战,战功卓著。历任南京统军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南、北院宣徽使,北府宰相,东平王,为政宽裕而善断,诸部畏爱,民以殷富,甚得佳誉。其弟萧恒德自统和元年(983年)成为驸马都尉后,也屡蒙恩典,被萧太后委以重任,曾经在与宋军作战中临危不惧,攻陷城池,中流矢时,萧太后亲自探视,并赐药疗伤。    
    可见,演义小说和戏文中关于杨四郎的故事是纯属虚构了,但是从中倒也可以看出,虽然宋辽征战不断,但是双方和平交流还是主流的。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