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前生:一阵恍惚和眩晕,
头顶的云团营垒分明,
奔腾的白龙江,有一条
隐约的中轴线。我变幻着
两种心情。
唯一不能确认的是水中的游鱼——
它自由穿越,不带一点俗念:
它把我带到云雾初生的源头,在那里
一株巨松的根,暴露着,向四下延伸
新作展示:诗六首
阿 信
玉
中青班同学阿米娜,临行前
送我一块玉
——不是街头随便买的那种
是真正的……
真正的玉.应该来自和阗
但那该有多远……
北京初冬的早晨,银杏叶
飘落满地
她的指尖冰凉。但递过来的玉
却是温的
——送给你的妻子
愿她……如玉……温婉
唉,用手捂住脸的阿米娜
转身跑开的阿米娜
她来自
遥远新疆
果子沟
沟里的野果树
结着野果果
错过开花的季节,也就不能
再做一只忙碌而幸福的蜜蜂
——坡上坡下,沟里沟外
一树树粉白的苹果花
朴素得让人迷恋
凄美得让人伤感
沟口小镇。我买到一小罐蜂蜜和半筐野果
蜂蜜甜,野果酸。回首一望
满坡的果子树,已经枝叶凋残
沼 泽
我沉浸其中的一册典籍
散发出某种蕨类植物腐败的气息
令我欲罢不能
就像经历了整个的黄金时代
一截乌黑的骨头
拥有了发言的机会——
浮华的、肉体的夏天
行将过去
我将要沉入那黑沼的中心
靖远羊羔肉市场
黎明
大地空旷一角。
挤成一堆的羔羊,午夜的薄霜
被寒风驱赶至逼仄的墙角——
临刑的呼叫多么孱弱。
剥去皮毛的,光洁如圣婴。
冷太阳,如此
睃巡——
郊外:一排排粗犷木桩,
荒地上的十字架,倒悬
神的幼子。
兰 州
黄河边上,低矮的棚屋,入住了最初的
居民:
筏子客、篾匠、西域胡商、东土僧道
……之后是不绝的流民、兵痞。
羊皮筏子从很远的上游运来一座白塔.
安置于北岸荒山之巅:
羊皮筏子从很远的下游运来一尊接引铜
佛,安置于南岸兰山。
奇迹接连发生:有人在上游开窟造像,
有人在下游设立王廷,
有人在不上不下的地方,打下第一根木
桩,建起一座浮桥。
黜制使返乡那天,一道黄沙,从金城出
发,吹送至成阳老家。
青白石老实巴交的农夫,在粟麻地里收
获了意外的白兰瓜。
有人贪贿.有人通敌,有人贩卖浆水和
灰豆。来自靖远的师傅
发明了一种把面团拉扯成细丝的手艺:
传男不传女。
清真寺蓝色的穹顶上,升起一弯新月。
兰山根龟裂的滩涂边,出现一架水车。
安宁种桃,雁滩植柳,十里店空旷的沙地
一群穿破旧棉袍的人,从马车上卸下一
座学校。
民国政府要员,屁股冒烟,丢下三房姨
太太
和半箱购自敦煌的经卷。大胡子王震手
提一根马鞭。
西固的炼油厂烟柱冲天,东岗的乱坟滩
建起楼房。高音喇叭架在皋兰山顶上。
1982年,我坐着公社的拖拉机,去师大
上学。途径西站
看见三毛厂女工一身蓝布工装.手端搪
瓷脸盆,排队进入澡堂。
文学青年追随长粉刺的唐欣。无知少女
成日
与穿喇叭裤的铁院子弟厮混。我拿到文
凭,乘一辆解放牌汽车离开。
在偏远的甘南草原,我日日听见兰州在
成长:河面铺满大桥,
楼房越盖越高,新鲜事每天都有,朋友
们已成了人物。
而我正一天天变老:分不清街道的方向。
找不见一个熟人。
那天醉酒,一个人转至铁桥边。看着缓
缓流淌的浑浊的河水
突然明白:我所热爱的兰州,其实只是
一座鱼龙混杂的旱地码头,几具皮筏.
三五朋友,一种古旧的情怀。
折合玛
不要在黎明趟过小河。或者冒冒失失
踩灭水洼中那束摇曳的马兰。
不要惊醒牧羊犬。不要试图接近
一座雨水中安静的村庄。
让天光自然呈现
劈柴和牛粪垛子高大的轮廓。
阿信创作年表
1985年 《飞天》杂志“大学生诗苑”栏目发表诗歌处女作《大漠深处》,同时参与西北师大校学生会会刊《同学》的编辑工作。
1986年大学毕业后自愿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并开始以青藏高原和甘南草地为背景的诗歌、散文创作。
1988年 《飞天》第一期发表组诗《无鹰的天空》。
1 989年 《飞天》第七期发表组诗《仰望鸟群》。
1990年组诗《无鹰的天空》获《飞天》杂志1985—1990“优秀作品奖”、《诗十首》获甘肃省第三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
1991年 《大河》诗刊第一期发表组诗《高原深处的风》。
1992年《飞天》第十二期发表组诗《草原》。
1993年《诗神》月刊发表组诗《安详》。
1 994年 《诗刊》九月号发表组诗《独享高原》。
1995年参加诗刊社组织的“西北五省区诗会”;《诗刊》七月号发表组诗《在草地上》。
1996年《人民文学》十月号发表组诗《渴意》。
1997年参加诗刊社第十四届“青春诗会”。
1 998年 《诗刊》三月号发表组诗《天高地远》。
1999年《诗刊》五月号发表组诗《草地诗篇》,十月号发表组诗《苏醒的花朵》;《西藏文学》第一期发表《诗七首》,第三期发表《甘南手记》(散文)七篇;《飞天》第六期发表《阿信的诗》十三首。
2000年组诗《天高地远》获甘肃省第四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星星》第二期“世纪之心与文本内外”栏目发表组诗《金盏之野》并附创作谈;《诗刊》九月号发表组诗《诗六首》。
2001年在兰州参加由《诗刊·下半月刊》编辑部组织的“西部部分省区青年诗人新诗研讨会”;《星星》第二期发表组诗《甘南诗抄》七首。
2002年《诗刊·上半月刊》十一月“每月诗星”栏目发表组诗《一滴水中的尕海》。
2003年《一滴水中的尕海》获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诗刊·下半月刊》五月号发表诗歌《一座长有菩提树的小院》,并获“首届华文诗歌奖”提名,七月号发表诗人随笔《牧人及其它》(四章)。
2005年《敦煌诗刊》上、下卷发表系列组诗《大地西行》;《诗刊·上半月刊》十一月号发表系列组诗《大地西行》;11月被甘肃省文学院聘为“荣誉作家”;12月获《飞天》“十年文学奖”。
2006年继续创作系列组诗《大地西行》。
阿信的诗
沈 苇
甘肃被誉为“诗歌大省”,据说仅新时期以来在《诗刊》发表过作品的诗人就有一百多人。所谓“诗歌大省”,我想不应只以人数众多为尺度,而要看那个地方诞生和贡献了多少重要诗人。因为诗是孤独者的事业,而不是闹哄哄的人海战术。在青年一代中,如果没有叶舟、娜夜、古马、人邻、唐欣、阳飏、高凯等诗人的出现, “甘肃:诗歌大省”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正是他们,用异彩纷呈的诗篇撑起了甘肃诗歌的天空。
生活在甘南草原的诗人阿信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吸引并能打动我的首先是阿信和他诗歌中安静的品质。在一个现象过度的时代,这种品质是十分重要和难能可贵的。相对于喧闹和吵嚷,安静是一种自觉的疏离,是一种更值得我们信赖的声音,体现了珍藏在骨子里的自信心和力量感。我相信时间会在纷繁的现象史中甄别这样的诗人。
阿信深知“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他的诗歌姿态总是很低很低,仿佛要使自己的文字和表达重归缄默无言,归于寂静、庄严、匆匆、无痕,并为自己建立起“一个相对僻静的坐标”。相对于许多诗人所痴迷的夸饰过度的地域性表达,他似乎更愿无言地返回事物的根部去。虽然他说“一座古老的森林——它扩张着,携带着我的野心。”但我们一眼看出,他的“野心”是内敛而克制的,他的“野心”是对“生、汁液、相对自足”的微薄的需求。
阿信是西部风物的天然通灵者。他并不刻意追求大气磅礴的“超越”,更倾心于细微处的“挖掘”。像一株植物,在自己立足的大地上深深地扎下根去。为了使诗歌拥有“根”,诗人的确应该变成一株植物,与无名的草木花卉交谈、呼应、共鸣。在这一点上,阿信总有独到的发现和收获:小草——遍布大地的忧伤独自,菊——黄金的杯盏独擎西风以及比西风远为凛冽的霜晨,丁香——一截恋爱中女子冰凉的:手臂.菩提树——移动的仅仅是一些从树冠上筛落下来的阳光的金箔……正因为把自己放得很低,阿信听到了于无声处的声音,收获了地域启示的“金箔”。
在返回根子的过程中,他的耐心和赞颂唤醒了事物的疼痛: “我缓冲的血流,只能滋养/天底下一朵柔弱的花朵。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