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摆在第一位,而诗人,更不能例外。毫无疑问;诗人更应该具备聪明才智,更应该具备创造能力,因此他就更应该通过艰苦努力,首先解决好自身的生存大事,如此他便会避免那些无谓的担忧或浮躁,而沉稳自如地写他的诗、作他的文。在当下,据我所知,中国相当多的一部分诗人,已经很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这一事项,他们的诗歌也很出色,并且做了很多有益于中国诗歌的善事。至于我本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我想,以我在远离诗歌那会儿就已经商二十几年了这一事实,我的生存状态就无须再怎么“看待”了;而更需要“看待”的,则是我应以怎样的状态;为中国诗歌而做出更大的努力。
你觉得写诗是一件很轻松很容易的事情吗?
错。对这个问题我只想用两句话来回答:第一句“看花容易绣花难”,第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应该说有很深刻的影响。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源于生活,这已经是常识。而我的人生阅历,则会影响到我的写作个性,影响到我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时代的思考向度和深度。
听说你在写一种叫作“诗歌地理”的诗,是一个长期的打算还是阶段性的写作?
是写过几首,不算多,也不算好。其实我在写这几首诗的时候,并不是已事先就想好了“诗歌地理”这个词,而是去年5月份,《诗歌月刊·下半月》编辑部以“诗歌地理”为题;向全国范围的诗人们征集专写中国各地名胜古迹的诗歌,我想了想,我所居住的长春市也没有什么太有名的名胜,只有一个长春伪皇宫还可一写,于是我就写了长春伪皇宫的三首。之后,去年9月份我又去了河南南阳,于是我又以那里的卧龙岗、汉画馆、龙潭沟、诗人峰以及恐龙蛋化石展览馆为题,写了《南阳行》一组。但这还说不上什么长期的打算,不过以后我一旦拥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周游天下,那么,我若以我这番丰富的游历,来专门写一批这方面的诗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你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朗诵自己的诗吗?有人提倡诗歌要走出纸面、走进媒体,发出朗诵的声音,你怎么看?
这个事儿有过,确实有过。有好几回,我写出了难抑兴奋的小诗后,就有些忍不住地拿给我的家人或很要好的朋友们看,看后,我再给他们朗诵,我看到他们也挺高兴,有些激动:同时,我又看得出他们也感到很纳闷,纳闷我为什么会忽然写起诗来,纳闷他们已有很多年都没听说过写诗、读诗这档子事了,我怎么会突然热衷于这档子事了。说实话,对于他们的这种反应;我可谓是喜忧参半。中国的诗歌多年来被“远离” “边缘”等等如此冰冷的字眼来形容,确实很准确。诗歌要走出纸面,走进媒体,发出朗诵的声音,问我怎么看?我认为这一问问得很好,问得很是时候。尤其“走进媒体”一说,更是说到了关键处。要想让诗歌重新兴旺起来,那就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诗歌与媒体互动、与社会互动,让媒体发出诗歌的声音,这对于诗歌重回民众;重回时代;让诗歌重新展露出它作为灵魂使者的魅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此我还是要再次强调那个前提:我们所推崇的诗歌必须是健康的、向上的,不能把那些什么口水、垃圾、下半身之类的东西弄进来。现在,有些人,总是认为诗歌只是小众的,小圈子的;我对这一观点,不能完全赞同。民众中有品位、有修养、对诗歌有很高鉴赏水平的人士大有人在;他们懂得诗歌之美,更懂得诗歌之高尚,而对于那些他们所不能认可、缺乏审美内涵、甚至更低俗的所谓“诗歌”。他们自然会嗤之以鼻。
你对中国新诗有怎样的希望?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简要的说一说。首先,中国新诗自上个世纪“五四”运动由胡适首倡,中间经过数代诗家的传承开掘,发展到今天,总共还未过百年。而中国的古典诗歌若从屈原写《离骚》算起,到唐诗、宋词、元曲则经历了至少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新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与西方诗歌比较,中国新诗也正是受了西方自由体诗歌的很大影响而出现的。但西方的自由体诗歌比中国新诗的发展;也要早得多。其实,我这样比来比去的目的,就只想说出一点,即:我们中国的现代汉语新诗并没有走出多远,它还将向着更深远的深远处走去,我们,我们之后的我们,将会不懈地为它耕耘,它必将走出新的伟大和辉煌。
[附诗]匆匆的黎明(组诗选四)
宋雪峰
匆匆的黎明
黎明降临
悄无声息
月的光星的光一点一点变淡
风悄走着
沿着宽街和曲巷
草坪在微响
湿的露珠
轻的脚步
鸽哨一闪而过
每一次
这短暂简洁透明
宁静而隐约
我想变成树
当我的双脚
踏上一片
绿草地的时候
我想变成
一棵树
一棵树多么粗壮
而青草多么细小
当风雨来临我无比坚挺
我的枝条富有韧性
我无数的叶子响声很大
而草 多么纤小
风雨凄厉它们那样软弱
它们身子单薄弯曲着
不停地战栗声音很小
完全被风雨声淹没
当冬天来临 我脱尽枯叶
春天有新叶发出
而青草做不到它们一生
就只有一个身子冬天变黄
变得枯萎春天再绿起来
手 指
一
我知道我来到这世上
啼哭是我的
第一次发音
而我那战栗着
伸向空中
攥紧或张开的
十根手指
则是我对于这人间的
第一个姿势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都已经过去
这么多年了
我的多少抚摸
我的多少取舍
我的多少疼爱
都无不是
传自于我这
手指的触觉
二
此刻我正坐在这部车子的
副驾驶位车子
正沿高速公路
飞驰这时
困意突然袭来
我不觉下意识地
用我右手的
拇指关闭了
我的手机
是的我的拇指
只是轻轻一摁
可一种无可言状的
感觉却瞬间
传遍了我的全身
此时我仿佛已经
与世隔绝
此刻 我已关掉了
整个世界
冬日的窗外
冬日的窗外
天空就一直这么灰蒙蒙的
像是有雪
但又一直
没有下
那光秃秃的树枝
交错地伸着
就如同
我这紊乱的掌纹
这昏暗的
屋子
总没有阳光
照进来
我这心仿佛已经发了霉
为了缓解一下
这份恼人的烦闷
我索性扭亮了这屋里所有的灯
可这灯光
毕竟是我调出来的
怎么看
也不属于那来自
窗外的
明媚
布尔津究竟在哪里等
沙 戈等
布尔津究竟在哪里
沙 戈
作者简介:沙戈,女,1966年9月生,近年诗作见《诗刊》《人民文学》《星星》等刊,作品入选数个年度选本,出版诗集《梦中人》《沙戈诗选》’获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参加诗刊社第19届青春诗会。
八月份进入新疆可谓最佳时节。瓜果熟了,但我并不是冲着口欲而去。遍野绿草,我也不是为那旷世美景前往。那么,我为什么要去新疆呢?当时,我不知道。
我去了。2003年8月上旬,一些空茫和一些愉悦。因从未抵达过而有了无名的愉悦,又因没有任何目的而一片空茫。
由南向北,穿过准噶尔盆地,一个蚂蚁爬过一个大沙盘,在沙漠腹地;已是星光点点。满天的星宿我是陌生的,我从未见过苍穹之中如此闪烁迷离的眼神,透彻、清凉,像一柄柄刀子。被它们注视得手足无措,我低下了头。在城市昏黄的夜幕里住久了,头顶上从来没有穿透灵魂的光束,我不敢再轻易抬头。
又冷又饿,在第18个小时,终于穿出了大沙盘准噶尔。夜里两点。抵达了北疆小城——布尔津。
这是另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异域风情的神秘称呼。它的发音和字体都属于不同寻常的人群和来历。它被夜色大片地遮蔽了,它在人类的另一端安然熟睡,它并不属于我,它与我互不相识。
它甚至也看我,虽然,我的双脚和周身像灌满了醋,酸痛难耐,我那么大老远赶来,是为什么,我还是回答不清,就像有一个平静的午后。我为什么看着一张发黄的相片忽然泪流满面,我为什么不会轻易被一根刺蜇倒;为什么还会生动地笑,虔诚地感恩、笨拙地思念、守住一丝轻薄的幸福,将它最大化?
这些,我都是回答不清的,我的路上有很多疑问,而且越来越多。
在布尔津,我被这座欧式的纯白小城暂时接纳了,被一种不安的安宁包裹着,我必须被它接纳。我别无选择。
路边飘来五道黑鱼和刀鱼的烧烤香味,我的双腿更加酸软无力了,被饥饿驱使着,坐在一个长条木凳上,维族大婶笑笑,没问我,就给我烤上了几条鱼。我还要了啤酒;我一条一条吃着,她一条一条地烤着……
白色小城从曦光中一点一点清醒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启程了——我要找到这个漂亮女儿脖颈上的那颗珍珠——喀纳斯湖!
其实,《在这遥远的布尔津》是在那颗珍珠——喀纳斯湖的山坡上写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