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这样回答,我有点意外。因为我一直避讳承认和试图否认她是早熟的。孩子发育早,不管是指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大人来说,好象都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不好的发展方向:早熟等于早恋等于早衰,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意味着早早地接触不该接触的东西,早早地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早早地考虑不该她操心的事情,早早地变得不可爱不天真不纯洁不听话了。早熟,似乎还是拔苗助长的恶果和江郎才尽的前奏。总之,既然冠以“早熟”“催熟”的名称,那一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农作物”,注定要收获扭曲变态并不美味的瓜果。
我从来没有觉得她早熟,在大人眼里,孩子再怎么成熟老道,到底是个小孩子。但经过旁人无数次的提醒,包括不很中听的批评言论,网上的“板砖”,甚至直言方舟和她妈妈是神经病。我这才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方舟是不是走得太远了?熟都熟了,俗话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再去“返青”或者“回炉”,只怕是不可能了吧?
我自己,是晚熟的例子。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大人刻意地向小孩子隐瞒实情:“这事你不要问,长大了自然会知道了。”“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于是在懵懂中稀里糊涂地长大了。但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因为无知而变得纯洁起来,反而是吃了不少的教训,如此晚熟,似乎也未能阻止早恋的发生。既然晚熟,在我自己的身上,没见到良善的结果,所以我对“早熟”的看法,在没有孩子之前,就很坚定了:要是我有了孩子,绝不对他欺瞒任何事情!
要是知情权给了孩子,他就会迅速成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的传统里,一向非常畏惧孩子成熟。我想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出于非常自私而无用的考虑——天真的孩子,观赏性要强些,又因为无知,能说出些逗乐的言论,叫人开心。
二是相信一些奇怪的辩证法。比如:“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大器晚成”等等。有个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完啦,从此失去简单的快乐,思考不适当的问题。直到和所有的同龄人再无共同言语。结果不是郁闷反叛就是无情孤独地过一生。如果不信,这是一个20年的赌约,走着瞧。”这些说法,都建立在不确定的蛮横判断上。早慧的孩子,长大了平庸,当然是可能的。但是小时不了了,长大一定佳吗?小时了了,长大一定不佳吗?他又是如何断定,思考和快乐,是绝对不能相融的呢?
三是怕沾染病毒,人为地设立一个隔离带,最好是真空消毒过的。事实证明,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他迫切地想知道,总能找到渠道,也可能是地下渠道。
四是相信一些偏颇的理论,特别是一些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年轻父母,很容易接受“顺其自然”“快乐教育”“自由发展”等等等等,外表上打扮得很现代很西化的理论。总之,孩子表现得不像个孩子,那一定是不对劲了,而孩子应当是什么标准,怎样才是一个最合规格的孩子,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父母常常做孩子的过滤器,把渣滓偷偷地丢掉,不让他们看见,只留下纯净水给孩子饮用。实际上,父母不会反对孩子接触世界,只是屏蔽掉几个信息:丑陋,黑暗,xing爱,死亡。但是,只看到鲜花和阳光,他认识的世界肯定不真实,对世界的判断,一定误差很大。
《》 社会课上的中国 光荣传统(3)
《》 社会课上的中国 光荣传统(3)从来没有见过她用大块完整的时间看书,也没有见过她坐在桌子前正儿八经地看过书。看书,对她来说,是自然和习惯,在父母眼里,已经成为要纠正的坏习惯了。
上小学之前,我确认她对纯粹的儿童读物,丧失了阅读兴趣,就收了几个口袋的儿童书,全部送给低龄儿童了。凡是书,我家有的,全部对她开放,从来不分儿童书和成人书。有一次,在北京的书市买书,她见到一位女作家的书,因为她来过我家,所以方舟看着眼熟,一把就抽出来,卖书的爷爷赶紧夺了回去:“小朋友,这书不是你看的(其中有儿童不宜的性描写),你买这个吧(儿童图画书)”方舟悄悄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早就看过了(指女作家的书)”坐火车的时候,更是带着一堆大部头,许多人看到这么一个小人,看那种大人也未必看得进去的书,无不感到惊奇。
她的阅读能力是怎么培养的,这个我实在无法说清。看书这种事情,似乎是越看越爱看,越不看就越不爱看。其实我自己很浮躁,看不进去书,也不怎么爱看书,所以我疑心她的阅读量,现在已经超过我了。
看哪些书呢?我觉得天下无书不可读,惟独不看作文选。
很多人说:“方舟你这么小就写书,一定看了很多作文选吧?”这纯粹是误会。作文选之类,在我家是禁书,不许她看。这样做很极端,未必可取。但我们想证明:不看作文选,不仅能写出好作文,宽宽绰绰地应付考试,而且能著述立说。只看满分作文,金牌作文,获奖作文,对孩子写作有害无益。那些作文经过十几年的近亲繁殖和僵化定式,已经严重畸形了。为了应考,看个几本就足够了。
换个思路,是这样解释的:看的书,显然要比自己的写作水平高。尽看100分作文,只能写70分作文;尽看70分作文,只能写40分作文;想写100分作文,那就必须往更高更深的层次看。
别的学科,也是如此。某方面拔尖的人,这个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强度,都大于一般的人,天才也不能例外。
什么样的书给孩子看最好?这个我实在不能够推荐。只能列举一些她看过的书的名称:〈中外幽默大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马克。吐温幽默作品选〉〈三毛作品选〉〈张爱玲全集〉〈刘镛文集〉〈红楼梦〉〈西游记〉〈看上去很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鲜血梅花〉〈池莉精品集〉〈走出女儿国〉〈黑镜头〉〈周恩来传〉〈废都〉〈百年孤独〉〈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大唐双龙传〉〈潘金莲的前生今世〉〈母猪女郎〉〈唐诗三百首〉〈围城〉〈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段浪漫史〉〈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全集〉〈聊斋志异(白话本)〉〈姓名学〉〈小妖的网〉〈大浴女〉〈血与铁〉〈酒国〉〈花季雨季〉〈小吃巧吃名吃〉〈上下五千年〉……
她看的书非常杂,主要是凭兴趣,或者是当代热卖的图书,不会逼着她看那些看不进去的所谓经典名著。名人传记,测字算命,流行杂志,卡通漫画,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对她来说,还是以文学作品为多。其他孩子,千万不要比着方舟的兴趣买书。总之多看书没有坏处,这才是提高鉴赏和判断力,抵制不良读物治本的办法。何况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间接经验,也就是读书得来的。
不少的家长认为,孩子功课紧,少看闲书为妙。但是越到高年级,就越能显出害处了。仅靠学课本,特别是语文,完全不能应付越来越开放的考题了。现在就连小学考试,非课本知识的比例也在逐渐加大。有一次考试,填词“脍炙人口”,全班只有方舟一个人做出来了。我可以保证地说:在整个小学阶段,方舟的语文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这足以证明,看“闲书”,丝毫没影响到她的成绩。何况,以她奇快的阅读速度,看书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
倒是她自己写的书,她翻了翻插图,就再也没看过第二眼了。
四早熟的苹果好卖
有人问方舟:“你是不是早熟?早熟到底好不好啊?”
她说:“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
有人问方舟:“你这么早熟,会不会早恋啊?”
她说:“会啊会啊!我都早恋好几回了。”
她这样回答,我有点意外。因为我一直避讳承认和试图否认她是早熟的。孩子发育早,不管是指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大人来说,好象都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不好的发展方向:早熟等于早恋等于早衰,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意味着早早地接触不该接触的东西,早早地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早早地考虑不该她操心的事情,早早地变得不可爱不天真不纯洁不听话了。早熟,似乎还是拔苗助长的恶果和江郎才尽的前奏。总之,既然冠以“早熟”“催熟”的名称,那一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农作物”,注定要收获扭曲变态并不美味的瓜果。
我从来没有觉得她早熟,在大人眼里,孩子再怎么成熟老道,到底是个小孩子。但经过旁人无数次的提醒,包括不很中听的批评言论,网上的“板砖”,甚至直言方舟和她妈妈是神经病。我这才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方舟是不是走得太远了?熟都熟了,俗话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再去“返青”或者“回炉”,只怕是不可能了吧?
我自己,是晚熟的例子。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大人刻意地向小孩子隐瞒实情:“这事你不要问,长大了自然会知道了。”“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于是在懵懂中稀里糊涂地长大了。但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因为无知而变得纯洁起来,反而是吃了不少的教训,如此晚熟,似乎也未能阻止早恋的发生。既然晚熟,在我自己的身上,没见到良善的结果,所以我对“早熟”的看法,在没有孩子之前,就很坚定了:要是我有了孩子,绝不对他欺瞒任何事情!
要是知情权给了孩子,他就会迅速成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的传统里,一向非常畏惧孩子成熟。我想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出于非常自私而无用的考虑——天真的孩子,观赏性要强些,又因为无知,能说出些逗乐的言论,叫人开心。
二是相信一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