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八月三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朝云安息之所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这副联已经损毁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的,亭柱的石刻楹联是陈维所书:“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楹联形象、真切地概括了东坡与朝云当年贬谪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千百年来朝云墓带给后人的阴冷、凄清的感觉。为纪念苏轼侍妾王朝云修建的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韩世忠和梁红玉
南宋“中兴四将”中,以猛将韩世忠的资历最老,官爵最高,因他治军有方,久经沙场,战功卓著,应该说在军中也最有威望,在声望上甚至不输给大名鼎鼎的岳飞。梁红玉,韩世忠的爱妾,生得是花容月貌,国色天香,却偏偏性格刚毅,胸藏韬略,是位巾帼不让须眉,铁骨铮铮的“女汉子”。中国历史上常有此辈奇女子出现,虽不幸沦落风尘,但品格高洁磊落,一旦逃出苦海,风云际会,便能做出惊天大事业,立下不世之功。
梁红玉出身将门,其父兄都是北宋徽宗执政时期的武官,因征剿方腊义军不利,被逮捕下狱治罪,后以贻误军机罪被诛杀。刚过及笄之年的梁红玉则被发往军营贬为军妓。后宋军平息方腊起义,在庆功宴上韩、梁相遇,互有好感,可惜未有机会表白。靖康事变后,韩世忠随宋高宗南撤,机缘凑巧,在镇江遇见了早已艳名远播的艺伎梁红玉,是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也算老天有意作成一段美满姻缘。感于韩世忠恩义,梁红玉脱籍后自愿以身相许,嫁与韩世忠作妾。英雄配美人,谱出一段千古佳话。从此,夫唱妇随,双双活跃于抗击金军的第一线,成为一对令金兵闻风丧胆的铁血抗金最佳“夫妻拍档”。
梁红玉虽然是一位烟花女子,但绝不是“红袖添香”陪夫君夜读书的娇滴滴的弱女子,她家是世代将门,自幼习武练拳,颇有点“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味道。她经常亲临战场,迎着锋镝箭矢,亲自擂着战鼓激励将士们英勇杀敌。韩世忠夫妇的英雄气概不光深得宋军将士们的拥戴,就连敌方的金军將卒们也特别敬畏、叹服。
这韩世忠绝非寻常之辈,因家境贫寒,早年就投身军伍,在西北边境和西夏军队作战。在战场上他一刀一枪的拼命苦干,累积军功从一个小兵被提拔为独当一面的将军,至北宋末年早已是一员久负盛名的勇将了。两宋交替之时,宋高宗赵构还在东躲西藏、四处漂泊的流亡日子里,韩世忠一直忠心耿耿的随侍左右,为他护驾,期间以铁的手腕果断的平息了护卫亲军的叛乱。因此,韩世忠深得赵构的信任与依赖,正是这种在危难之时获得的信任,使韩世忠在未来的岁月里,得以顺利的、毫无掣肘的带出一支威震敌胆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军队——韩家军。
在奉行偃武修文之策的大宋朝,这是极为难得的一种境遇。或许是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与赵构结下深厚的君臣之谊,好比“鲜血凝成的友谊”一般经得起考验,让韩世忠虽也屡遭疑忌,但总算逃过一次次浩劫,没有像岳飞那样惨遭构陷杀害,也算是老天护佑,得以善终吧。
韩世忠坚决反对宋金议和,甚至比岳飞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激烈,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为阻止议和,韩世忠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派出一位武功高超的刺客刺杀金国和谈使节,因风声走露,金国使臣的驻地加强了戒备,杀手一直没有机会下手。虽没暗杀成功,但也惊得赵构、秦桧等主和派一身冷汗。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韩世忠从不含糊,抓住一切机会陈述自己决一死战的愿望与决心,求和心切的赵构心中不悦,屡屡斥责他不识大体,不懂得审时度势。
赵构私下里认为,韩世忠是一个赳赳武夫,没有文化,所以见识不高,不懂得以退为进,圆融变通,只知一味蛮干,都是没有读过书惹的祸。韩世忠出身陕西绥德农家,小小年纪便吃粮当兵,确实没读过书,不像岳飞、张浚、刘光世等人书生带兵,有儒将雅称。但韩世忠决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蛮夫,长期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是一位谋勇兼具的人物。军人出身的韩世忠,行事果敢、说话直白,认准了就做,决不拖泥带水。他不大瞧得起读书人,认为百无一用的就是这帮酸不溜丢的迂腐书生。韩世忠经常以半开玩笑的戏谑口吻称手下的幕僚、书办为“子曰”。赵构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人家武圣关羽戎马倥偬之余尚且秉烛夜读《春秋》,恶补文化知识,他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何况你老韩!不要轻视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过了一段时间,赵构又问起这事,韩世忠答曰:“已经改了,不再挖苦读书人了”。赵构很高兴,以为他知错就改,已经懂得尊重知识分子了。谁知韩世忠话锋一转,大咧咧的说道:“如今俺不叫他们‘子曰’,但叫他们‘萌儿’”。“萌儿”大概就是傻瓜、傻冒儿、天然呆之类的意思。赵构一愣,随之喷饭,对这位口无遮拦的韩大将军无可奈何,也不再费力规劝了。
韩世忠虽然不大瞧得起书生,但打起仗来 ,可绝不是一个只知道好勇逞强、一味蛮干的莽撞汉 。他有勇有谋,能巧取绝不硬拼,两宋名将不是浪得虚名,论智、论勇、论力一点也不含糊。南宋退守江南初期,黄天荡一战,他率8000兵马,将完颜兀术亲率的十几万金军围困在一条狭窄的死河汊里,差一点聚而歼之,创下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是南宋立国后与金国南侵军队展开的第一场恶战,此战,韩世忠那位出身娼妓的美貌娘子梁红玉,亲临第一线,擂鼓助威激励将士杀敌勇气,谱出一段传唱千古的战地佳话。这位飒爽英姿的“女汉子”的绝佳表现,让残酷的沙场增添了一丝妩媚、柔性的色彩,”金山战鼓“的传奇故事得以流传至今。梁红玉撑起了韩家军的半边天,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公元1129年冬天,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又名宗弼),汉人称他为金兀术,亲率十几万大军再次南侵,一举攻破南宋的“行在”临安,这是大宋的国都第二次被金军攻陷。金军大肆抄掠一番后,退出临安转战各地,连败宋军,一路烧杀抢掠,所过灰飞湮灭,一片狼藉,后来得意洋洋的满载战利品北返。为避开宋军以及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抗金义勇队的阻截,金军昼夜不休的匆忙赶路,企图在今天江苏镇江附近渡江而去。
此时,官封浙西制署使的韩世忠正奉命开赴镇江,负责长江防务。他麾下只有8000名官兵,经过江阴时已经探知金兵的企图,一贯力主抗金的韩世忠,仍然决心冒险一试,以寡击众,拼死阻止敌人渡江回撤。韩夫人梁红玉也在营中,这位脂粉队里冲出来的女英雄,见识并不短浅,很是支持韩世忠的这场豪赌。夫妻二人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专等兀朮大军自投罗网,在金军渡江时予以致命一击。
这天,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韩世忠夫妇为麻痹金军,迷惑金人密探,在浙江嘉兴城(古名越州)里张灯结彩,摆出一副欢度佳节、大闹元宵、军民同乐的架势,暗中却人衔枚、马裹蹄连夜赶赴镇江,以逸待劳,抢在金人前面摆好战阵。
耸立于长江边上的金山是镇江的制高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韩世忠暗想,金军一定会派人登上金山顶上那座古庙,探听宋军虚实,便派出数百士兵埋伏在古庙周围,约定鼓声为号,一闻鼓响,合力擒敌。
晚上,果然有五名金人打扮的军人骑马闯入,一声鼓响,伏兵四下里杀出,结果只抓住两人,另外三人落荒而逃。审问俘虏后得知,逃掉的人中间那个身穿红袍,腰系玉带的人正是金兀术。差一点擒住对方统帅,韩世忠不禁有些懊恼,但他随即振作起来,准备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一举围歼金军。
完颜兀术知道宋军早有准备,决一死战的时刻即将到来,对宋军的战斗力他一贯心存轻蔑,与宋人作战金军是有心理优势的。于是他派人给韩世忠下战书,约定时间,准备决战。韩世忠深知敌强我弱之态势,不敢马虎,他勘察地形,做了周密部署。韩世忠下令用战船封锁江面,不让金军一兵一卒漏网逃窜,水战乃宋军强项,而惯于骑马打仗的金军最怵水战。
战斗打响,韩世忠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宋军将士呐喊着奋勇冲杀,以一当十,气势上居然不输急于返乡、无心恋战的金军。双方鏖战正急,梁红玉一身戎装,登上金山顶峰擂鼓助威。将士们在身先士卒的主将夫妇的感召下,特别是听到那熟悉的战鼓之声,军心大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横冲直撞,将人数大大占优的金军杀得落花流水、纷纷溃败。这一仗,金军死伤惨重,宋军大获全胜,金兀术知道这次遇见真正的对手了。骄横惯了的金军统帅完颜兀术的突围渡江计划幻灭,不得不收兵退却,预备寻机再做打算。
完颜兀术见形势不利,暗生一计,主动派人赴宋营求和,表示愿意将抢夺的财物全部归还,还赠予韩世忠一匹名马,只求宋军放一条生路,对金人的残暴早已义愤填膺的韩世忠严词拒绝。兀朮没奈何,又不敢再战,只好怏怏引兵退到建康(今南京)东北的黄天荡,困守待援,寻机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