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对影响市民生活的整治过程的密切参与,并介入到决策之中。区域治理之所以强调市民社会的公众参与,是源于区域基于地方自治和民众自主管理而对传统管理模式反省的结果。通过市民社会的公众参与,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政府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构建起一种伙伴关系。对政府而言,可促使运作成本最小化,达到借力发力、调动所有社会资源为公众服务的效果。
3。以〃协调〃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由于区域治理涉及多方面的相关利益,其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在现有条件下整个区域利益的最大化,即〃多赢〃局面。基于这一目标,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侧重各个方面的〃协调〃。各级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市民代表摒弃行政级别差别,祛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通过讨论、协商或谈判等方式,商讨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间建立一个信息顺畅的需求回应控制渠道,妥善处理各方意见,从而达到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总之,区域治理理念强调通过协调机制,将由多种组织、多个成员和决策当局共同作用形成的多层次、多变动结构中难以自发连接的成分连接,顺应各利益主体共同发展的需要,推动区域发展的有效合作。它既强调区域内部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又突出区际之间的协调作用;既主张在区域和区际的各个层面之间开展合作,并在合作的前提下展开竞争,又强调通过各成员间不断地对话和协商,促进各种利益的相互融合,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上,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互动的网络式协调管理局面,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第二节 区域治理的主体、客体和自组织协调机制
一、区域治理主体
区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区域问题的解决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协调,区域各相关利益主体都有积极性充分表达各自的诉求。区域治理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主体治理,必须充分吸纳区域利益相关者的加入,才能在目标上汇集各方愿景,从而共同实现有效、公平的治理,切实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1。 区域治理主体的类别
根据区域经济运行主体理论,区域治理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居民四类(孙兵,2007;郝寿义,2007)。344
(1)政府。区域政府是区域治理最重要的主体。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区域政府是区域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并执行中央政府的相关区域政策。中央政府制定宏观发展战略以指导区域发展的运行,其颁布的法律法规也构成了区域制度环境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也会直接参与区域治理的具体过程。此外,中央政府的地方派出机构也在区域管理活动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及宏观管理。
(2)企业。企业是区域治理的重要主体。企业一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常趋向积极参与区域治理,以实现其利润目标。企业参与区域治理的目的在于希望在税收等政策方面获得一定的优惠。此外,企业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以此为公关手段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区域治理的新兴重要主体。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anization,NPOs)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组织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点,与政府组织相比较,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非营利组织通过自己的各项活动,解决市场和政府无暇顾及或解决不力的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区域发展。
(4)居民。居民也是区域治理必不可少的一个主体。居民参与区域治理在某些方面可能会与非营利组织有所重叠,因为许多非营利组织所代表的正是居民的利益,反映居民的要求。但这种间接的对区域治理的参与并不能全面反映居民的参与情况。居民参与区域治理的最普遍的方式是通过投票选举,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内涵还是从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来看,居民参与并不仅局限于投票行为,还应包括对公共事务积极而深入的介入,不仅仅是消极的维护居民自身的利益,而是更多地创造公共利益。所参与的人员也不限于社会或政治精英,还应包括普通居民,他们可以对与自己有关的社区事务具有决定权力。
2。 区域治理主体的参与方式345
(1)政府参与区域治理的方式。政府参与区域治理的方式有:一是政府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政府还提供相应的惩罚措施,以确保法规的执行。二是政府向社会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包括公共管理和咨询等。三是政府还承担组织区域活动的责任,组织各类区域治理主体就重大区域问题进行讨论磋商。
(2)企业参与区域治理的方式。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区域治理,即共同生产和游说。共同生产即指政府部门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结合政府与社会的资源,共同提供公共服务,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促进企业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执行。企业(通常是大企业)还可通过游说的方式参与区域治理。一方面,大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大,沉淀成本高,对参与区域治理更具主动性;另一方面,大企业实力雄厚,能够对区域经济的某些领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能够受到政府的重视,它们的一些需求或意见也能够得到政府的及时反应,因而能够发挥独特的影响力。但大企业的游说有时可能会牺牲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产生消极效果。
(3)非营利组织参与区域治理的方式。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向社区或成员提供地方公共产品。非营利组织还可代表其成员的利益和政府及其它组织进行协商,为其成员谋取更多的支持和利益,是成员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非营利组织可担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介角色,成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桥梁。
(4)居民参与区域治理的方式。居民参与区域治理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方式。传统的代议制的参与形式是间接参与,居民参与的过程是由外生力量决定的,这些外生力量界定了议题和决策的程序,也决定了居民参与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种非营利组织的角色是专家,居民则是顾客,因而很难质疑专家的权威和技术知识。甚至有时专家并不真正了解居民的需求。直接参与即指居民深入持续参与的决策过程,居民参与自始自终参与其中,且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相关信息,而专家的职责在于协助居民认知问题真相、协助居民作出决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居民在这一过程中是合作伙伴关系。
二、区域治理客体
区域治理的客体即指区域公共事务,包括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区域公共事务不仅包括区域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如道路、港口、治安、消防、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染防治等,而且还包括某些制度安排的协商和沟通,如地方政府间关于彼此行政壁垒造成的地方保护、无序竞争、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协商解决,以及区域内各治理主体关于区域发展目标及其获得利益的不同战略规划与博弈等。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具有收益的地方性、效用的空间性、需求的特定性等特点。区域公共事务因其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内容,在区域发展中构成复杂的网络体系,必须依靠区域相关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治理,才能确保区域持续、协调、稳健发展。
三、区域治理自组织协调机制346
区域治理的不同主体掌握不同资源和权力,同时也受到不同的约束。在区域治理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并通过相应的规则、目标与区域治理客体相结合,形成错综复杂的决策过程,这些决策过程反过来又影响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诸多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式的联系,此即区域治理的自组织协调机制。
区域治理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包含四大要素,四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区域治理的四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即:区域治理主体(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居民)、区域治理客体(区域公共事务)、规则、目标。区域治理的主体之间存在着持续、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围绕区域治理的目标展开,并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得以体现。同时,这种相互作用还要受到区域治理规则(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制约。区域治理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如图8。1所示。
图8。1 区域治理的自组织协调机制
资料来源:改编自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原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1。
第三节 区域治理的类型和模式
一、区域治理的类型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区域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鉴于此,中外学者多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探讨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的治理模式。区域治理的范围和层次不同,其治理模式也相应有所不同。据此,可将区域治理分为单一城市治理和多城市区域治理两类。
单一城市治理,即以单个城市为对象,以城市矛盾和失调的有序化为目标,协调城市各主体间的利益,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约束与监督各方行为,减少个体理性带来的集体非理性。
多城市区域治理,即以由多个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中心城市及周边腹地组成的城市共同体(如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区等)为对象,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