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需承担的迁移成本和沉没成本、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管理者旅行成本的增加等;后者如转入区对污染性产业、高能耗性移入的限制或禁止等。在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等诸多阻力因素的存在,区际产业转移有时也可能表现出的一种粘性状态,称之为〃区际产业转移粘性〃。
总之,〃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即构成了〃区际产业转移力〃。其中,推力和拉力都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调控作用下形成的。
(1)市场机制作用形成的推力和拉力。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当区域内的某些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厂房、机器等设备趋于陈旧老化,劳动力工资也趋于大幅度上升,税负增加,土地价格飞涨及土地资源供给短缺使得产业无扩展空间,已有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可能被其他行业吸引走或自主创业,产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渐趋丧失;生产技术的定型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使得技术的空间扩散成为可能;产品市场也趋于饱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产业的环保成本也明显增加,一些污染型产业甚至被禁止、淘汰。上述营商成本、资源供给、产品需求等条件的变化,使得该区域合力形成一种促使该产业向区外转出的推力。与此同时,某些区域由于拥有丰裕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土地资源、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以及直接使用高效率的设备等潜在优势,并通过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潜在的比较优势逐渐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使该区域在某些产业发展环境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吸引其它区域同类产业转入的拉力。
(2)政府政策调控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转移是通过微观经济组织企业的竞争而实现的,而企业是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营利性组织,产业能否转移以及转移到何处,关键取决于该产业的产品成本在何处实现最小化,产品利润在何处实现最大化。而企业的趋利行为并不能导致宏观经济利益最大化。政府政策调控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为企业的趋利行为创造更为有利的营商环境。中央、地方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通过产业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举措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引导产业进行空间转移,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根据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如果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其他的政策举措(如土地供给限制政策、劳动力工资标准限制政策、环保限制政策、信贷限制政策等)的调控作用,引导某些产业迁出某些特定区域,即形成促使产业转移的推力;如果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其他的政策举措(如土地供给保障政策、劳动力供给保障政策、信贷激励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的调控作用,引导某些产业迁入某些区域,即形成促使产业转移的拉力。
2.盈利空间界限与企业迁徙决策
区际产业转移是通过企业迁徙(firm migration)实现的,是大量企业迁移的结果。一般而言,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某一特定产业,企业通常会随时检查其盈利状况,以便能够达到该产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如果区域硬、软环境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低于该产业平均盈利水平,那么企业实行迁徙将势在必行。企业迁徙的决策可运用行为区位学派代表人物史密斯的盈利空间界限理论进行解释(魏后凯,2003)。311如图6。3所示,空间收入曲线用SRC表示;空间成本曲线用SCC表示。空间收入曲线和空间成本曲线的相交点M1和M2为企业盈利的空间界限。在M1和M2之间的任何区位都是盈利的,其中P是企业最大盈利点(即最优区位)。假定企业最初选择在最优区位点P,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由SCC变化为SCC',盈利空间界限由M1和M2分别变为M1'和M2',最大盈利点由P变为P',过去的最优区位P超出盈利空间界限成为企业亏损点。亦即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过去的最优区位变成为造成亏损的劣势区位,促使企业必须通过迁移或者再区位到新的最大盈利点P'才能获取最大盈利水平。一般而言,当企业现有区位处于盈利空间界限之外,企业将会考虑采取迁徙的办法来提高当前的盈利水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现有区位仍在盈利空间界限之内,企业决策者也发现其他区位可获得更高的预期盈利水平。因此,企业决定是否迁徙,不仅取决于〃推力〃和〃拉力〃大小,而且还取决于〃阻力〃的大小。
图6。3 企业迁移与盈利空间界限变化
资料来源:魏后凯。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5。
三、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
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产业转入区均具有正、负效应。
1.对产业转出区的效应
对产业转出区而言,通过衰退产业的对外转移,衰退产业所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区域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为转出区提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但是,区际产业转移也会对产业转出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引发某些产业萎缩、就业水平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恶果。
2.对产业转入区的效应
对产业转入区而言,区际产业转移将通过一系列传递扩散机制,促进转入区经济发展。外部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迅速积累,有助于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或促进区域现有产业发展壮大、优化升级,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一般而言,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入区的正效应具体表现在:312
(1)要素注入效应。由于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因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能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先进产业的移入必然伴随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资源的移入和传播,这些无形资源将对转入区域传统观念产生融合、更新、改造作用,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2)技术溢出效应。产业转移往往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区域。这种梯度性决定了转入欠发达区域的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般要高于该区域产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因此,移入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发生作用。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输出的先进技术被输入方消化吸收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转移过程所带动的输入方的经济增长。技术溢出效应产生途径有二:一是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硬途径,即由于移入产业所包含的技术本身被移入区产业模仿、消化、吸收、促进转入区产业的技术进步;二是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软途径,即具有先进技术的移入产业在对转入区相关产业产生前后波及作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拉动后者的技术进步。任何一种途径都将促进转入区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关联带动效应。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包括后向、前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实质就是移入产业关联效应的发挥过程,包括:①后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②前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或客观上造成产业间结构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颈问题可能得以解决,从而为新工业活动的兴起创造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③旁侧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引发其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具有技术性和纪律性的劳动力队伍的建立,促进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转入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
(4)优势升级效应。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劳动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先进产业比重小。相应地,区域比较优势主要也以传统要素为依托,体现在传统产业上,因而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层次都比较低。外部先进产业的移入,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因为先进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着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积累,引起区域要素比重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将有助于区域新兴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提升欠发达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
(5)结构优化效应。产业转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先进产业的移入本身将使转入区产业结构中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增加,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先进产业的移入意味着新的生产函数的导入,这种蕴含新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会作为〃扩散源〃,对原有的相对处于较低层次各等级的产业引发〃升级转型〃运动,对其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逐步提高产业整体的技术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6)竞争引致效应。移入产业与转入区产业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营销手段等方面往往占据着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使当地产业卷入竞争之中,有可能使移入产业打破欠发达区域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局面,改善区域产业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在竞争压力下当地产业要在移入产业的阴影中生存发展,将不得不采用先进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