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 简述弗里德曼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的基本内容。
9。 简述陆大道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的基本内容。
10。 简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机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开放性讨论题
1。分析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双核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等区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弊。
2。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如何实现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和区域经济空间开发秩序的有机协调,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产业空间双重结构上的优化配置?
3。分析政府调控、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中的不同作用。
4。如何认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空间集聚扩散〃规律?
5。在区域空间开发规划实践中,应如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选择空间开发轴线?
参考文献
1。 周起业,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陈栋生,等。 区域经济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 刘再兴,等。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4。 张敦富,等。 区域经济开发研究'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5。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 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聂华林,高新才,等。 区域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魏后凯,等。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2.魏后凯。 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13.陈才。 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4.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郭熙保,等。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7.陆大道。 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8.陆大道。 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9.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0.陆大道,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1.董锁成。 经济地域运动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2.覃成林,等。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3.曾菊新。 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24.曾菊新。 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陆玉麒。 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6.钱运春。 亚中心结构与区域平衡发展'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7.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8.顾朝林,甄峰,张京祥。 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9.叶裕民。 中国区域开发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0.甄峰。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1.'台'于宗先,等。 空间经济学'M'。 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32 。'法'弗朗多瓦·佩鲁。 略论增长极概念'J'。 李仁贵;译。经济学译丛,1988(9):6772。
33。 '美'Albert O·Hirschman 。经济发展策略'M'。 徐育珠,译。 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4。
34.'美'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曹征海,潘照东;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5.'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科斯·蒂斯。 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M'。 刘峰,等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6.[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鲁格曼,[英]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7.[美]保罗·克鲁格曼。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蔡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8.'英'G。L。克拉克,[美]M。P。费尔德曼,[加]M。S。格特勒主编。 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M'。刘卫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9.陆大道。 二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 地理科学,1986(2)。
40.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再回顾'J'。地理学报,2001,56(2)。
41.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
42.李仁贵。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1988(9)。
43.李仁贵。 区域核心外围发展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1991(9)。
44.李仁贵。 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
45.安虎森。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46.安虎森。 城乡边缘带以及经济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7.安虎森。 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48.魏后凯。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1)。
49.薛普文。 区域经济成长与区域结构的演变'J'。地理科学,1988(4)。
50.杨开忠。 二元区域结构理论的探讨'J'。地理学报,1992,47(6)。
51.陈佑启。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J'。经济地理,1996(3)。
52.'美'保罗·克鲁格曼。 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J'。吴启霞、安虎森;译。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1)。
53.曾坤生。 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2)。
54.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57(1)。
55.陆玉麒。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
56 陆玉麒。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
57.MY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Regions。London:Duckworth。 。1957。
58.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66。
第六章 区际经济传递理论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一国范围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一般性规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内容极其丰富的独特研究领域。区际经济关系理论研究涉及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260、区域之间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的流动、区域之间企业迁徙及产业转移、区域之间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261、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变动及其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利益冲突与协调、区域之间经济竞争与联盟、区域之间竞争力评价与比较分析等内容。〃区际经济传递〃是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命题。本章以区际经济传递理论为题整合部分较为成熟的区际经济关系理论内容,重点阐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移理论等内容。
第一节 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
一、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
1。 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一书中首倡〃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interregional transmission of economic growth,又译作〃经济增长的区际传播〃、〃 经济增长的区际传导〃)概念术语,262但他并未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国内学者在借鉴赫希曼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区际传递〃、〃区域传递〃、〃域际传递〃等概念术语探讨区际经济传递问题。在概念界定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郭万清的〃区际传递〃定义说。即: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变动要素的相互转移或变动机制的相互过程(郭万清,1988)。263曾坤生(199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际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变动要素的相互转移和变动机制的相互影响的过程。264
(2)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即: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程必定,1995、1998)。265
相比较而言,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流传最广,为区域经济学界广为采用。武友德(2000)的〃域际传递〃定义说266、马海霞的〃区域传递〃定义说267均采用了程必定的观点。
2。 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
区际经济传递包括四类基本要素:268
(1)传递的起始区域。传递的起始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移出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传递的接受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输入区域。
(3)传递对象。区际经济传递对象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而且还包括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