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的核心要素。经济中心的形成是区域由一般的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发展为经济区域的重要标志。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区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主要是由于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缘故。所谓聚集经济效益,是指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和交换行为的空间重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城市作为经济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的结果。区域经济的空间聚集运动首先表现为商品交换活动的空间聚集,随着交换活动的空间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也就随之产生。没有交换的空间集聚,也就不可能有区域经济中心。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地域空间,是物质生产的空间聚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手工业最早向城市聚集,使城市由物质集散地的交换型经济中心发展为包括交换和生产在内的区域经济中心。工业革命以后,几乎所有的工业都聚集于城市,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愈显成熟。
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四大特征:①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中心。②城市选择性。虽然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是经济中心。③经济中心性。区域经济中心并非区域的地理几何中心,而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④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具有综合性的经济功能和区域职能,多为区域的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区域的交通枢纽。
2.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腹地并非一种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一种依托(可形象地称之为〃底盘〃),这种格局的基本态势是经济运动的空间聚集共同指向于同一经济中心(城市)。所谓经济腹地,即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
经济腹地具有三大重要的经济特征:①经济运动的多元性。多元的经济运动是经济腹地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域经济运动的基础。经济腹地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大体上可分为多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的运动;多种生产部门(如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经济运动;多种经济形式(如私有经济、国有经济等)的运动三类。②多元运动的相关性。即指经济腹地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经济形式在发展运动过程中相互关联的特征。实际上,经济腹地之内的任何一种经济运动都是一种多元要素的复合运动,经济腹地是这类复合运动的地域依托。③经济腹地的多层次性。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多层次的空间特征,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由于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聚集能力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的、多层次的经济中心。与此相对应,经济腹地也就具有多等级、多层次的特征。
3.经济网络
经济网络概念不仅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而且还表示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
(1)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其物质构成主要是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讯网络。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沟通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渠道,必须依托于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缺乏这些网络,经济区域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区域空间范围的扩大,首先是取决于交通线路的延伸;而经济区域经济强度的增强,也首先取决于交通通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系统。其物质构成是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有序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交往,有的以产业联系为载体,有的以市场联系为载体,并形成内在的联系机制。
(3)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组织。即在区域经济联合基础上所累积的区域经济构造组织,并渗透于区域的生产、流通领域,其表现形式有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的资源互补、产品互补、产业互补的要素组合,以及企业、产业间的生产、经营、市场一体化组织等。
经济区域三要素构成论的实质是强调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经济中心(即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大地域构成要素,该经济区域实为极化区域。
二、〃区域经济〃范畴
(一)区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区域经济的内涵
〃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是研究区域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两个基本范畴。20如果说考察经济区域的着眼点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那么研究区域经济则是关注一定区域空间上的人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的有机整体〃。21在理解〃区域经济〃范畴的内涵时,应厘清〃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任何一国国民经济都是由部门(产业)、空间和时间因素有机构成的三维系统。从空间维的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异质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器官〃或〃子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
2.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具有五大鲜明的特征:
(1)中观性。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具有区域自身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性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国民经济)和微观经济(企业经济)间的中观性经济。
(2)区域性。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农业、工业的发展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并受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域客观情况使区域经济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区域性是区域经济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3)差异性。不同区域所具有的经济发展要素条件(诸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总是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各区域经济的优劣势,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4)开放性。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一般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币制等方面是一致的,没有国家之间常有的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人为障碍,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是一种充分承认并利用不同区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要素及其程度上的差异,注重区域间经济交往的开放式经济。区域经济还具有不断强化自身输出、输入功能和扩张功能的作用,推动生产要素流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各扬所长,各避所短,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5)独立性。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内部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区域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点。尽管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受制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但也必须注重能动地发挥本区域优势,扬长避短,也必须为谋求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服务。
(二)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
关于在一国完整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为何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这一命题,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三个基本因素(〃三块基石〃)构成复杂的经济活动区位结构或模式以及大部分区域经济学主要问题的基础。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商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2 国内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沿袭了胡佛的这一观点,并对胡佛的〃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论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拓展。综而言之,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可表述为:
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不同的生产过程对地域空间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对湿度和温度有严格要求的毛纺业、棉纺业最早兴盛于雾都伦敦;地处阳光地带又有海风调节的法国波尔多因盛产优质葡萄,成为世界葡萄名酒之乡。从一定程度而言,产品的交换只有在该产品的供求半径之内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分配和消费也具有很强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如:身处热带地区的消费者与身处寒带的消费者在对防寒保暖物品的需求和选择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之,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或逻辑前提。
2.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且必须凭借一定的生产要素。水、土地、森林、矿藏、能源等自然资源,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资源要素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使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这种〃不完全流动性〃包含两层含义:①某种生产要素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某些生产要素流动性很强。土地、矿藏、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资源和条件对地表的附着力极强,在常态下是固定不动的,无法实现空间转移。但也并不意味着这些生产要素绝对不能流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使某些自然资源的流动成为可能。如我国跨区域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但这些〃流动〃需付出昂贵的成本。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再生性经济资源可在区域间转移,流动性强。②某些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常受到限制,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这种限制来自许多方面:一是制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