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研究的〃经济区域〃特指第一个层面的经济区域,即一国范围内所划分出的不同的经济区域。跨越国家界限的第二、三层面的经济区域属国际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⑥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中央政府对各经济区域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为各经济区域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并通过宏观调控支持各经济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一国空间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地域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国国民经济整体。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同质性和内聚性是界定和划分经济区域的两大基准。在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特点的多个不同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为〃均质区域〃(Homogeneous Region)。如西方国家常常根据人均收入和就业率指标,划分出贫困区、萧条区和发达区等类型。又如中国基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基础及潜力等因素的一致性,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四类主体功能区。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为〃极化区域〃(Polarizable Region,又称〃集聚区域〃、〃功能区域〃、〃节结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区域、珠江三角洲城市圈区域、武汉都市圈区域等。尽管〃规划区域〃(Planning Region)是基于政府规划或政策取向而划定的经济区域,但其划分方法实质上仍是以同质性或内聚性为基本原则。
(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内聚力是构成经济区域的基本要素之一。胡佛(1975)强调〃一个区域,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区域,就在于区内有一种认识到某种共同区域利益的一般意识〃。⑦张可云(2001)将〃共同利益〃引入经济区域概念的内涵之中,提出了〃区域:一个空间利益共同体〃命题,认为没有任何共同利益的多个空间单元是不能构成一个经济区域的,匀质区域的共同利益来源于其同质性,节点区域的共同利益来源于彼此功能的相互依存,规划区域的共同利益在于区内统一的政策与规划;若没有一个共同利益维系,多个地域单元将缺乏凝聚力,既不可能有共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也不可能产生区域经济冲突与合作行为。⑧
(4)经济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经济区域既不是以自然特征(如地质、地貌、气候、植物等)为标准划分的自然地理区域,也不纯粹是一国的行政区域,而是在考虑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划定的经济空间。研究经济区域离不开行政区划的理由在于:两者在相当程度上有着叠合一致性,行政区划应考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经济区域的形成又大多受到政府规划和政策导向的影响;行政区划便于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权益的协调,同时也便于研究人员获取统计资料和数据开展区域分析。正是基于这一点,胡佛提出了〃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这一论断。⑨经济区域不是单一生产结构,而往往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导、围绕专业化部门相关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都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并且是包容社会文化、政治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的统一体。经济区域应具有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经济区域一般都具有各自专业化特点,区域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所结成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构成了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将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区域〃(简称〃区域〃)概念进一步界定为: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二)经济区域的类型
1.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
尽管目前国内外尚无一个公认的将一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通用标准,但西方许多地理学家、区域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一些划分标准,至今仍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Hartshore)提出:〃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⑩这一概念倡导〃差异性标准〃(又称〃同质性标准〃)。对区际间而言,不同区域具有一定差异;对区域内而言,区域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是同质的。
(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准。英国地理学家迪金森(R·Dickinson)提出:〃区域概念是用来研究各种现象(物质的、生物的和人文的)在地表特定地区结合成复合体的趋同的。这种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说,将给予这类地区以区别于其周围地区的特点。。。。。。这些复合体有一个场所、一个核心和它在它们边缘地区的、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11这一概念倡导〃内聚性标准〃(又称〃集聚性标准〃),强调每个区域均由核心区及对其有同心倾向的边缘区所组成。
(3)毗邻性标准。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佩洛夫(H·S·Perloff)、邓恩(E·S·Dunn)、兰帕德(E·E·Lampard)和穆特(R·F·Muth)提出:〃'区域'这一术语一般用来描述一组在地理上毗邻的地区,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或互补的特征,或为广泛的地区间活动流所紧密结合在一起。〃12这一概念在强调同质性、内聚性标准的同时,又倡导〃毗邻性标准〃,即构成一个区域的若干地区在地理上必须相互连接,不能出现飞地。
(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胡佛指出:运用同质性标准、内聚性标准可将区域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两类;基于管理以及制定、实施各种规划和国家政策的需要,〃最有用的区域分类,也就是那些遵循行政管理范围的边界划分而成的区域〃(胡佛,1975),13〃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胡佛,1984)。14 英国区域经济学家阿姆斯特朗和泰勒(Harvey Armstrong & Jim Taylor,2000)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15上述欧美学者的论断论及到划分区域应兼顾行政区划标准。
2.经济区域的分类
西方区域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R·Bouldeville)、克拉森(L·H·Klaassen)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分类法至今仍在全球区域经济学领域广为流传。
(1)布代维尔的区域分类法。法国区域经济学家布代维尔(1966,1968)主张将区域分为均质(均一)区域、节点(极化)区域、规划(计划)区域三类。16均质区域为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多个不同空间单元所组成的区域。这些共同特征既可是地理或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也可是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均质区域侧重于区域内部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忽略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内相互作用。节点区域是由一系列与上一级增长极保持密切联系的、且这种联系要强于与其他同等级中心的经济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换言之,节点区域是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所组成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等特点。研究节点区域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一致性。规划区域是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而设定的延续空间。规划区域的设定与行政调控或政治因素有关,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为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一系列特殊的政策与规划。布代维尔的这一区域分类法为中外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广泛采用。
(2)克拉森的区域分类法。以收入水平为标准将区域分为增长区、停滞区与退化区这一传统分类法缺乏动态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克拉森(1965)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具体指标包括: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根据A与B的不同组合可将区域划分为四类:17A≥1且B≥1 为繁荣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