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成麻烦的元凶正是组织层面的文化因素与个人的职业心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心理问题,敬业才会成为员工的一种心灵的需求,才能成为可能的职业行为。认清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管理者和组织如何面对员工心理问题,需要有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呢?
组织必须改变它的文化,以使“问题员工”能够通新的挑战来获得新的尊重和成功。
管理者必须真诚和表示支持,以使“问题员工”了解他们的处境,并且能感到自身的价值,继续受到激励。
个人必须直面问题,放弃不切实际的雄心,并以积极的态度树立切实的目标。
不可忽视员工职业心理(2)
1710)
有人说,对员工进行职业心理体检,如同对他们进行精神按摩。在日本,一些企业将关注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称为“爱抚式管理”。
职业心理咨询师窦吉认为,提高员工绩效,创造最大利润,节约成本,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而绩效与态度、能力密切相关。对企业而言,职业心理体检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特质,知道员工是否适应当前的岗位。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员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及需要,从内部调整自己的职业心理状态。对员工而言,由于每个人不一定一辈子在一家企业工作,掌握自己的职业特质后,在所在企业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平台,保证个人职业生涯继续向上发展。
职业心理体检通常从五个方面进行,即职业方向感、职业倦怠感、职业压力感、人际亲和感和组织归属感,借助具体评测数据找出隐藏在各种状态背后的深层次心理问题,使员工们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科学、客观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调节职业心态。
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除了在员工有烦恼时提供咨询外,还要求主管平时注意部属的心理状况,并定期实施心理诊疗。
富士公司已对4000名主管分批开设心理健康研习讲座,由企业专属医师说明工作过度与压力的关系、忧郁症的特征等。从2003年起,还将要教导员工察觉自身身心异常的有效方法,并要求主管能确定掌握部属的健康状况。
早在1998年,富士公司就请企业专属医师对公司员工(1.5万人)个别面谈,每人每年至少一次,由医师给予建议。不过,该公司认为,一年一次的面谈还不足以避免管理风险,因此公司决定将进一步实施新的措施,密切注意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
东京瓦斯公司从2002年度起,在每年一次的健康检查中,新增心理健康检查项目,对象是25岁、35岁、45岁和55岁的员工,实施约20分钟的简易心理测验和咨询。该公司其实在1995年起就在员工诊疗所内建立了心理医生常驻的心理保健室,同时敦促主管注意部属的健康。不过,机构的改革使职场风云变幻,而经济的不景气更使员工的工作环境开始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感觉压力沉重,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增。因此,东京瓦斯公司希望能建立起一个监察机构,在早期发现员工是否有心理问题。
日本社会经济生产本部在今年早些时候针对上市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48。9%的企业认为在最近三年内,员工的心理疾病有增加的趋势。企业持续裁员,而且实施绩效主义的人事制度,使员工的心理压力更大,未来心理疾病的患者势必有增无减。
我曾经做过调查,世界财富500强中,有80%以上的企业都为其员工进行过职业心理体检。有的企业会设置一系列项目对员工进行例行健康检查,开展心理卫生的自律训练、性格分析和心理检查等。目前,联想、上汽、神州数码、北大青鸟、新浪网等一些国内知名企业也开始注重员工的心理问题,定期请专家为员工进行职业心理体检。
管理启示:
一个企业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放弃对人的关注是寸步难行的。关注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心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注意到企业这一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种称为员工帮助计划的方法来解决员工心理困扰问题。
不可忽视员工的私利(1)
2497)
问题事典:
有一次,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师鲁柏祥应邀去深圳视得安公司,由该公司浙江区总经理小余陪同,由杭州飞往深圳。
到了深圳机场,飞机还在跑道上滑行,小余和其他旅客一样,站起来打开行旅箱,都急着要出去。
这时,鲁博士把小余拉回座位,问他:“为什么刚上飞机时大家都很安静,即使是飞机因故推迟起飞,旅客们也不会站起来要出去呢?而现在你看,乱糟糟的一片。”
小余一时被问住了。“这倒真的没想过。”
鲁博士说:‘这里有一个管理学上的大学问。乘客与飞机之间靠什么联系起来的?”
小余回答:“机票。”
鲁博士再问“〃机票表示什么?”
“飞机把我们从杭州带到深圳。”
鲁博士又问:“这是否是说,飞机的目标与旅客的目标是一致的?”
“是的。”
鲁博士进一步问:“那么现在到达深圳了,机票还有价值吗?”
“没有啦。”
“现在旅客的目标与飞机的目标还一致吗?”
“不再一致。所以大家乱哄哄地急着要离开飞机。”
鲁博士最后说:“管理企业与这坐飞机有着同样的道理。企业就像这架飞机,员工就像机上的乘客。只有当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协调,员工才能安心在企业里。一旦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不协调,员工就会纷纷离开企业。所以,管理企业就要不断地给员工'连程机票'。让他们乘着企业这架飞机,从一个站点不断地飞向另一个站点。”
一个人为什么要到你这个企业中来?这是因为,你这个企业组织能够帮助这个人达成他个人无法实现或无法有效实现的目标。
许多企业主总是抱怨员工的思想境界不高,所以用所谓的事业心、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来教育员工,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来达到员工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组织的目标一致。但这样的教育鲜有成功的。企业主必须认识到一点,个人的自私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更改的。这就好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但是,尽管如此,企业主同样要认识到,充满着自私心的个人,他参与到你这个企业中来,是因为他认识到,要达成他个人的目标,必须依赖于你这个企业组织。说句不好听的话,企业仅仅是员工个人为达到他个人目标的可资利用的平台。不要为这句话生气,因为反过来是一样的,员工个人是你这个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企业其实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企业与员工之间,仅仅是相互利用而已!这是实情!利用,利用,有利就用。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老板才可能用好人,留住人。
员工个人的私利与企业的公利之间的不一致,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分化,从而难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正因如此,才显得企业对人管理的重要性。老板就是要利用这样的差异,来达到员工私利满足和企业目标实现的双赢。员工如果没有了私利,他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企业如果不能不断满足员工的私利,员工就会失去对企业的依赖感。员工为什么会离开企业?就是因为老板不了解员工的私利,更不能有效满足员工私利的实现。只要企业能不断满足员工的私利,员工不可能离开企业。
我们应当相信,员工与老板一样,是一个理性的人。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他到一个企业里来,必然会遵守一个基本原则:以付出来获取相应的报酬。也就是以他个人的劳动来与企业进行等价交换。因此,员工对于企业的期望值,在他来到企业的那一天起,就不可能是无限的。但是,作为企业主,反而倒要不断激发员工的期望值。因为,员工的期望值越高,他的创造力就会越大,对企业的贡献也就会越大。所以,优秀的老板要有这样的心态,只怕员工拿得少,不怕员工拿得多。员工拿多了,企业也就拿得更多,发展得更快。
你一定听说过关于企业角色的各种论调。例如说,企业的目的是要造福人群;是要提供就业机会;是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等。
我们不能说,那是假话。但是这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显然是“高调”,并不切实。企业存在的目的,基本上并不是利他主义的,而是利己主义的。它所凭借的是,那些提供资本者与投入身心者的利己心和成就欲。
你千万不要误会这番话是马克斯攻击资本主义的邪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某种能凝聚组织成员的因素存在。家庭成员的凝聚,是因为他们彼此相爱;俱乐部成员的凝聚,是为了社交娱乐,教会成员的凝聚,是为了宗教信仰。
不可忽视员工的私利(2)
2242)
企业的粘着剂,主要是个人的利己主义。企业的从业人员,很少是为了爱情或是为了社交或是为了信仰在工作。企业活动的吸引力,不能完全依赖未来灿烂的远景,而必须提供眼前可以呈现的报酬。
有人将企业社会形容为丛林。这样的形容是十分适当的。企业社会也有自然生态学的原理存在。健全的丛林,乃是一个适于野生动物生存的好地带。丛林中的每一种生命,都在继续不断的奋斗中求取生存。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平衡状态。每一种生命都各自为了繁殖而争取其所需的资源,
在企业的丛林里,自然界的定律都可以适用,包括“适者生存”在内。
我们之所以在企业中工作,是因为我们想要在企业中工作,而不是因为我们必须在企业中工作。如果我们不想在企业中工作,我们大可以选择其它的方法来谋生。我们之所以要在企业中工作,是因为认为企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