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淖式鹨�*业主自有资金或企业的前期利润。平均而言,中国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只有29%的民营企业在前5年中得到了有保障的贷款。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我们国家的银行体系来说,在我们国家,企业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关系完全颠倒了:企业围着商业银行转,要贷款,还不还并不重要;商业银行围着中央银行转,要再贷款;中央银行发钞票满足贷款需求却不能造成通货膨胀。反正大家都围着“领导”转。“官本位”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银行为什么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的原因也很简单。银行依然是国有企业,它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即使出现了坏帐,政府会出台“改革措施”比如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等形式替银行的错误决策买单。但是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则未必能享受相应的待遇。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如果出现了坏帐,则有“贷款终身责任制”悬在信贷员的头顶。所以国有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对私有企业发放贷款。除非民营企业能按照某种“潜规则”来与国有银行有权决策者达成交易。而之所以被称为“潜规则”正是因为它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其中的奥妙。那种另类的人,不遵守银企之间的潜规则,不买银行的帐,比如说孙大午,他的事业只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孙大午不愿跟“公家人”合作共事,是因为他不愿看人家的眼色。2000年,孙大午发展1000亩的葡萄园,需要贷款600万。当时,大午集团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劝孙大午走走后门,孙大午被说服了,给一家信贷机构的老板送去了1万元,但是,1万元没办成事,孙很气愤,非要将这1万块要回来,最后要回了6000元。从此之后,孙再也不跟这家信贷机构做任何关系疏通。当然此后,大午集团也断了这条贷款财路。走投无路之下,民营企业老板们只好走民间融资这一险棋,于是又牵出“孙大午非法集资案”。
其次在像东部沿海城市温州这样的地方,民营企业家们目前都向地下金融网络寻求贷款,这一地下金融网的服务质量在许多方面要远远优于国有银行体系。仅仅凭借自己的信誉,企业无需回答任何问题就能从地下钱庄获得营运资金贷款,不过每月为贷款支付的利息也高得惊人,折合成年利率可以高达20%。民营企业还从自己的工人中吸收存款,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利润状况向他们派发红利。工人们对此是求之不得的,因为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只有1。2%,已赶不上物价的涨幅。
就民营企业自身来说,民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老板的经营管理水平很低,企业竞争力差,民营企业家的信誉度低,信用等级达到AA级以上的企业很少。现在经常出现的事例就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通过自己的员工、亲戚、熟人充当购房者“购买”自己的物业,通过办理“假按揭”共套取贷款,达到了提前收回楼款的目的。
正是银行贷款困难重重,每当正果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民营企业就成了炮灰。比如1993和1994年政府试图给过热经济降温,当时,紧缩措施造成经济的巨大混乱,由于银根缩紧,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贷到款,烂尾项目比比皆是。各行业的发展也是兴衰交替:在上海以南的工业城市温州,打火机生产商的数量,当然又是民营企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由寥寥几家激增到3;000家,然后又随著经济发展减缓而回落到几家的规模。就今年来说,国家宏观调控,让这出悲剧又再一次的重演。
面对如此之多的社会性障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段永基不无感慨的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生命体。一个生命体如果能诞生、成长、强大,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需要外面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欧美等国家,政府对企业不怎么管、企业也不太乱;而在国内,政府是拼命地管、企业是使劲地乱!很多人问我,中国民营企业能不能出五百强,我说出不了,为什么出不了?就是生态环境不好!〃
第二节 全球化的冲击
所有称霸世界的伟大民族都是好战的民族,而当某一民族失去其好战性格时,它也就失去了与其他优秀民族处于平等地位的自豪权利。
全球化的特点就是资本的欲望不断膨胀,发达国家的资本随着营销网络的急剧扩张来不断的销售产品以赚取经济利益,如同野草一样在任何可以生长的地方都不断蔓延,因为资本的天性就是不断攫取利润和增殖。在殖民主义时代例如19世纪,欧美帝国主义往往是用强制的军事武力手段到第三世界抢夺土地和自然资源来赚取利益。诸如英国法国在非洲有很多的殖民地,他们就在那里强取豪夺,依*殖民统治利用广大的土地和廉价劳力,将原材料运回自己的国家;再如,日本在据台期间也是从台湾把大量的木材和食糖运回本土。在目前的后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国家就较少使用强制性的武力,而是用一种亲密暧昧的关系,像跨国合作或是文化工业的输出来赚取经济利益。麦当劳文化或是肯得基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在中国不断建立加盟店,四处扩张。吃惯了蒸煎煮炸饭菜的国人们也都是心甘情愿的掏出腰包,争相抢购,让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
以前一个国家是不是发达国家的标准就是工业化,也就是说,你这个国家是生产农产品或是生产原料,还是生产工业化产品。可是现在这个标准慢慢打破了,全球经济进入所谓产业重组阶段。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欧洲、还有日本这样的国家,开始把生产制造的过程,把它国际化,放到很多落后国家去作。现在这些工业化国家已经不太制造产品,世界上很多的重要的工业产品,事实上都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是比较落后的国家来制造。
发达国家所从事的是高附加价值的商业活动,诸如金融、产品关键部件设计、IT行业等。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并不是看你有没有融入全球化之中,而是说,你在一个商品从原料投入到成品的零售消费过程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中,站的是什么位置。比如说,全球有一个Nike鞋制造销售的分工,从原料投入开始,这原料可能是橡胶、或塑料,有些人是负责供应原料,然后有就负责制造加工,做出鞋子后,有些人负责做运输行销,在有些人把它运到比如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上去贩售。这整个过程,所谓的产业链中,谁从事的是比较核心的活动,也就是附加价值比较高的活动,谁就赚取最大的利益。再比如说,简单的组装与装配,中国的VCD、DVD、电脑等行业大抵如此,核心的知识产权都掌握在上游的跨国公司手中,自己只能赚个加工费。由于处在产业链的下游,就意味着产业的门槛不高。当这种行业有钱可赚的时候,就会有大量民营企业蜂拥而上,结果导致供大于求,而且各个民营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恶性的价格战。到了这时候,行业内所有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会成为难题。这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布局,导致民营企业根本没有核心的技术能力来保护和支撑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发达国家掌握品牌、负责运输行销、零售消费,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创造价值是这样来的。这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做制造,原料他也不管,他只负责市场与设计,下单子,甚至有时候连设计都让落后国家去负责。外国人提供设计,提供图样,然后来中国之后就打制样品,打样之后再做出一个半成品,然后给外国人看,觉得满意,他就会下订单。这就是整个的国际经济分工的流程。
记得美国动画片《狮子王》里有一段情节,土狼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羡慕的看着狮子们在阳光明媚的大草原上,威武地、自由自地的捕食,不禁感慨万分:原来我们是生活在食物链的下游,难怪如此。我们的民营企业就有点像是《狮子王》中的这些土狼。
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的低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中国的人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等的成本较资本主义国家的成本要低许多。比如说人力资本,美国民营企业的总裁、CEO等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薪高达几百万美元,而据中国最近一次有关中国内地上市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调查报告显示:其平均年薪仅十几万人民币,最高的也只有100多万,最低的民营企业的厂长经理的年薪只有不到2万元,差距是何其大。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最大优势也是劳动力成本低而衍生的产品的价格低廉,事实上,中国产品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主要是表现为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力,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及其民营企业最惧怕的。于是乎,就有了欧盟对进口中国彩电的配额政策,有了美国对福耀玻璃的反倾销议案,有了国际VCD巨头联合起来对中国的VCD民营企业联合收取所谓的“专利费”行为。可以这么说,巨头们并不惧怕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实力的提高、不惧怕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唯一惧怕的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产品的价格的巨大的竞争力。要知道,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国际巨头们的生产成本都还要低,这是唯一可以和跨国大公司相抗衡的地方。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中国的市场格局正在出现大范围的调整,并且这种演变正愈加显著。世界500强中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美国最大20家工业公司中的19家,日本最大20家工业公司中的19家,德国最大10家工业公司中的9家均已在华投资。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把中国逐步纳入其价值增值链和经营网络之中。在跨国公司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