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开始批量发售其无线带宽。这意味着通过收购和转售Sprint的带宽,苹果可以成为自己的无线运营商——一家“移动虚拟运营商”(MVNO)。现在,苹果可以生产手机,且几乎不需要和运营商打交道。乔布斯出任董事的迪士尼公司已经和Sprint展开谈判,讨论的正是自行提供无线服务的交易。关于苹果是否也应从事这样的业务,乔布斯问了很多问题。
看到乔布斯要依靠Sprint成为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兴趣日渐高涨,吉姆·瑞安(Jim Ryan)等参与Rokr项目的Cingular高管开始坐不住了。他们担心,苹果一旦成了一家无线业务运营商,就会降价吸引顾客,其他运营商也会降价竞争,这样就会毁掉整个行业的利润。因此,只要一有机会接触到乔布斯及其团队,他们就会温和地游说他与Cingular达成协议。他们说,如果乔布斯同意与Cingular进行独家交易,他们就愿意抛弃运营商-手机厂商关系的惯例,让乔布斯对其想要生产的革命性设备享有控制权。
瑞安此前从未在公共场合谈论过那些日子,这次他说,那段经历真是耗尽了他全部的谈判技巧。瑞安用将近10年的时间编制了复杂的运营商协议,他是业内知名的研究无线业务未来发展方向的早期思想家之一。他用了3年时间,把Cingular起初几乎一片空白的无线数据业务,发展成为价值40亿美元的大市场。但由于苹果和乔布斯鲜少与运营商进行谈判,这使得瑞安很难预测他们对于各种方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乔布斯一开始很讨厌和我们打交道。他痛恨这个,”瑞安说,“他觉得他不希望自己的品牌旁边总是跟着我们这样的运营商。但他没想过,在现实中,提供移动服务这事儿有多难。”2004年全年,瑞安及其团队花了数十个小时与身在库比蒂诺的苹果高管们开会,他不停地提醒乔布斯和苹果其他高管,如果苹果选择成为一家运营商,就会陷进运营手机网络的重重麻烦,那可是一项本质上无法预测的资产。而与Cingular达成协议则会让苹果摆脱麻烦。“虽说听上去有点儿怪,但这可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最大卖点之一。”瑞安说,“手机每一次掉线,用户都会责怪运营商。但只要情况良好,用户就会感谢苹果。”
Cingular并不只是采取防守策略。瑞安等高管认为,与iPod的发明者合伙,将会改变顾客对于他们公司的看法。2004年和2005年,苹果公司在iPod上的爆炸性成功——苹果在2004年售出了820万台iPod,2005年又售出了3 200万台——把乔布斯的商业和文化偶像形象抬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为了得到一部像iPod一样充满革命性的手机,新顾客的洪流很可能会涌向运营商Cingular公司,这种想法让Cingular充满期待。
2008年,我在为《连线》杂志撰写一篇报道时,另一位参与本项协议但不愿透露姓名的Cingular高管对我说:“乔布斯很酷。他通晓一切。当时大学里有人在做问卷调查,‘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20年前,答案是啤酒;现在,是iPod。所有这些让我们觉得这家伙真有两下子。我们也许正是从中获得了能量,确保最终达成这一协议的。”
在外部有Cingular游说乔布斯的同时,苹果公司内部也有迈克·贝尔(Mike Bell)和史蒂夫·塞克曼(Steve Sakoman)他们这群高管在努力,促使乔布斯答应生产手机。“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把iPod的功能整合进摩托罗拉的手机。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胡闹。”贝尔如此说道,他如今是英特尔(Intel)公司移动设备部门的联席主管。他告诉乔布斯,手机本身即将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消费者电子设备,但没有人擅长制造手机,因此,“如果我们(苹果公司)把iPod的用户体验,与我们正在研究的其他一些东西整合到一起,我们就可以拥有市场。”
贝尔倒是说这番话的理想人选。他在苹果干了15年,参与制造了iMac等产品,这些产品令苹果得以在1997年免于破产。最重要的是,他不仅负责Mac软件部门的一大部分运营工作,还管辖着负责苹果AirPort无线设备的软件组,在苹果公司,他比大多数其他资深管理人员都更了解无线行业。他从未居功自傲,自称为iPhone之父。而他最终也没有负责这个项目的运营,甚至都没有参与这个项目。在斯科特·福斯托(Scott Forstall)接管之前,负责运营iPhone项目的是法德尔。但即便到了今天,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贝尔在其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
“我跟史蒂夫争辩了几个月,最后在2004年11月17日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贝尔说,“我写道:‘史蒂夫,我知道你不想做手机,但以下是我们应该做手机的理由:[设计总监乔尼·艾夫(Jony Ive)]有几个为未来的iPod而做的设计,真的很酷,还没有人见过呢。我们应该采纳其中的一种,为它设计几款苹果软件,把它变成一部手机,而不是把我们的东西安装在别人的手机里。’大约1个小时以后他打电话给我,我们聊了两个小时,他最后说:‘好吧,我想我们应该研发手机。’三四天后,史蒂夫、我、乔尼和塞克曼共进午餐,就此启动了iPhone项目。”
说服乔布斯的不只是贝尔的坚持和艾夫的设计,塞克曼在这顿午餐之前,已经完成了一些制造手机可能会涉及的初期工程工作。2003年之前,他一直在“奔迈”公司(Palm)工作,主要从事的是为Treo智能手机编制软件。塞克曼作为苹果软件技术部门的副总裁,是最熟悉iPod内置软件的高管。如果苹果公司准备生产智能手机,从iPod下手才是合乎逻辑的做法。消费者也期待苹果这样做。所以,在塞克曼来赴午餐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已经有办法在iPod中放进无线芯片并连上互联网了。
他们甚至早就开始为这台音乐播放器研究新软件(Linux系统的一个版本),以便它可以应付市场对手机和互联网浏览器的改良需求。Linux这款开源软件在20世纪90年代成名,其开发者是林纳斯·托瓦兹'8'。该系统并没有像很多技术宅男预测的那样,取代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但在那时,Linux系统已经成为那些功能较少、不太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软件之选。塞克曼向乔布斯简要报告了他的团队的进展,那天下午的晚些时候,他通知自己的团队:“你们最好开始研究(手机),这个(项目)就要启动了。”
贝尔说他之所以记得那次会议,原因是他从没见过有人像那天的乔布斯那样吃饭:“你知道,有些事儿太古怪,所以就让人记住了。那天我们在苹果公司自助餐厅外面集合,史蒂夫走出来,托盘上的玻璃碗里盛着满满一碗鳄梨块。可不是一两块,而是差不多15块,上面浇着色拉调味酱。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和乔尼、塞克曼坐在那里,看着史蒂夫扒拉着那堆小山一样的鳄梨。读了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以后,我想那是他治疗癌症的食疗方子之一,但在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AT&T于2006年收购了Cingular,苹果与AT&T用了1年多的时间最终达成了协议。但与苹果仅在制造这台设备上所花费的努力相比,这还是相当容易的。很多高管和工程师从iPod的成功经验推断,制造手机不过是生产一台小型的麦金塔电脑而已。恰恰相反,在那两年时间里,苹果设计制造的不只是1部iPhone,而是3部截然不同的设备。该项目的一位主管认为,苹果单单为它最终付诸销售的设备就造了6部功能完备的原型机——每部原型机都配置了自己的一整套软硬件和设计巧思。团队中的很多人为此疲惫不堪,在首批手机抵达商店的货架之后不久,他们就离开了公司。“就像是第一次登月计划。”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法德尔说。他在2010年离开了苹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巢”(Nest),“我习惯于面对一个项目里存在某种程度的未知因素,但这里有太多的新东西,压力太大了。”
乔布斯希望在iPhone上运行改良版的OS X,即苹果Mac电脑的操作系统。但此前从未有人把像OS X这样大的软件放在手机芯片上。软件需要缩小到原来的1/10,即使这样,2005年生产的手机芯片也无法快速运行这样的软件,电池容量也不够大。根本没有人考虑使用苹果笔记本上的芯片,因为那样会产生过多的热量,几分钟之内就会耗尽手机电池的电量。软件团队要去掉或者重新编写数百万行的代码,在2006年之前,工程师们不得不模拟芯片速度和电池容量,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真正的芯片以供测试。“一开始,我们只能在Gumstix电路板(只有爱好者才会买的廉价电路板)上工作。”项目初期的软件工程师之一尼廷·加纳特拉(Nitin Ganatra)说,“我们从Mac电脑里的‘通讯录’——一串人名——开始,看看能不能(在屏幕上)以每秒30到60帧的速度滚动名单。我们只想搞明白这(在手机芯片上运行OS X)是否可行——我们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我们想知道手机的速度是不是够快,好让那部iPhone的外观和感觉都对劲。如果这在Gumstix电路板上做不到,那就麻烦了。”
在那以前,也从来没有人把多点触控的电容屏用在主流的消费产品上。电容触控技术——手指或其他导电物体在设备上形成一段回路,就会产生一次“触控”——在20世纪60年代就面世了,办公楼里的电梯按钮和自动取款机(ATM)的屏幕常常会用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点触控技术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笔记本电脑上的触控板大概就是这一技术最复杂的应用了,因为它能够识别单指和双指输入的差异。但同时众所周知,苹果公司要在iPhone上实现多点触控屏并大量生产,实在是一个鲜有人敢于面对的、财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