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度心术-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葬做了大司马后,显得对读书人更加尊重。他聘用许多贤良的读书人做属官,还把自己受到的赏赐和封邑的收入全用来款待读书人,而自己却十分节俭。他的妻子心有怨意,一次就不满地说:
“你位极人臣,讨好读书人也太过分了,他们不过是书呆子一群,又有什么用呢?为了他们竟亏待自己,这是何苦呢?”
王莽冷笑一声,小声道:
“成大事者,岂可无誉乎?读书人有心赞你,百姓焉能不从?百姓无知,只要掌握了读书人的唇舌,他们自可役使无虞了。”
大司徒孔光是当时有名的儒生,曾辅佐成帝、哀帝、平帝三朝,受到太阜太后尊敬,又被百姓信任。对于这位孔光,王莽极力笼络,有事便假装请教,表面上对他的意见从不反驳,还让孔光的女婿做了奉车都尉,随侍皇帝。孔光感恩不已,对王莽屡加赞颂,王莽的声望愈加隆崇。
王莽为了谋权篡位,下方百计博取读书人的好感,他提议建造了皇室宣明政教的大厅,设置国立太学和御用天文台,给学生修筑宿舍一万多间。在太学里,王莽命令开设《乐经》课程,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都有五个博士掌管。王莽还下令征用全国精通一经的教授,凡通晓《礼经》、《尚书》、《周官》、《尔雅》、天文、占卜、图谶、音乐、历法、兵书的读书人,都到官府等待录用。一时,举国上下的高才能者都赶赴京师,为王莽所用,他们交口称赞王莽的恩德,天卜百姓也认为王莽贤明无双了。
于是,便有了由读书人带头上书请王莽代行皇帝之职的事发生。太皇太后见群情激荡,众口一词,自知无法阻挡,无奈应允。接着,假造符命的事层出不穷,鼓吹王莽当顺应天意做真皇帝。舆论声势浩大,王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便改朝换代成功,做了新朝的皇帝。
王莽大事己成,便不再伪装,事事变得随心所欲,对持异议的人也无端加罪。时日不久,读书人的怨恨渐起,百姓也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民变四起,造反的民众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土崩瓦解。
【原文】
严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
【译文】
秦朝施行的是严酷的刑法,结果很快就灭亡了,夏禹、商汤、周文、武实现了长治久安,就是因为施行了仁德的政治。
【释评】
愚蠢残暴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常把严刑重法作为御民的利器,频频祭出。他们幻想百姓在严酷的打压之下,便会乖乖顺从了,永不反叛了。历史的事实反复证明这只是统治者的梦呓,官逼民反的铁律只能让残暴者自作自受。其实,刑与法都是人定的,再好的刑与法如果无好人执行,也一无所用。只有施行德政,让百姓仁爱知礼,天下才会大治。
【事典】杜林的根本之法
杜林学识广博,名望很高,光武帝刘秀就任命他为侍御史。刘秀常向他请教学向,杜林有问必答,全无媚上之意。
一次,刘秀和杜林谈论中,有意无意地对他说:
“你身经乱世,遭尽磨难,不知何事感触最切呢?”
杜林长叹一声,说道:
“莽贼亡后,各地盗贼蜂起,我和弟弟杜成、好友孟冀等人在逃亡途中,正遇数千盗贼抢劫财物。我们被扒下了身上穿的衣服,正当盗贼举刀要杀我们时,我的好友孟冀却对盗贼们说:‘你们知道天神吗?赤眉军虽拥有百万之众,但他们胡乱杀人,不讲道义,最终还是失败了。你们应该成就霸业,就不能不推行仁义,否则,你们就是不畏惧天神,到头来只能重蹈覆辙了。’  孟冀的这些话让盗贼心动,他们随后便把我们释放了。”
刘秀听之茫然,不解地看着杜林。杜林于是接着说:
“盗贼凶狠,亦有仁德教之的功效,何况他人呢?莽贼苛政刑酷,百姓纷纷造反,他这样治世却与御民的大道背道而驰了。臣之所以叙此旧事,实要奏请陛下实行德政,教人懂法知礼。”
刘秀欣然叹道:
“你能在闲谈之中给朕进言,朕可知你的忠心了。”
杜林后来做了大司徒司直,他推荐同郡人范逡、赵秉、申屠刚等人,结果他们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杜林为此向光武帝刘秀说:
“臣荐举之人,虽为同乡,却非私情所致,臣了解他们甚深,知道他们性本贤良,不会乱用威权,以求取名声。现在许多人不惜破坏国法,乱用刑罚,追逐个人私利,他们表面上看似为国为民,实则害国害民,陛下切不可为这些人所蒙蔽。”
刘秀暗中详查,果见杜林荐举之人都十分称职,一如杜林所说。从此,他对杜林更为器重了。
建武十四年(38年),群臣们上奏给刘秀说:
“古时,肉刑极其严厉,这样,人人都畏惧犯法,就不敢闹事了。现在,犯法的人不断,应是法令宽松的缘故。陛下应该增加法令的条文,用以杜绝犯罪的根源。”
刘秀下诏给三公九卿,让他们各抒己见,杜林的奏书和其他人的意见大不相同,他在奏书中说:
“百姓的感情受到污辱,那么,讲究道义和气节的风气就要受到损害:法律条文繁多,那么,苟且和侥幸的行为就要兴起。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强制民众,民众只以苟免于罪过为务,却没有真正自觉惭愧的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民众,用礼教来规范民众,民众不但自觉惭愧,而且真心归服。’古时的贤明君主,都能深谋远虑,行动都注意到宽厚,不在刑罚上做过多的规定。周朝的五刑,处罚规定不超过三千。汉朝刚建立时,仔细地考察了秦朝的过失,废除了苛刻的政法,使统治的网络疏阔起来。民众欢欣鼓舞,人人都归向宽厚的德政。后来,法令条文逐渐增多,吹毛求疵,诋毁、欺骗的事就不断了。小事对道义没有妨碍,却采取大的刑戮,由此造成的弊端就十分严重了,于是百姓多叛,难以驯服。”
料林的奏书条理明晰,极有说服力,刘秀读罢感叹良久,他对群臣们说:
“不患民不御也,患德不修矣。如杜林所奏,古时德政不加以效仿,后世方有弥天大祸了。
朕主意已定,当在减轻刑罚、简化法令上示以仁德,重在教化百姓,如此,才是根本之法啊。”
【原文】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
【译文】
权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托付,树立威严要讲究信用。
【释评】
信用是最能让人诚服的法宝,无信则是所有失败的原因之一。统治者往往自恃位高权重,朝令夕改,言行不一,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民众对他的信赖之情,自不会诚心服从他的号令了。如此,上下离心,令不能行,凡事只能向坏的方向发展,一旦危难来临,便无药可救。高明的统治者总是在取信于民上树立自己的威望,利用一切机会彰显他的诚意。
【事典】徙木立信的公孙鞅
战国时期,公孙鞅为秦孝公所重用,任用他为左庶长,推行变法事宜。
公孙鞅大权在手,于是起草制定了新法令,其中规定: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有功于国的,都按功劳大小封官;没有功劳的宗室贵族,削除宗室的属籍。第二,奖励种地的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对耕地织布的农民,超过一般规定产量的,免除其徭役;商人要多交税。第三,全国百姓都要登记户口,按户籍组织起来,每五家为“伍”,每十家为“什”,各家互相监督。第四,一家有兄弟二人以上的,成年之后,必须分居,各立门户,违者要加倍征税。
秦孝公对新法令十分赞同,于是就要下令执行,不想公孙鞅却阻止说:
“百姓对官府暗怀猜疑,多有不信,远非一日了。新法虽好,若是无人相信苛守,其功效自无法见到。主公且容我略作安排,以让百姓增加对官府的信任,其后新法方可实施无虞了。”秦孝公答应了公孙鞅的请求。
一日,公孙鞅命人把一根约三丈长的木杆立在城南门口,随后他对围观的百姓说:
“无论何人,只要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黄金十两。”
围观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心中狐疑,不敢相信公孙鞅的话,只是观望。
公孙鞅目视众人,又高声说:
“我为左庶长,代表官府说话,绝对言出必行。如各位嫌赏金还少,那好,我现在宣布谁执行我的命令,把木杆扛到北门,赏黄金五十两。”
人们知道此事不难,那五十两的赏金又是太高,一时更添疑惑了。他们不知公孙鞅在搞什么花样,仍是站立不动。
过了多时,忽有一位壮汉越众而出,扛起小杆便向北门走。百姓一路跟随,场面十分喧闹。
壮汉到了北门,刚把木杆放在地上,公孙鞅就对壮汉开口说;
“你能听从官府的号令,官府自会信守诺言,予以重赏。”
他命人当众给那壮汉五十两黄金,还提高声调对众人说:
“官府的命令,是绝不会欺骗大家的,人家若能按官府的命令行事,一定会得到应得的好处。”
此事在秦国各地传开,百姓称奇,都说官府有令必行,有赏必信,无形中对官府充满了信赖。
有的大臣却不以为然,他们对秦孝公上奏说:
“主公身为万民之主,若实行新法,自可发号施令,百姓谁敢不从呢?公孙鞅小题大作,多此一举,不仅于主公威望有损,更令官府颜面丢尽,令敌国耻笑。”
秦孝公和公孙鞅论及此事,公孙鞅十分气愤,他沉痛地对秦孝公说:
“那些大臣弄权久,自以为以权压人应可让百姓屈服,这是于国有害的大错啊。官府法令得不到百姓真心拥护和支持,强迫他们只能招来怨恨,增加他们的抗拒之心,不仅会一无所获,更会种下祸根。”
秦孝公听罢释然,对公孙鞅的见识极表赞同。新法令公布厉,因为有了百姓的理解和拥护,秦国的局面为之一新,国力开始强盛起来。
擒心第三
本卷精要
擒心术为统治者手中的王牌。
用情感打动,这是最好的操纵术。
上位者凭好恶而澶用人,小则必失,大则必乱。
使用人才看是否忠心,才能应属第二。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不可因其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