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古秘符:一个老记者亲身经历的诡异事件-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卫东摇头:“没有绳子了,咱们下台地的时候都用完了。”他往周围的树上看了看,忽然道:“你看咱们用那些藤条行不行,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结实。”

此刻不行也得行,要不也没有别的法子了,总不能眼看着曲凡殒命在此吧。事不宜迟,我和徐卫东估算了一下距离,立刻从附近的树上砍下了一段缠绕在树冠上的粗壮藤茎,用手抻了抻,感觉还是非常结实的。

曲凡也不简单,一般人如果陷入泥沼中肯定会惊慌失措拼命挣扎,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加快下沉的速度,加速走向死亡。而这小子陷此绝境却能如此的冷静镇定,也算对得起他平时那副高高在上的做派了。但愿苍天保佑,他命不当绝。我祈祷着把藤茎用力抛向泥沼中央,向曲凡扔了过去。

曲凡胳膊一扬,就把藤条抓在了手里。我真没想到探灯的亮度这么弱,他还能一抄即准,看起来他还有些听声辨位的本事。沈芳华说的果然不错,这小子还真是深藏不露。

谁知更没想到的事还在后面,就见曲凡接过藤条之后,在胳膊上绕了几圈,随后竟猛地一头扎进了泥沼之中。

“曲凡,你小子疯了?!想死也别当着我们的面寻死啊!”徐卫东一脸的震惊,他高声叫道,马上就要往回拉藤条。

“先别拽!”沈芳华赶忙阻止道,“曲凡绝不是寻死,要不然还能等到现在?他肯定是要干些什么,咱们先等一下。”

我是同意沈芳华的判断的,曲凡绝不是一个冒失的人。但是他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危险了,泥沼和江河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浓稠的泥土流质,没有水的那种天然浮力,人一旦下沉,必须闭上双目,而且除非里面有足够高度的踏脚石作为发力点,否则是不可能再自行浮上来的。

我在心里开始默默计数,如果半分钟之内曲凡再不露头,那无论如何也得开始往回拉藤条了。然而时间此刻似乎变得异常缓慢,每一秒钟都让人备感煎熬。在我数到第二十五下的时候,曲凡终于再次从淤泥中探出了头。

他满头满脸都是黑泥,咳嗽着向我们喊道:“快去再弄条藤子来!”

我和徐卫东不敢怠慢,赶紧又砍下另外一条结实的藤茎扔给了他,这回他把藤条捆在了自己的双腋之下。我们立刻向回拉动藤条,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从泥沼中给拉了出来。

此时的曲凡全身上下裹满了青黑色的淤泥,散发着令人恶心的腐败味道,整个人都看不出人样了。我赶紧递给他水壶让他浇头洗脸,直到把一个军用水壶的水都用光了,他的脸才基本露出了原来的轮廓。

“再拉那根藤条。”曲凡喘着粗气催促道,“泥沼里还有东西,我下去给系上了。”

泥潭里还有东西,怪不得他刚才以身犯险呢。我叹了口气,心说就算里面埋着一座金山,也犯不上这样用命去换吧?

徐卫东也是瞟了曲凡一眼,转而对我说道:“来吧,唐通讯,咱俩接着干力气活儿。”

这次还真是力气活儿,埋在泥沼里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正要比曲凡沉重得多,我都怀疑那根藤条到底能不能禁得住。好在这种藤蔓纤维紧密韧度极佳,我和徐卫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再加上沈芳华的帮忙,终于把那个东西从泥沼中慢慢地给拖了出来。

那是一个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长方体,两端各有一个拉环,藤条就是拴在了其中的一个拉环之上。它的表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淤泥,看上去泡在里面得有些年头了。虽说还看不清它的真容,但也许是受了徐、沈二人的影响,我立刻感觉这可能是一口棺材。曲凡应该就是一直踩着它才没有很快陷入到泥沼之中的,估计第二次也是靠它作为踏脚,才能再次浮出泥潭。

曲凡此时抖了抖身上的泥浆,接着三两下就把自己身上污浊不堪的衣服给扒了下来,随后蹲下身子,马不停蹄地就去擦拭这捞出物上面附着的淤泥。不一会儿,这口“棺材”大致的容貌便显现了出来。

然而它并不是一口棺材,这是一个暗绿色的大铁箱。它接合严密,焊工齐整,三道卡锁整齐地排列在一侧,看上去坚固异常,而且盖子和箱体之间似乎还做了很好的防水处理,几乎是处于密封状态。

徐卫东皱了皱眉头,开口道:“这好像是一种大号的军用铁箱啊。”

“把你的水壶给我。”曲凡随即对徐卫东道。

徐卫东一向反感曲凡这种颐指气使的作风。他冷哼了一声,根本不动,就像没有听见一样。我见状怕他们俩再掐起来,赶紧亲自上前解下徐卫东身上背的水壶,递到了曲凡手里。

曲凡二话不说拧开壶盖,把水一股脑儿地浇在了铁箱之上,然后直接就用手开始擦拭起来。很快,箱体上便显出了一行字母,写的是U。S。 ARMY。

徐卫东一眼望去大惊失色:“美国鬼子?!这里怎么会有美帝的东西?!”

我一下子也愣住了,惊诧道:“徐连长,你认识英语?”

现在的人可能会感到意外,不过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人懂英语,“Yes”“No”都不见得知道是什么意思。能说英语的人不是在新华社的驻外机构就是在外交部,我不相信徐卫东还能有这个本事。

“我不懂什么英语。我们部队里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还有缴获的美国鬼子的各种装备。”徐卫东解释道,“很多装备上面都印着这行字母,听那些老兵说这就代表是美国鬼子的东西。”

我不清楚曲凡懂不懂英语,但徐卫东如此说,他脸上也并无惊讶的表情。我心说:你小子也太淡定了,在这个千百年来的中国水族禁地里出现了一个现代的美式军用铁箱,这你都不奇怪?

“唐增,把你步枪上的刺刀给我用一下。”曲凡忽然开口对我说道。

“你要干什么?”我有点儿担心他的举动。

“把箱子上的锁撬开,看看里面有什么。”曲凡说着瞟了我一眼。我知道曲凡不打开它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是早晚的事,于是索性便把背上的步枪交给了他。

军用铁箱的密封确实不错,但是卡锁却已经被锈蚀成了一个铁疙瘩。就见曲凡“啪、啪、啪”三下,干脆利落地将它们一一挑断。他随即把刺刀插进了箱盖下方,只听“扑”的一声,铁箱的盖子终于被掀了起来。

我们赶紧围拢了过去。灯光照耀之下,这回吃惊的不只是我们三个了,就连曲凡的脸上都变了颜色。


第二十六章 铁箱里的渊源

箱子里横七竖八地散落着一堆破碎的石板,石板上面放着一张尺幅很大的黑白相片。那是一张高空航拍的俯照,清晰度相当的高,而取景的中心对象正是一个覆盖有浓厚白雾的巨大天坑,旁边便是一座呈月牙状走势的山脉。

毫无疑问,这幅照片拍摄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天怒山的龙缸。而且,从我的专业知识来判断,这绝不是普通的风景照,它的分辨率已经是军事测绘的级别了。

“难道美国鬼子很早就盯上咱这龙缸了?”徐卫东大惑不解道。

曲凡见到这张照片也是吃惊不小。他仔细地端详着,忽然用手指了指照片的右下角:“这里有日期。”

我们赶紧把目光移了过去,果然那里印有一行数字:5。10。1943。

“1943年?”徐卫东思索了一下,自言自语道,“也许是美籍志愿大队?”

美籍志愿大队,也叫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对抗日本而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在华空军部队,以鲨鱼头战机机首闻名天下。

美籍志愿大队的总部就在云南,与贵州比邻而居,后来开辟著名的“驼峰航线”时,经常穿越云贵高原。这天怒山处于贵州省的西南一隅,更是接近两省的交界。

1943年——高空航拍测绘——云贵地区——美式装备,如此分析的话,徐卫东的推测还真不是信口开河,兴许这个铁箱还真是当年这个志愿大队飞机上携带的东西。

这张照片的左上角还印着一行倾斜的英文字母:CONFIDENTIAL。

我指了指这个单词,试探性地问曲凡道:“曲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这小子究竟懂不懂外国话。

“唐增,你不用总喊我曲同志,叫我的名字就行。”曲凡看了看我,继续道,“那行字母是‘机密’的意思,说明这张照片在美国人那里是属于需要保密的东西。”别说,还确实是真人不露相。曲凡果然会英语,最起码比我们懂的要多。

“别光看相片,下面好像还有别的东西。”沈芳华眼尖,似乎发现了什么。

曲凡闻言立刻把照片拿了起来。果然,下面还放着一个牛皮纸的档案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上面还盖有一个红戳儿,印着“Top Secret”(即英文“最高机密”之意——逍遥于津注)。

曲凡拿起刺刀,毫不犹豫地划开了档案袋的封口,随即把里面的东西全部倒在了测绘照片的上面,这一下我们更加吃惊了。

档案袋里有一本很厚的书,从头到尾完全是用黑鬼书写就的,包括曲凡在内谁也不知道里面的内容究竟说的是什么。而且,这本书竟然是一个现代的影印本。换句话说,肯定是有人得到了这部书的古籍原本,后来又把它进行了复制。

除了这本影印鬼书,还有四张普通大小的五寸照片。它们不再是那种清晰度极高的高空航拍,完全都是用一般相机从惯常角度取景拍摄的。其中有两张表现的是自然风景,一张是激流汹涌的河谷,两旁是巍峨的群山;另一张则是一座云雾缭绕、晶莹险峻的雪山。我认不出这两处地方究竟是在哪里,也无法肯定拍摄地点是不是在中国境内,所以目光一扫而过,并未在意。真正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剩下的那两张照片。

第一张相片照的是一个平顶的青石堆,前面还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有鬼书,底座还雕刻着一匹龙马。这正是我和徐、沈三人之前下过的那个风水镇!只不过这照片拍摄的时间很早,还没有发生过地震,青石堆十分完好,碑体也没有倒塌。在石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