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宋-权柄-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康与金兰连忙走进房中,向石越行礼。   
石越抬了抬手,笑道:“一家人,不用拘礼。来,先坐下说话。”   
唐康与金兰谢了坐,在下首坐了。石越指着桌上面的许多名帖,笑道:“离京不过一年,不料汴京已经物是人非。”   
唐康接过话来,道:“这一年朝中变化甚大。四品以上官员丁忧的丁忧、撤罢的撤罢,调换了几乎三分之一,诸寺监长官更有一半以上易人,现在朝中暗中又有传言,道是尚书左右丞与六部尚书在位太久,至少该调换一两位了。传言最厉害的,便是说大理寺卿张景宪要升任刑部尚书,少卿蹇周辅升任大理寺卿。而刑部尚书陈绎、尚书左丞王安礼与右丞吕大防、以及司农寺卿安焘都要出外。”   
石越听得暗暗惊心,朝中各部寺监长官不使长期在位,是防止权臣坐大的秘法,这自然并不奇怪。但是陈绎、王安礼、吕大防、安焘都是与吕惠卿不和的重臣,竟然都传出这样的谣言,再加上此前蒲宗孟等几个与吕惠卿关系密切的官员都得到重用。这一切却不能不让石越暗暗警惕。   
“传言而已。”李丁文在旁边轻描淡写地说道。   
“是。”唐康也不多言,又笑道:“不过还有一个传言,道是韩师朴将任鸿胪寺卿,李邦直将任尚书省左司郎中。”韩忠彦与李清臣,一个是韩琦的儿子,一个是韩琦的侄女婿,与石越说起来,都是亲戚的关系。虽然这种亲戚关系并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却总是不错的消息。   
石越笑着摇摇头,“不去说这些。”他移目注视金兰,突然说道:“我明日要面君,兰儿来见我,除了叙家礼以外,想必还有事要说吧?”   
石越的话太过直接,实是大出众人意料,金兰都是怔住了,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应对。   
石越又笑道:“此时高丽使者不便见我,若是有何书信传递,万一传出去,多有不便。纵是兰儿不愿意,他们也会托你带话的。既是一家人,就不必绕那些弯子,闹些虚文。”   
金兰回过神来,忙回道:“大哥说得是。因契丹自新主继位,俨然已有中兴之势。辽主趁铲平耶律伊逊之机,整顿吏治,强迫一批无功的贵族归还头下军州,又将凡参预耶律伊逊之乱的贵人的头下军州全部没收,除少部分用来赏赐功臣以外,全部改为辽廷直辖之州县。同时又释放部分宫户奴婢,授予牛田。用萧佑丹之策,对内轻徭薄赋,鼓励农牧,安定契丹、奚、汉三族之民,以固根本;对外则南和大宋,西连夏国,而集中兵力降伏蒙古、女直叛部,以威慑诸部。如今蒙古、女直诸部皆暂时慑于契丹兵威,不得不臣服。契丹兵锋,接下来必然是指向杨遵勖与高丽国。”   
石越饶有兴趣地听着金兰叙说,忽然插道:“这是你自己的见识么?”   
“小女子岂有这般识度,兰儿不过鹦鹉学舌罢了。”   
“那倒未必。”石越笑了笑,道:“你继续说罢。”   
“是。”金兰答应了,又继续说道:“以契丹之势强,虽然尚不及大宋,然则对于高丽而言,已是庞然大物。其国既与高丽接壤,高丽国中略有见识之人,不免皆不得安枕。若据宣王殿下所言,则国内之人,已分成三派。一派是主张亲附大宋,以抗契丹;一派却不自量力,竟因江华岛驻军之事而敌视大宋,以为可凭一国之力而同时对抗两个大国;最可恨者则是另一派,此辈全是想向契丹摇尾乞怜,以求一时之瓦全。而高丽派往大宋之使者,不免三派各有心腹安插其中,互相挚肘,竟使此事国家大事,竟只能委之兰儿这样的小女子。此实是高丽之大不幸。兰儿生为高丽国人,故国有难,不敢置身事外;但既受大宋之封赠,嫁入唐家,自也是大宋人,又岂敢对大哥有私毫隐瞒?只将高丽情势,如实向大哥复叙,不敢有一言相求,使大哥以私情坏公义。”   
石越含笑安慰道:“我知你苦心,你心怀故国,并无不对。父母之邦,自不可弃。”   
“多谢大哥体谅。”金兰盈盈拜下,两行清流已是不禁流了出来。   
“辽主之志不在小。其一面设文武两科科举,以招览汉族、契丹人材。我大宋军事学校方建不久,利弊未知,辽主便断然效仿,在契丹族中设军事学校,以培养契丹族之人材……真人杰也。”石越低声说道,言语中竟似有几分不甘。他心中已是隐隐后悔,司马梦求在辽国内乱中推波助澜,使得辽国内乱了好几年,但不料除去了一个昏君,造就了一个英主。对大宋的影响,真的很难说是利是弊。他不觉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才又温声向金兰问道:“那么宣王想要大宋如何相助?”   
“只想请皇上加赐一封爵。”   
“一个封爵?”   
“那好,明日面君,我便请皇上赐封高丽宣王,且要求以后大宋援助高丽之兵甲所建军队,须由宣王指挥。大宋与高丽唇齿相依,高丽若背大宋之盟,是自掘坟墓;大宋示天下以公义,亦不会放弃高丽。”   
金兰已经与唐康达成交易,此时又得到石越如此明确的支持,当真是喜出望外。忙又谢道:“兰儿替宣王殿下,多谢大哥相助。”   
石越见唐康一直在一旁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他笑了笑,转头问唐康道:“康时,可知府外诸人之来意?”   
“适才兰儿说,定是与西夏战和有关。”   
“哦?”石越有点讶异的望了金兰一眼,又向唐康问道:“那你以为如何?对西夏,是战,是和?”   
唐康笑道:“适才听说司马相公来过,大哥众人不见,独见司马君实,是主战主和,不是一目了然么?”   
“那却未必。”石越笑道:“你听说过魏明帝与刘晔议伐蜀之事么?当时魏明帝与刘晔议伐蜀,刘晔极力赞成,此事传于朝外,有人问刘晔,刘晔却道蜀国山川险阻,难攻易守,伐蜀是空劳兵马,于国无益。后杨暨以事劾刘晔欺上瞒下,魏明帝立召刘晔责问,刘晔答道:臣细想之后,以为蜀不可伐。魏明帝大笑而止。待杨暨退下之后,刘晔方对魏明帝说:伐蜀是国之大事,岂可轻易让人知道?兵行诡道,事情尚未筹伐停当,更须保密。”   
石越突然说出魏国的这个典故来,唐康顿时目瞪口呆,连李丁文都吃了一惊。众人一齐望着石越,唐康结结巴巴地问道:“难……难道大哥是主张继续进攻么?”   
石越轻笑着摇了摇头,“你又如何知道我是主张继续进攻?”   
“这……既非主和,自是主战无疑了。”   
“如今朝野中,莫不关心对西夏之战和。老成持重之人,以为不宜以夷害夏,为了收复灵夏而使国内财政陷入更大的窘境;而少壮激进之人,则盼着一鼓作气,归复河西,一举清除西北边患,如此不仅冗兵之源从此根除,大宋亦能得劲兵好马,足以北叩幽云之关。因此一战一和之间,无不牵动天下人之耳目。若朝廷言战,兵未齐,粮未聚,此事必先传至兴庆府,而西夏之军得早为之备;若朝廷言和,则西夏可使兵归家农牧,稍得歇息,以缓国力之疲。故我车马未至长安,西夏已有使者请上贡于朝,一则固是乞朝廷缓兵,另则却未必无刺探虚实之意。”   
石越侃侃而谈,唐康等人凝神静听。说到此处,李丁文自是早已了然,而金兰眼中也已率先露出恍然之色。石越有意教导唐康,却不料金兰一介女子,反而机敏更甚于素来以聪明能干见称的唐康,不免心中暗异,笑道:“兰儿可有话说?”   
金兰笑道:“兰儿胡乱猜测,却不知对否。”   
“但说无妨。”   
“兰儿以为大哥所言,是道战和乃国之机密,既便已定策,亦不可以使敌国事先知晓。是要以高深莫测之态,使敌国迷惑。”   
石越欣赏的点了点头,笑道:“兰儿果然聪慧。”又转头去看唐康,见唐康也已领悟,这才又说道:“是以我不请旨,即斥西夏使者于国门之外,使其不知吾国之意。兵者,诡道也。吾欲战,先示之和可也;吾欲和,先示之战可也。水无常形,兵无定法,其精要之处,不过是使敌国不测而已。”   
李丁文在旁边接过来话来,补充道:“昔日唐太宗与李卫公论兵,皆言,若敌不出错,则我何由得胜?自古以来,除非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绝无一例双方都不出错,而一方能战胜之事。是以诚如唐太宗所言,用兵谋国,无非‘多方以误之’五字而已。使敌国不测,其目的亦是使敌国出错。只要千方百计,能使敌人出错,则万事可期。”   
“多方以误之……”唐康喃喃自语,低头咀嚼着这句话。   
石越与李丁文顾视一眼,含笑望着唐康,皆默默不语。   
半晌,唐康终于抬头,笑道:“我理会了。”石越含笑注视着,静等唐康继续解释。   
“如今朝廷财政不足,兵又未练成,粮草亦未集,百姓尚疲,实是无力继续西伐。然则西夏人却不能尽知我朝虚实。若朝廷欲战,而示之以和,则自无不可。然若本无力战,而示之以和,虽开始西夏人必疑之以为诈,然久则必知我不能战之意,反使其能放心休养,且生轻我之心;若仅示之以战,而终久不出,亦能人知我虚实。今日之上策,则为亦战亦和,似战似和,不战不和!”   
石越与李丁文大笑,击掌赞道:“康时说得不错。”   
石越又笑道:“若能使西夏人不知我欲战欲和,则其中便可有无数后着,可让西夏人睡不安寝,日无宁日。”   
“后着?”唐康嘴唇动了动,却没有问出来。他知道这些事情,却已不是自己应当问的内容了。而金兰却在暗暗纳闷,石越自己面临着极为麻烦的问题,但是和唐康的谈话,却没有一句涉及,反而尽是说些军国大事,是他对自己有过份的信心?亦或是已有足够的把握?从未去过高丽的石越却对高丽国信誉旦旦百般支持,明明知道自己与高丽故国的联系却毫不介怀,而同时又能将西夏人、司马光都玩弄于股掌之间,城府之深让人不寒而慄……金兰只觉得眼前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