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汝南王弃营而逃的消息传到军营,张劭连忙回宫向杨骏报喜。差不多同时,禁宫里的杨骏也接到了汝南王的上书,起先他以为这是一纸讨罪檄文,抓在手里颤抖了半天,读完之后长舒一口气,气定神闲了。随后,他接到了张劭的禀报。杨骏昂首阔步走出太极殿,马上又豪情万丈起来。
由于对手临阵脱逃,杨骏胜了这一局。但是下一次还会有这样的好运么?
四、乱弹琴
汝南王丢下洛阳的宗室逃之夭夭,余下的宗室成员大多担任散骑常侍之类的闲职,没兵没权;而各地都督群龙无首,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对于宗室而言,中枢陷落了。
杨骏趁胜追击。在杨济的提醒下,他随即解除王佑的北军中候职务,并将王佑赶出洛阳,贬到河东郡去担任太守。杨骏任命外甥张劭为中护军,控制洛阳禁军。
兵权在手,杨骏开始随心所欲的编排朝政。他也明白自己不得人心,于是异想天开,打算通过大幅度赏赐官爵来换取好感,史书上形容这是“求媚于众”,用贿赂的方式收买人心。
杨骏这一招是在学习魏明帝曹叡。曹叡是在父亲曹丕临死时才被确立为太子的,之前威望不高,当时大部分朝臣连他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所以曹叡登基之后,给全部臣子赐爵,笼拢人心。
魏明帝曹叡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杨骏跟着东施效颦就莫名其妙了。原因很简单,魏明帝是皇帝,他要求全部朝臣都向他效忠,而在理论上,全部朝臣也必须向他效忠。皇帝拍臣子马屁,这体现的是皇恩浩大,臣子必须心生感激;
而杨骏只是个权臣,权臣的权力都是从皇帝那里偷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不可能得到全体朝臣的拥护。做权臣最明智的方法是党同伐异,打击一批提升一批,恩威并施,使同党把持要职,使异己心存敬畏,最终达到主宰朝政的目的。
杨骏这一股脑的赐爵,结果只会得不偿失。在异己者眼里,这些爵位是皇帝恩赐的飞来横福,与你杨骏无关。再说这点小恩小惠也不足以让人家改变立场,杨骏礼物是送出去了,可照样还是挨骂;
而在那些投靠了杨骏的人眼里,又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古人云“以国士待我者,我必以国士报之,以众人待我者,我必以众人报之”,我把我心托明月,不曾想在你杨骏眼里我不过泯然众人,于是难免有点心灰。
此外,杨骏的时机也把握得不好。左军将军傅祗就对他说:“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武帝刚死不久,你就跟庆功似的大发赏钱,你什么意思啊?
散骑常侍石崇、何攀两人也劝他:“哪有像你这样把爵位当传单一样滥发的,当年武帝受禅和平定江南都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赐爵,晋朝的天下要流传万世,照你这样乱搞下去,几代以后这普天下人都是王侯,就没有平民百姓啦。”
杨骏不听劝,他觉得自己如此锦囊妙计,怎么可能有错?
于是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五月丙子,武帝下葬五天后,惠帝下诏:“增天下位一等,预丧事者二等,复租调一年,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同时又加杨骏升官为太傅、大都督。
晋王朝一夜之间冒出数百个侯爵。爵位滥赏是乱世的特征之一,如今国未乱、赏先滥,令有识者忧心。
随后,杨骏又开始排挤武帝朝的老臣,也就是当年轻视过、嘲笑过他的那帮老臣。杨骏采用的手段是学习当年武帝对付齐王攸,永熙元年八月壬午,惠帝册立十三岁的广陵王司马遹为太子,杨骏说太子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贤能来做太子的师友。以此为借口,杨骏开出名单,将他所嫌忌的老臣统统赶到东宫去陪太子读书。
这张名单华丽无比,其中有武帝时期的尚书何劭、吏部尚书王戎、右军将军裴楷、中书令张华、中书令和峤。这六人之中,何劭、王戎、张华后来都做到了晋朝的三公,当时太子东宫的阵容比惠帝朝堂之上还要强大。
有经验的老臣去了东宫,朝堂上就由杨骏独断专行,结果他却连连出丑。
早在惠帝即位的当天,杨骏就狠狠地出了一番丑。司马衷登基当日,改武帝太熙元年为永熙元年,这其实是违反礼数的。
按照《春秋》之法,国君即位都是逾年而后才改元的,为什么呢?东晋的习凿齿对此做了解释:“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所以未逾年就改元的行为)今可谓辄不知礼也。”那意思是说,年号是皇帝御宇的一个标志,臣子们对先帝存着敬爱与思慕之情,不会忍心一年之内就忘怀先帝,舍弃先帝的年号。晋惠帝迫不及待的改掉了父亲的年号,是不懂礼数的不孝行为。
仔细推敲一下,其实这件事杨骏也很无辜。改元这种事情不需要杨骏亲力亲为,直接经办人是太常卿,太常手下有太常博士、太常祭酒等等一整套人马,个个都是饱学广识的专业人士,精通礼仪儒法是他们的基本素养。杨骏不学无术,但是这拨人没理由不知道“逾年改元”的规矩,可能他们是想谀媚杨骏,所以才违心地依从杨骏的瞎指挥;或者他们就是想看杨骏的笑,所以不插嘴,任你去胡闹。
等着看杨骏笑话的大有人在,惠帝一改元,朝野上下就哈哈笑开了,风声传到杨骏耳朵里,又气又无奈,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杨骏想办法补救自己的名声,于是到了第二年(公元291年)年初,惠帝再次改元永平。
惠帝是这么解释改元这件事的:“乃者哀迷之际……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
那意思是说,去年之所以有改元的举动是因为朕太哀恸伤心,太想遵奉先帝的遗志了,先帝的年号叫“光熙”,朕就改叫“永熙”,所以永熙这个年号仍然属于先帝,朕改元不能算是违礼。现在新年到了,朕要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这才是朕的“开元易纪”,是完全合乎礼数的。
这篇诏书面世,世人都认为杨骏这是文过饰非,结果却欲盖弥彰。
如果当时杨珧、杨济依然当权,或许还可以给杨骏查漏补缺,不至于闹得如此不堪。可惜此时杨氏内部已经彻底分裂,杨骏的心胸狭窄到连自家兄弟也不能相容,他掌权之后马上与两个弟弟算起了陈年旧账。
“三杨”的名号在太康年间就已经朝野皆知,当年齐王党气焰正炽,杨家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终于把齐王攸搬倒,确保外孙司马衷顺利嗣位。杨珧与杨济成名都很早,当时兄长杨骏的名声反在两个弟弟之下。
二弟杨珧在武帝朝做过尚书令,晋朝在创始期间许多制度都出于杨珧的建议,杨珧素有名望,只是后来因为陷害齐王攸,晚节不保名誉受损;
三弟杨济是员武将,做过镇南、征北将军,统领一方雄军,以武艺高强闻名于世。司马炎曾经夸朝中彦秀云集有“恂恂济济”。“恂恂”是两文臣,说的是王恂、孔恂,“济济”是两武将,说的就是王济、杨济。
王济是王浑的儿子。在齐王攸事件中,“二济”分别处于不同的阵营,二人都勇冠三军,于是难免要争个高下。曾经一次,两人跟随武帝到北芒山下打猎,骑着马手执硬弓,在武帝乘辇前开道。前方草木茂盛蛰伏野兽,突然有一只猛兽出其不意地杀出,直奔乘辇,武帝慌忙命令王济射杀。王济擅长骑射那是天下皆知的,只见他张弓搭箭,猛兽应弦而倒,杨济当然不甘示弱,不多时又有一头猛兽冲出,也被杨济一箭射倒。这一箭难度颇高,护卫武帝出行的禁军齐声喝彩,最后武帝判定二人平局。
但是这两个弟弟都伤了杨骏的心。
先说二弟杨珧。杨珧当年就极力反对侄女杨芷做皇后,杨骏认为他可能是出于妒忌,没理睬他。后来杨芷入了宫,杨珧还向武帝写了一个密折,说什么“历观古今,一族二后,未尝以全,而受覆宗之祸”,所以他要求将这道密折封存在宗庙,万一如他所言灾祸从天而降,他能够得到赦免。武帝把这道密折当笑话讲给杨皇后听,杨皇后又告诉了杨骏,杨骏听得心寒无比,从此将杨珧当外人看待。
惠帝即位之后,杨珧始终坚持还政给宗室,在朝堂上处处与他唱反调,杨骏一气之下索性将杨珧废黜,杨珧此后一直以白衣身份居家养花养草。
至于三弟杨济,也十分讨厌,整天和傅咸那些扯淡文人混在一起,结果被洗了脑,一次又一次的劝杨骏留住汝南王。不过杨济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说他建议杨骏收回洛阳军权,再比如说他劝杨骏早日册立太子,这两条建议都被杨骏采纳了。
太子册立之后,杨骏觉得杨济每天在眼前晃来晃去实在是讨厌,因此任命杨济为太子太保,与那些老臣一同赶到东宫眼不见为净。
摊上这么一个愚蠢颟顸的兄长,杨珧、杨济无疑都很灰心。
杨珧无官一身轻,从此闭门不出。杨济被槟弃在朝堂之外,眼看兄长不停的出乖弄丑,郁闷无比,他问朋友侍中石崇:“外面人们怎么说?”
石崇回答:“令贤兄执政,却疏离宗室,这个似乎不妥,还是容纳天下贤良之士为善。”
杨济叹了口气,说,“你去见我大哥,劝劝他吧,我劝了都没用。”
石崇于是求见杨骏,结果被杨骏拒之门外。石崇接着上奏章进谏,结果这些奏章引来了一纸委任状,石崇被赶出洛阳,到南方荆州做刺史去了。
杨济又向朋友,时任尚书左丞的傅咸述苦,无比沮丧的表示他已经看到了杨家悲惨的结局,“如果家兄现在征还大司马(汝南王),退位避贤,那么我杨家门户可能还可幸免,否则,恐怕要赤族了。”
傅咸陪着他一起叹息,说,“只要征还汝南王,天下人就会认为令兄是大公无私的贤臣,杨家肯定会太平无事。不仅太平无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