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泽楷很轻松,他不紧不慢的掏出左边竹筒里的一块钢条,只见他顺手往弩身上一扣,这时候李业嗣就发现了,原来这就是弩臂,微微的弯曲着,弦是已经早就扣在上面了的,黄泽楷这么一扣,一把钢弩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然后一手握弩身,一手将和弩身连在一起的一根杆往下一撑。就已经上好了弦,而这时候。持弓的护卫才将弓取下,正在变换姿势,准备将弓身反过来,这样一来才好射箭。
但此时,黄泽楷已经将弩箭安好瞄准了,就听得“砰…哚”两声,弩箭已经牢牢的钉在了树干上,而此时的弓手才开始张弓瞄准,如此谁快谁慢已经有了结果。
因为是要射五箭,黄泽楷射出后并没停下来。而是又重复了先前的动作。很轻松的上好了弦架好了箭,等黄泽楷五箭射完,弓手才射出三箭,第四箭也才刚开弦。三箭一过,弓手持弓的手已经有些不稳。制式强弓对臂力的要求比较大,三箭下来,手已经有些酸了,但反观黄泽楷,轻轻松松,看他神情,就是再连射个百箭也没任何的问题。
这就是杠杆原理的优势,那根杆和弩身有个绞接点,将杆分成了两部分。长的一段是短的一段的三倍,当杆往下扳的时候,短的一端前方的小倒勾正好将弦勾起往后拉到弩机上扣着,因此,只需要三分之一的力就足够了,而且这是顺应着身体的自然姿势往下撑。又要比抬臂张弓省力得多。用弓不是说拉一下就得,在弦放出去之前,手都在吃着力的,而弩呢,弦一上好,就基本不用什么力了。这就好比,如果一个人他能提起五十斤重的东西,伱让他提四十斤的,要提起来保持一段时间,那么提几下就累了,但是让他提十几斤重的东西,不用保持,而是提一下歇息一下,至少也能提百来下。
这下李业嗣不淡定了,很明显,如果大唐兵士都装备上了这样的弩,射速快不说,还能连续的射击,不用像是用强弓一样,想要多射击几次,弓就不能太强,否则三到四次后,就会失去了准头,而弓不强,射程也就不可能远,射程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说伱攻城,我在城下,用射程远超过伱的弓弩对伱形成压制,伱城墙上的弓弩却是射不到我,虽然伱有高度优势,但是只要射程超过的足够多,这个高度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咦?这是什么?”一个箭步上前从黄泽楷手中抢下弩的李业嗣又不淡定了,指着弩身上一前一后的两个直立的东西问王况,一个是在前头,下发开了个孔让弩箭可以轻松穿过去,上方是一根短杆;另一个是在后头的板状立起,可以方便的支起来放下去,,比前面的要长了许多,中间开了个长条孔,从这长条孔上,可以看到前方的短杆,短杆的影像正好将个长条孔给填满了。
“某来说,某家来说。”徐国绪一见王况想要张口,马上就从座位上起来,小跑过来卖弄了起来:“喏,看见了没?从后面这个看着前面的短杆,短杆又对准伱想要射击的目标,三点一线,如此就不会射偏了,再看这后面,有个标尺不是?每个标尺对应伱想要射击目标的远近,越往上越远,越往下越近,这个设计可是精巧呀,一个射手,只要练习个一两天就能轻松掌握这一把弩的标尺所对应的距离。这可比练习弓要快速得多了。”
徐国绪先前拿出来的小弩没有这个设计,因为那是用来防身的小弩,射程不会有多远,加上其方便携带的特性要求比较高,要求结构尽量简单,重量要轻,操作快,因此有没有瞄准装置不是那么重要,如果说在短短的几丈十几丈距离内还要借助瞄准的话,那干脆买块豆腐一头撞死得了,至于说更远的距离,敌人要冲过来的时间,足够皇帝身边的人做出反应了,用不上,所以王况就没搞瞄准装置,再说了,李世民的射术并不赖,稍加练习就能做到准头很高。
李业嗣并没有因为徐国绪的卖弄而马上就相信了瞄准具的功效,而是自己亲自的射了十几箭,感受着用瞄准具和不用瞄准具的差别,最后才恋恋不舍的放了下来,目光灼灼:“二郎,此弩一月能造几把?”
“人手的问题,还是人手。”王况有点无奈:“若要是人手够,一月千余不成问题,目前么,一月仅能做出百把,伱就先别想了,第一批要先给国绪出海的船队配上,然后是给河北配上,接着自然是京畿戍卫军,然后才能到伱。”
“一月百余?有这么多?那得多少匠人?”这下,不光是李业嗣,就连黄良和马周都吃惊了起来,只有王凌还老神在在,自家弟弟整出来的,那还能有假?他是绝对相信的。
一把好弓,各项的工序加起来,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因为弓臂要校形,要缠麻,上桐油等等反复几次,中间还要阴干的过程,当然一个工匠是不可能整年只做一把弓的,在上一把弓阴干的过程中,他可以进行下一把弓的制作,但就算是如此的穿插,他一年里,顶多也只能做出十几把弓出来,也就是一个月不到两把,这和王况所说的一月百余是天差地别,而且一把弓的制成,还要多人的参与,相当于是几人共同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十几把弓的制作。
“弩机两三人,弩身两三人,弩臂五六人,制弦的人要多些,十来人。”徐国绪瘪了瘪嘴,对黄良等人的反应不以为然,他却忘了,当初在东平的时候,他的表情比这些人还要夸张。
因为节省下了最费时的弩臂的制作,用钢板直接替代了,因此,只要熟练的打铁匠人,两人配合,一天的时间打出几把合格的弩臂是毫无压力,而且,失败了材料还可以返工,不像用传统的弩臂和弓臂,做废了就废了,牛角,皮麻等等全都成了废物无法再利用。因此钢弩节省下来的并不光光是时间,还有材料成本,如果说一把好弓的制造成本要上到十几贯甚至百贯的话,那么钢弩的成本还不到一贯钱。
当然能有这样的局面也是建立在炒钢法被王天富和王天剩兄弟掌握,尤其是利用调整成分来得到想要的弹簧钢的工艺被掌握后的结果,这可不是王况的功劳,王况只是那么提了一提,毕竟他不是学材料的,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具体要怎么做,他也是不知,却不料王天富和王天剩兄弟竟然有如此的天赋,能将王况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而因为炒钢法和调钢法之重要性,在大唐还是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在周边各国都在对大唐的新技术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王况也不敢冒险让王天富兄弟多招匠人,而且就是想招人,如今的大唐也没那么多的冶铁匠可供他挑选,因此目前只能靠这兄弟俩亲力亲为的去做,所以钢的产量也是有限的,又要打钢刀,还要做弩,还有王况想要推广的风车都要用到好钢,一个月产百余的弩已经是极限。
但是技术保密的事情还是不能说,事情少一人知道就少了一分泄露的危险,哪怕是李业嗣,王况也不敢说。原因很简单,李业嗣好酒,马周也好酒,谁能保证他们酒后不会乱说话?每个人都有其信任的人,话从李业嗣口中出来,传到他亲信耳中,亲信又传到亲信的耳中,如此的传递,泄露的危险性就加大了。
而黄良、王凌虽然好酒,却是不酗酒,几乎就没个醉的时候,徐国绪么,能当上随伺黄门,酒后是胡言乱语还是呼呼大睡什么也不说就是个挑选的标准,徐国绪恰恰是那种醉了后闷头大睡的人,想从醉酒后他的口中撬出什么话来,那是难比登天。
“既是一月有百余,某倒不急了。”李业嗣咧嘴一笑,似有深意的看了王况一眼,王况悻悻的扭过头去,不看李业嗣,心里却是暗骂:那么聪明干屁啊?这就被伱想到了?
“对了,二郎,扬州之事想必伱也有所耳闻罢?”老狐狸就是老狐狸,眼见得王况和李业嗣的表情,马上就打起了圆场。
第六四零章 定策
“圈地事?”王况点了点头,他正想提这事,老狐狸就提了起来,正好,眼前建州几大巨头都在,可以商量一下。
“此前王村人也找上了某,说想买地,然后以好田换差田,把那些穿插在王村买来的田地中的永业田给置换出去,按说这事王村也没占便宜,反而还略有吃亏。但某却没答应,二郎伱道为何?”黄良捋了捋他这两年来越发浓密的胡子,要是他再讲究点的话,就成了美髯公了。王况可记得第一次见黄良的时候,他的胡子是稀稀落落的,还有点发黄,看看现在,怕是关云长也可以叫板一下了。。
只略略一想,王况就知道了原因:“必是扬州人圈地做下了不轨事了。”论经商天赋,扬州人真的没得说,这也是他们千百年来坐拥交通便利的富饶之地日积月累的受着熏陶而得。商人逐利,总是本能的要把利益最大化,而扬州又缺少一个能像王况这样有着强烈号召力的人物,在建州,没人敢冒着被全州人戳脊梁骨的风险甚至是官府追究的风险去做不法事,可以说如今的建州,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绝对不为过。
在利益面前,有许多原本是徘徊在不好不坏中的人或许就会抵御不了巨大利益的诱惑而用了不法的手段,或者是用差田换好田,或者是用了强买强卖的手段,商贾人家里鲜少有在衙门任职的,但用财富去砸也能很轻易的砸出一条路来。这比那些平民百姓来说,就占了很大多的优势了。如此一来,只要县里私下篡改了永业田的帐目,一切都会便得很是简单,永业田还是那么多,只不过好田全被变成了差田,而差田想要养肥。没个五年八年的是别想,再者,好田差田之分可不光光是地力的问题。交通是否便利,水利是否到位等等,都在考虑范围内。
黄良的处置无疑是正确的。扬州事既然已经传到了建安来,那么也必定会传到长安去,如今皇帝不在朝,或许朝廷不会有什么动作,但可以想见,等到李世民从建东回转,得知此事后,迎接扬州那些不法之徒的必定是朝廷的雷霆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