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杀人太多了,太不人道了。以至于对他后来在秦国执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战国的战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长平之战最令人瞩目。这是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这场战争,不仅在战国,甚至在中国古代,也是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
先说这场战争的起因。
在秦国东面的几个国家中,赵国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赵国为什么强大?有两个原因,第一,在赵武灵王时期,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搞改革,实行“胡服骑射”。
什么是胡服骑射呢?
战国时期的赵国地处偏北,北方邻国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和赵国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图片:赵武灵王墓)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第二,赵国有几位著名军事将领,如赵奢、廉颇等,能征善战,秦国不敢贸然打赵国。从秦送异人为质子也可看出秦不愿意和赵的关系搞坏。
秦国不敢轻易打赵国,但是它要扩张势力,从哪个国家下手呢?
在东方六国中,韩国相对较弱,又与秦接壤,秦国决定先打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发兵攻克了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和韩国都城南郑(今河南新郑)的联系。新郑在郑州南,上党在新郑西北。
上党郡太守冯亭见与韩国失去了联系,就与百姓商议说:现在我们和国都联系的通道已经被秦国断绝了,而秦军又不断进逼,韩国已没有办法解救我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觉得,我们倒不如归附赵国吧,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的归附,必然激怒秦国,秦军肯定打赵国,赵国为抗秦,必然和韩国联合。韩赵两国合起来,一定打败秦国。
上党百姓都知道秦国军队的厉害,害怕秦国,不愿意投降,于是同意冯亭的主意。冯亭马上派人与赵国联系,赵国君见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上党郡,很高兴,决定接受。这一下可惹怒了秦国,秦国的目标本来是要占领上党,怎能容忍赵国中间插手,坐收渔人利?于是决定进攻赵国。显然,赵国如果不接受上党,秦还没有打赵国的计划。
第12节:第三讲 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吗(3)
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只好迎战,派老将廉颇率兵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阻止秦军。长平是从上党通往邯郸的咽喉之地,守住长平,就可以保证邯郸的安全。
廉颇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到达前线后,观察了地形,分析了秦赵双方的形势,他认为,秦军虽然势头凶猛,锐不可当,但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困难。于是决定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占据有利地形,坚壁固守,不轻易与秦军交战,用拖的办法削弱秦军力量。(图片:廉颇像)
赵国坚守不出的战术使秦军一时没有好招术对付,于是秦与赵军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对恃将近三年,双方不决胜负。秦军多次挑战,赵国死守,不出兵迎战。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廉颇仍没有改变战术。
秦赵的这种对恃显然对秦不利,怎么能让赵国改变作战方针,迅速解决战斗呢?秦国采取了离间赵国君臣关系的计谋。他们派人到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其实并不怕廉颇,因为廉颇与秦军相勾结,不想和秦军作战。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些不着边际的谣言传到赵国国君耳朵里,他想到在此以前他几次让廉颇出击,廉颇都没有答应,现在又传说和秦军勾结,想来想去他竟然相信了传言!于是下令撤换廉颇,任命赵括取而代之。(图片:赵括像)
秦王得知赵军易将,马上任白起为大上将军,到长平指挥作战,并下令有泄漏白起为将者斩首。秦国为什么任命白起为将?
白起(?—前257年)是秦国著名军事将领,能征善战,他指挥的战斗屡战屡胜。白起打仗非常凶狠,对战败的一方经常斩尽杀绝,据统计,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是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争狂。
再说赵括。赵括原本将门之子,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受父亲影响,自幼学习兵法,讲起兵法时条条是道,口若悬河,自以为非人莫比。其实他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可是赵国国君听信谣言,执意派赵括统帅军队抗击秦军,为赵军失败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赵括到达前线后,一反廉颇的战术部署,想急于取胜,由坚守不出变为主动出击,这正中秦军计谋。
白起面对赵括鲁莽轻敌,决定采取假装后退,引诱赵军追击,然后分割围歼的战术。公元前260年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陷入重围。
到了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兵已被包围了46天,没有粮食吃,士兵饥饿不堪,吃光了所有能吃的东西,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人吃人的惨状。赵括走投无路,决心做最后一拼,亲率精兵出战,结果被秦军射杀而死。赵军大败,40万士兵投降。(图片:长平之战示意图)
怎样处置这40万降军?白起对身边的将领说:“先前我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国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实际是震慑赵国。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杀人之最。 (图片: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
长平之战虽然过去两千多年了,但留给后人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长平之战究竟多少人被杀?目前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论著提到长平之战都说秦杀赵国降军40万。其中《史记》有近十处记载40万;三处记载45万,如果相信司马迁写书态度是认真的,而且不是一处写到赵军有40万或45万被杀,这个数字似乎可以接受。可以这样理解:长平之战决战被杀40万,三年算下来损失45万。
但结合战国实际人口数字考虑,又使人生疑——赵国有这么多的军队吗?战国总人口大约两千多万,估计赵国人口不会超过三百万,按男女对半计算,150万男人中除去老人小孩之外。青壮年充其量6、70万,如果真有45万被杀,那就意味着赵国青壮年男子没剩多少,赵国就剩下妇女、老人和小孩了。这有些说不过去。其实古人就怀疑被杀人数不实。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元朝人胡三省在被杀45万后面写道:“兵非大败,四十万人安肯束手而死邪!”
第13节:第三讲 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吗(4)
第二个问题,长平之战赵国几十万士兵怎样被杀的?《史记》好几处说是被坑杀的,何谓坑杀?一说坑杀就是活埋。如果真是活埋,埋40万人要挖多大的坑?另一说,不挖坑也可以叫坑杀。凡设计以陷害,皆可曰坑。至今口语仍用坑害一词。
我们在看战国历史时,不仅要看到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较多的机会,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像白起这样的杀人狂,连战俘都杀掉,太没有人性了。生活在战国的孟子就强烈反对杀人无数的战争,他说:“善战者服上刑”,就是说对好战的人应该受最重的刑罚。这话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图片:孟子像)
前面说过,吕不韦是长平之战全过程的目击者,在邯郸,他一定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无数家庭悲剧,这对他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感触,以致影响他后来在秦国的治国政策。
长平之战期间,异人不能回国,赵国竟然没有杀掉异人!本来人质就是用来做不守信义的抵押品的,你秦国背信弃义发动战争,我完全有理由把人质杀掉,进行报复。但为什么赵国没有杀异人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赵国忙于战争,没有顾上;
第二,这场战争规模太大了,赵国损失太重了,异人已无足轻重,即使杀了异人,也无法阻止秦的进攻和赵的失败。杀不杀异人意义不大。
第三,吕不韦在中间活动,协调,或买通大臣或说服赵王,保证了异人的生命安全。因为异人对他太重要了,异人如果有了闪失,他的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在长平战争期间,吕不韦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证异人的安全。别让异人出事,找机会赶快回国。看来异人没被杀,吕不韦的目的达到了。
二
在长平之战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成为研究吕不韦、异人、秦始皇乃至秦国历史的最大谜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前面说过,吕不韦在邯郸时,选取了一位能歌善舞,非常漂亮的女子和她同居,这个女子叫赵姬(或邯郸姬)。有一天,吕不韦请异人到家里吃饭,异人如约而至,酒席间,吕不韦让赵姬出来作陪。漂亮的赵姬一露面,异人就惊呆了,赵姬实在太漂亮了,简直是个仙女下凡。异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