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封紧嘴巴,只字未露他的“刺杀行动”。
他的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行进的路线,藏身的地点,进攻的方式,经过多次勘察和电脑计算都已证明准确无误。他仿佛已听见了那剧烈的爆炸声和人们惊恐的呼叫声;他仿佛看见自己拎着装满美钞的保险箱大摇大摆走进国会大厦,那些国会议员们纷纷向他鞠躬致意。毫无疑问,他引发的这声爆炸不仅震动了整个世界,也将把该死的卡特从总统的宝座上震下来。那样不管谁上台都得感激他这个“美革共”的保卫局长,都得敬让他三分。他——杰拉尔德·托尼将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头号新闻人物。
就在他心驰神迷进入吸食大麻最佳境界的当口,放在枕边的无线电话忽然鸣叫起来,躬身趴在床上的特丽丝蒂伸手去取,被托尼搂住臀部猛力朝后一拽,将她拖开。他觉得很奇怪,这个时候谁会打电话找他呢?况且这个电话号码只有“圣诞老人”和总书记格斯·霍尔知道,难道是他们那里又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他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抓过电话,打开通话器开关。“你找谁?”
“我是梅茵霍芙。”通话器中传来一个女人粗重的喘息气。
他一怔,忙从特丽丝蒂身上翻滚下来,又追问一句:“你是谁?”
“我是梅茵霍芙——乌丽克·梅茵霍芙。”女人好像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呼吸急促,好像喉间被什么东西卡着。
“你在什么地方?”
“华盛顿,我就在华盛顿。”女人有意压低声量:“巴德尔向你问好。”
“谢谢,欢迎你到美国来。”托尼故作热情地回答。他不明白这个时候巴德尔派个女人到华盛顿来干什么?莫非——他顾不得细想,又轻声问:“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巴德尔让你帮我买一盒‘红卫兵蛋卷’,有个中国人想吃这玩意。”
“明白了。你什么时候要?”
“当然越快越好。”
“明天上午怎么样?”
“可以”
“我怎么送给你。”
女人沉默了一会,似乎在思考,随后说了句:“到时候我会和你联系。”便挂了电话。
托尼也关了通话器,脑子里却冒出几分疑惑:这个自称梅茵霍芙的女人怎么会知道我的电话号吗呢?哦,想起来了,不久前到巴黎参加秘密会议时,自己曾把在华盛顿的无线电话号码告诉了梅茵霍芙集团的首领巴德尔。那个家伙不仅统管着一支在欧洲最有威慑力的敢死队,而且还得到克里姆林宫的支持,势力大得很。托尼想和他联合起来,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际性红色恐怖组织。巴德尔也表示赞同,并与他举行过两次密谈,此事正在积极筹划中。没想到巴德尔竞派了一个女人来到华盛顿与他联系。她来干什么呢?为什么还要一盒“红卫兵蛋卷”呢?她显然是要在这里采取一次“革命行动”。可巴德尔要消灭谁呢?卡特?布朗?某个政界要人或财团首脑?不对,巴德尔和他的幕后老板对这些人不会感兴趣。女人要“蛋卷”时怎么说来着?“有个中国人想吃。”是迪姆虎!托尼心头一亮,顿有所悟:对,这个女人一定是冲着迪姆虎来的。看来巴德尔也盯上了这只迪姆虎。当然,他也一定和自己一样,是和某个大老板谈成了这笔“生意”。可他竟然派了个女人来,而且还要用“小蛋卷”,托尼禁不住暗自一笑:“女人能干什么?”
第十四章
1
1月29日晚7时。白宫宴会厅。
黄色的椭圆形大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乐队正在演奏悠扬的中国古典乐曲《梅花三弄》。井然有序的餐桌上摆着一丛丛盛开的红色的山茶花,这是卡特总统特意让人从自己的家乡佐治亚州采选的。应邀前来出席这次隆重的欢迎宴会的143名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和各国驻美使节已全部到位就坐。预定的晚宴时间也已超过近一个小时,但这次宴会的两位宾主仍迟迟不肯光临。白宫总统办公室主任汉密尔顿·乔丹不得不第二次宣布:因卡特总统和中国高级领导人的会谈尚未结束,请各位耐心等待。坐在餐桌旁的客人们渐渐有些不安,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记者们则拥挤在大厅入口处,举着照相机或摄像机翘首以待。
差5分钟7时,乐队忽然改奏《向元首致敬》,卡特夫妇陪同中国客人并肩步入宴会厅,在他们身后随着一群美中两国高级官员。卡特和美国人大都着深色晚礼服;而身材挺拔的中国高级领导人和全体随员则一律穿黑色中山装,虽然显得古板单调,却也庄重。男女来宾全停止交谈,纷纷微笑着起身鼓掌。
罗新华的精神也骤然一振,两只眼睛在数台电子显示器上不停地扫视。在这间十多平米的监控室里,他可以随意调整着不同的视角和距离,可以一览无余地观察到宴会厅的每一张席位,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位客人,此刻,罗新华将视线紧紧盯住宴会厅首端一张圆型餐桌。被称为“1号首长”的中国高级领导人和夫人由卡特夫妇陪同来到桌旁,与同桌的众院议长托马斯·奥尼尔和参院民主党领袖罗伯特·伯德握手致意。刚刚入座,坐在一侧的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便将自己的请柬递给他,请求签名留念。“1号首长”略一迟疑,含笑应诺,挥笔而就。雪莉·麦克莱恩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将鲜红的请柬收入皮夹。
罗新华不明白卡特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女演员放到贵宾席上,却将中国人的老朋友、前总统尼克松放到了另一桌。美国人办事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卡特首先站起身致祝酒词,他讲得热情洋溢,神采飞扬,语调充满了自豪和喜悦。他称赞“尊敬的中国副总理的访问在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满怀感情地讲到自己的身世和过去:
“像您,副总理先生一样,我也是一个农民,而且,同您一样,我过去也是一名军人,当我长大的时候,在我那个小小的农业村社里,农业生产法和生活方式同几个世纪前并没有多大不同。我走出了那样一个世界而参加了一艘核潜艇的计划和安装工作,当我回到故乡时,我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已在短短的几年内改造了农业。我了解到那种变化所带来的震动,变化所要求的有时是痛苦的调整,以及变化对个人和国家可能带来好处的巨大潜力。”最后他说:“我知道,中国人民和您,副总理先生,十分理解这些事情。你们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现代化的工作证实了这一点。美国人民祝愿你们的这些努力取得成功,并且盼望同你们进行合作。”
男女宾客都坐在席位上静静聆听,并不时报以礼节性的掌声。在卡特演讲时,大厅中除一些侍者外,只有几名胸前佩戴着红色特别采访证的记者在席间穿行。这些有幸进入宴会厅采访的记者都经过严格的审查,而大部分记者却被挡在了外面的大厅中。为了预防再次发生欢迎仪式上的“不测事件”,卡特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泰伯森的建议,对记者的采访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并在当天就颁发了不同的采访证。这自然引起多数记者的强烈不满,全美记者协会也为此提出抗议。但卡特佯装不知,不予理睬。为了确保中国领导人的安全,他宁可得罪这些无冕之王。当然,他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卡特演讲结束。中国高级领导人也发表了简短的祝酒词。他首先对东道主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对与卡特总统的会谈感到满意,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扇了勃列日涅夫一记耳光。
“我们都庄严地作出承诺,任何一方都不应当谋求霸权,并且坚决反对任何超级大国或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承诺既约束了我们自己,也使我们对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阻止个别超级大国的侵略和扩张增添了责任感。”
罗新华注意到,当“1号首长”讲这段话时,坐在第6号餐桌旁的苏联大使多勃雷宁脸色阴沉,目光呆滞,他欠了欠身子想离席而去,似觉不妥又坐下来,顺手揪了一枝山茶花自嘲地摆弄着,以掩窘态。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中国高级领导人结束了演讲。
卡特擎杯起身,用他那浓浓的佐治亚州人的口音高声提议:为中国客人和夫人的健康,为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
宾主纷纷起立,一时杯盏交错,笑语喧哗,乐队也奏起欢快的《圣诞老人进城来》。
当神采飞扬的中国高级领导人同卡特夫妇和同桌的众院议长托马斯·奥尼尔和参院民主党领袖罗伯特·伯德一一碰过杯后,竟又斟满酒杯离开主宾席,径直走到邻桌的尼克松面前,微笑着同他碰杯问侯,一饮而尽。
罗新华看见,已明显苍老的前总统兴奋得满脸通红,两眼泛闪着晶莹的泪花。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涌过去,抢拍下这一场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情味的镜头。
在忙碌的记者群中,罗新华又发现了杜立彬。只见他举着照相机不停地变换角度,摁动快门,忙得连锃亮的额头上渗出的汗珠也顾不得擦一擦。在挤动中他差点将一个扛摄影机的电视台记者撞倒,他扭头冲人家歉意地笑了笑,露出一口雪白而整齐的牙齿。他是近两千名记者中为数不多的获得红色特别采访证的幸运者之一,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代表团的随团记者,也凭他在新闻界的知名度。他拍摄的有关中国代表团访问活动的新闻照片,不仅发往国内,就连美国许多报刊的老板也高价索购。这几天这家伙一定发了笔小财。今天上午,罗新华在《华盛顿时报》上看到一组“1号首长”访美的专题照片,署名均是新华社记者杜立彬。他的摄影技巧确实不错,每张图片无论光感、立意,还是选择角度都无可挑剔,堪称一流。
罗新华将目光又投向3号显示器,他看见泰伯森仍站在大厅的左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