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谙唇牛诤脱诀呙堑餍Γ嵩跹靠隙ㄒ痪浠安凰蹬ね肪妥摺8悴缓没沟昧滔戮浔茹搴锒诨鼓烟幕埃昭岜幌钣鹫糁螅一岣臁6绻醢钕裣钣鸲源谎谑率到驳览恚芸推苣托模敲篡称涔兰屏茄碳さ幕岸疾换崴档摹�
由此可见,问题并不完全出在刘邦和项羽身上。因为同是献策,郦食其和韩生二人的方法并不相同。
我们发现,郦食其比韩生多了一道手,就是伏笔,这是韩生不如郦食其的地方。韩生没有考虑项羽的感受,没有站在项羽的立场去想问题,去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话说得直来直去,不讲方法,没有吊足项羽的胃口,你韩生以为你是项羽他爹,你说什么他都听啊。这就是不讲究劝谏的方式。你既然是想让项羽采纳你的意见,那如何让他采纳意见才是你应该做的,否则还不如不说,结果后来说着说着变味了,变成不听你的话就是畜生,感情你说话别人不听你就骂街,难不成你是西楚霸王?这事就算落到刘邦头上,他也未必买账。
献言献策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是你说得对就能被采纳,也不是对方不采纳就是对方没有辨别力,这是一个论证和渗透的过程。既然双方有不同的想法,那肯定是都有自己的道理,你要让对方遵从你的思路,你就要说服他,让他信服,这样才能达到目的。项羽脾气暴不假,但人家这次没表现出来,还很耐心地向你韩生解释,而你偏要侮辱刺激他,结果丢了卿卿性命。
性格决定命运,韩生的结局其实也就这样了。假如项羽这次没生气,那么结果又如何呢?我想项羽的纵容会让韩生更加迷失自己,更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骂项羽不如猴子都能安然无恙,那么下次他就敢骂项羽猪狗不如。眼里没有领导,更加不会有同事和群众了,其结果是:即便项羽不收拾他,也迟早会有人收拾他。
【7。藏在心里的结】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主题,抛开献策者的外因,单就刘邦、项羽两位的做法来看,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同。那就是他们对时局的认识和把握不同,或者说,他们心中的理想不同。刘邦考虑全局多,项羽考虑自己多;刘邦有王者的风范,项羽有浓郁的人情色彩。
应该说,两位都有着远大的志向,项羽也许没有刘邦野心大,但是他也想做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的这个志向其实已经实现了,消灭了秦军主力,各路诸侯唯其马首是瞻,也占领了关中,杀掉了秦王子婴,烧掉了象征秦朝皇权的咸阳宫。因此他很满足,所以他不想留在关中,所以他听不进韩生的劝告。
刘邦一心想进关中,想按照楚王熊心的约定,成为独霸一方的关中王。这个目标很明确,也很渴望,当时刘邦入关并不顺利,特别是在陈留遇阻,前途未卜,所以一旦有利于他入关的建议,他都会听取,这个理想信念会让他忽略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郦食其对他的态度,从而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这两件事对双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最后得以顺利入关,虽说听郦食其的意见也不算关键原因,但其作用是明显的。而项羽不入关中,自此远离刘邦,也就给了刘邦机会。对于刘邦来说,离开项羽的视线范围,相当于天高皇帝远,更便于发展势力。
有人说项羽是战略上的失误,没有认识到关中的战略意义,或假设项羽占据关中会如何如何。我想这只是纸上谈兵、事后诸葛亮罢了。关中具有地理优势,这个我不否认,但也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秦朝定都关中,不照样被刘邦带着为数不多的人马打下来了吗?可见八百里秦川并不是什么坚防的神话,唐朝之后也没听说还有哪个朝代定都关中,不照样得天下吗?所以什么战略不战略的,那都是闭门造车的扯淡话,就像一些军事专家分析国际形势时的侃侃而谈一样,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用负什么责任,你让他指挥打仗试试,肯定完蛋。战争瞬息万变,地势地理只能算一个外因,解放战争时蒋介石据有长江天险,号称固若金汤,不照样被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抢滩登陆吗?还有长征途中的险中之险的大渡河,不也照样被我红军拿下吗?
项羽的错误其实在于他的内心,他过于自信,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而别人又不能给他一个令他信服的论证,他就会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项羽最后败于刘邦,也正是源于这种自信。项羽根本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所以他后来会将汉中割给刘邦,连那骁勇强悍的章邯他都能打败,何况羽翼未丰的刘邦呢?这不是小视刘邦、忽视刘邦,而是自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项羽也没有把天下的诸侯放在眼里,所以他不会在关中落脚。可以说,项羽成功源于自信,失败也源于自信。
与项羽对应的,是刘邦的不自信,他对自己的韬略不自信,所以他要借助别人、借助外力,所以会有众多的能人来投奔他,势力也越来越大。到最后,他也能变得自信起来,终于发兵五十万,去和项羽一较高低。
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
【1。性格与作风】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他的作风上。这个作风不专指男女关系的那种生活作风,放荡或是保守。现在它更多地被用在工作上,是一种对待工作或处理事情的态度,作风粗暴、作风严谨、作风硬、作风软,等等。有时也指喝酒,为了向领导表忠心,或是留个好印象,本来没有酒量,二两半一小碗的67度老白干仰脖就灌,冒着胃出血的危险得到领导的首肯或是赞许的目光,那心情定然也像灼烧的酒一样火热,即便没被酒呛出眼泪,也会被感动得流下热泪。因为领导夸你作风硬。
抛开喝酒不说,那毕竟上得了酒桌上不了台面,就说工作,其实也和喝酒差不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犹如不能喝酒而敢于一饮而尽,这就是作风过硬;反之就是不能喝也不敢喝,就是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是作风软。
作风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此人性格直爽,脾气火爆,体现出的作风就会急促、硬朗;彼人性格温和,脾气柔顺,作风也会绵软、和顺。当然也有例外,外柔内刚或者外刚内柔的也不少,也是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平时看着柔柔弱弱的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却表现得很坚定,而那些平时咋咋呼呼的,关键时刻也会掉链子。毕竟人是复杂的,环境也是多变的,不是靠哪一点就可以定性的。
人的作风还和他的内心想法有关,受内心支配,表现出来就不一样。进入咸阳,刘邦和项羽便表现出不同的作风:刘邦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项羽火烧咸阳,杀光抢光。这都给人留下极强的感官冲击:一个至阴至柔,一个至阳至刚;一个慢条斯理,像一个狡猾冷静的老辣政客;一个风风火火,像一个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
【2。约法三章与火烧咸阳】
刘邦是反秦诸侯中最先进入关中的,面对金碧辉煌的咸阳宫,想到几年前看到秦始皇威风出行时的感慨,大有功成名就、天遂人愿的惬意。尽管十分不情愿,刘邦最终还是听从樊哙、张良的建议,抵制住了强烈的物质诱惑,把金银珠宝全部封存,然后大手一挥,回军灞上。
一旦忍痛割爱,刘邦接下来的表现便十分清醒了,他把关中一带有头有脸的头面人物召集起来,给他们开了个会。会上,刘邦作了重要讲话,介绍了自己是打哪儿来的,以前是干什么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一路闯关的光辉历程,声音几度哽咽,讲话屡屡中断。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这段话虽短,但高屋建瓴、微言大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解读清楚的话,也须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咱们老百姓不讲究,就像项羽学文学武一样,不求甚解即可。简言之,刘邦大概说了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宣布政策措施。秦法太苛刻,“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老百姓连说个悄悄话的权利都没有,太不是玩意了,我来了没那么多事,就约法三章,很简单,以后你们的政治环境就轻松了;二是稳定民心。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是解救你们来了,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你们都看见了,所以请父老乡亲们放宽心,该干嘛还干嘛,卸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上阵,稳稳当当地别耽误了生产生活,从此你们就当家做主人了;三是为自己称王造势。我刘邦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我来之前,我们有个约定,按照这个约定,反秦诸侯中,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当关中王,现在我先打进来了,毫无疑问我就是未来的关中王,也就是你们这里的父母官,所以我一定会对你们负责任的;第四,最近一段时间的打算。我现在之所以还军灞上,没住在咸阳,是因为我懂规矩,要等各路诸侯到齐了,然后再一块儿宣布任命我这个关中王,所以这段时间先不安排具体的工作,“诸吏人皆案堵如故”,维持秦朝原有的官场秩序,工作上不能断档,要保持连续性。我不搞特殊化,一切按约定来。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第二、三、四条,刘邦其实都是在夸自己怎么怎么好,给老百姓打打预防针,为自己将来上任做铺垫,真正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也就是刘邦重点强调的第一条:约法三章。老百姓看的是实惠,要的是自由,才不关心你谁当关中王呢。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莫名其妙地被治罪了,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出气都均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