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这才正式完成了设计,而此时已经是20年年底了。其设计进度比“食雀鹰”与“翠鸟”晚了很多,但总算赶在战争爆发之前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
在通过了海军的审核之后,沈飞立即着手制造第一批样机,并且建立轰炸机的生产线(实际上,海航所用的三种主力战机的生产线是共用的,沈飞一共有六条这样的生产线)。而此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争很快就会爆发,因此让航空兵参加了试飞工作,第一批样机在四月份下线之后,有一部分被直接提供给了海军航空兵,由海航负责试飞。试飞工作在七月结束,海军则赶在月初(试飞还没有完全结束)就下了第一批订单,为三艘航母订购了第一批“鱼鹰”。而航母舰载机部队则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鱼鹰”做航母上的飞行试验了。
可以说,“鱼鹰”的设计与研制非常的曲折坎坷,可其装备部队则非常的迅速,第一批“鱼鹰”就被全部提供给了海航航母载机部队。这体现出了帝国海军的装备采购体制的战时特点,当战争临近的时候,帝国海军用最快的速度武装了起来。
基本性能指标:机长9。4米,翼展11。5米,高3。9米,最大起飞重量545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10节,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205节,最大爬升高度8200米。挂一枚航空鱼雷时的最大作战半径300海里。挂一枚500公斤炸弹,或者是两枚250公斤炸弹时的极限作战半径为350海里。两侧机翼根部以及后座舱后部各安装一挺重机枪,各备弹200发。
看得出来,“鱼鹰”的性能实际上并不落后,其唯一的缺点就是笨重,但这也同时是优点。在整个设计中,设计师都强调了超低空飞行性能,而笨重的机身实际上能够提供更高的稳定度,让飞机能够飞得更平稳。这也正是鱼雷轰炸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同时也看得出来,“鱼鹰”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与新技术。拿“翠鸟”做对比。“鱼鹰”的结构重量中,铝合金的使用率占到了65%,而“翠鸟”仅为40%(降低成本的结果),另外“鱼鹰”使用了全动式襟翼,电动辅助控制系统。这些,都是“翠鸟”上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话,那么“鱼鹰”根本就飞不起来。
大量使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直接后果是,“鱼鹰”的价格高得让海航有点无法承受了,其单价比“翠鸟”高出了五成。另外,其制造工艺也极为复杂,生产效率远远比不上“翠鸟”。
在战争期间,“鱼鹰”一共生产了1859架,其中提供给海航的有1280架,另外有一部分出售给了盟国,还有一部分被陆航采购,用到了西北战场上去。这个生产数量并不算少,可比起“翠鸟”高达数千架的产量来说,仍然太低了。限制“鱼鹰”产量的正是其高昂的价格,过低的生产率。
这么多的缺点并无法掩盖“鱼鹰”作为一种鱼雷轰炸机的出色表现。在战争初期,正是因为“鱼鹰”及时装备帝国海军航空兵,帝国海军才拥有了一种能够突破日本海军舰队防空网的优秀的鱼雷轰炸机。也正是如此“鱼鹰”在战争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优秀的超低空飞行性能是后来帝国海军鱼雷轰炸机的借鉴,更成为了其标志性能!
原本“皇帝”级一共有三批建造计划,准备一共建造8艘(海军军备条约被撕毁之后,呈一度计划建造12艘)。可该级航母存在着设计缺陷(有些是致命的性能缺陷,比如设置在一起的电力机组,为减少排水量而采用的大隔舱设计,脆弱的装甲,这些都让航母变得极为脆弱),这对于追求完美的帝国海军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缺陷。因此,在16的时候,帝国海军下达了新航母的设计招标书。
17年中期,新航母的竞标结束,江南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再次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这就是“长江”级航母的由来。
此时,大战已经迫在眉睫,各国都在全力以赴的做着战争准备,特别是近在咫尺的日本,更是在“苍龙”级航母的建造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开始设计新的航母(“翔鹤”级),而当时日本有四艘舰队航母(“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帝国海军却只能在18年拥有三艘航母。因此,海军的要求是最快完成新航母的设计,然后立即开始建造,在22年之前超过日本(到时候,日本将拥有至少六艘舰队航母,因此新航母第一批订单就是四艘)。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在18年年底之前完成设计,17年完成初期论证。
江南造船厂拿出来的方案不是最先进的(当时,大连造船厂的方案是最先进的,而这也成就了帝国海军的第三级舰队航母),却是最有可能满足海军需要的。原因很简单,“长江”级就是在“皇帝”级的改进型,而不是一种全新的航母。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海军要求设计全新的航母,那么在22年就不可能拥有七艘航母,也许得推迟到24年,而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长江”级航母实际上就是在“皇帝”级上增加排水量,采用小隔舱设计,提高航母生存能力的型号。因为排水量增加非常有限,因此航母并没有得到装甲强化,这成为了该级航母最大的诟病。
“长江”级航母的设计工作在18年年底基本上完成,可并没有立即开工建造。当时帝国海军内部就发展航母还是战列舰,以及航母在海战中的具体应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分歧。保守派认为,战列舰仍然是海战的主力,航母需要发展,但是航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战列舰提供防空掩护(一种可笑的观点,而且是极端错误的观点),让战列舰能够顶着敌人的弹雨杀到敌人的海港里去,用巨炮解决战斗!持这一观点的海军将领(特别是高级将领)不在少数,因此廖汉翔在18年年底提出开始建造“长江”级航母的方案被无情的搁置了。
19年底,日本开始动工建造“翔鹤”级航母的消息刺激了帝国海军。廖汉翔再次提出建造四艘“长江”级航母。20年初,廖汉翔的提议获得批准,海军拨款建造“长江”级航母,可建造的数量不是四艘,而是两艘!
头两艘航母的建造工作也是时断时续。当时,四艘“尊严”级战列舰已经全部完工,海军正在着手新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无法保证航母的顺利建造。因此,一直拖到战争爆发,两艘航母都没有能够按时服役。直到聂人凤元帅担任了帝国海军司令之后,航母的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而后两艘(“珠江”,“淮河”)航母的建造工作也才在此时开始。而首舰“长江”号于21年年底完工,随即服役。
性能数据。排水量:标准排水量(同样为二分之一燃料)210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尺寸:舰长245米,宽34米,吃水7。4米;飞行甲板长240米,宽32米。动力系统:四台蒸汽轮机,八座高压锅炉,输出功率125000马力,最大航速33节,巡航航速18节,最大续航力12000海里。武备(初期状态):12座双联装120毫米高射炮,12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18门20毫米高射炮。舰载机:108架(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各36架)。
从总体上讲,“长江”级的改进是成功的,在有限增加了排水量的情况下,航母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首次采用了装甲飞行甲板(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也成为了后来帝国航母的标准设计),使用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皇帝”级在战争期间做了类似的改进,这是帝国航母载机能够高效率出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帝国的弹射器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改善了机库与弹药库的布置(主要是提高安全性,以及效率),采用了分散布置的电力系统,舰体水线以下部位采用了小隔舱设计。可以看得出来,“长江”级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战舰的生命力,以及航空作战的效率两个方面。
“长江”级只是用来过渡,并且在战争初期的艰难条件下支撑起帝国海军的一级航母,而不是真正的主战航母。“长江”级本身的缺陷仍然是很明显的,过小的排水量仍然是最大的问题。因此,这一级航母只建造了四艘。也正是通过“长江”级的设计,帝国海军在航母设计方面走向了成熟,这为后来的新型航母奠定了基础。
同期美国“约克城”级航母性能:标准排水量198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尺寸:舰长248米、宽33米、吃水7。9米;飞行甲板长245米、宽26米。动力输出功率120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7900海里/20节。武备:8门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16门28毫米口径高射炮。舰载机:80~90架(18~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18架鱼雷轰炸机)。
同期日本“翔鹤”级航母性能:标准排水量25700吨,满载排水量29800吨。尺寸:舰长257。5米,宽26米,吃水8。87米,型深米;飞行甲板长242。2米,宽29米,。动力系统采用4台蒸汽轮机,8台主锅炉,输出功率160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9700海里(18节)。武备: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2座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舰载机:84架。
二战的海洋是航母的海洋,也是战列舰的谢幕舞台。不过,战列舰并没有被完全淘汰出去,二战中残酷的战斗证明,在某些场合,战列舰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当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立即放弃战列舰,而是在重点发展航母的同时,也会发展新的战列舰。
“尊严”级战列舰是一战后唐帝国发展的第一种新型战列舰,也被公认为性能最为平衡的一级“条约型战列舰”,可实际上,“尊严”级并没有完全满足海军的要求,过低的排水量,狭窄的舰体,这些都限制了其性能,甚至制约了其改进的余地。
在日本开始设计“大和”级战列舰,美国也在着手准备“依阿华”级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坐不住了。“尊严”级实际上是无法对抗这两种新式战列舰的,帝国海军需要更强大的战列舰。因此,在下了第一批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