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到底。当然,轰炸波士顿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护航战斗机必须要部署到百慕大群岛,而且护航战斗机要在极限作战半径上行动。
护航的问题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按照战地改造标准,将一批由哈飞直接改造的“游隼”进行再改造,这样就能够减轻重量,多带燃料,使作战半径能够稍微延长一点,这样战斗机在到达波士顿上空后,还有足够的燃料与美军防空战斗机进行空战。同样的,轰炸波士顿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好处,那就是轰炸机群可以一直在海面上空飞行,从而避开美国本土上的雷达网,不用绕道前去,可以走直线,从而让轰炸机尽可能的多带炸弹。
罗云冲立即批准了轰炸任务,当时相关的情报基本上都已经到位了,参谋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很多,二十四日下午,轰炸方案就拿了出来,罗云冲连夜进行了修改,在二十五日上午就将轰炸任务部署到了各部队,轰炸时间设在第一个夜晚。
这次轰炸被美国人称为“圣诞轰炸”,正是因为轰炸是在平安夜之前开始的。不过当时罗云冲给这次行动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千机大轰炸”,这是帝国战略航空兵第一次出动1ooo架以上的轰炸机去轰炸一座城市,这也算得上是战略轰炸进入到**阶段的一个重大标志吧!
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当时罗云冲将能够出动的轰炸机都派了出去。最后有88个中队,共计1o52架轰炸机载着炸弹飞向了波士顿。罗云冲记录下的战斗结果是有1o41架轰炸机在波士顿上空投下了炸弹。当时,实际到达波士顿上空的轰炸机数量为1o49架,其中有8架轰炸机上运载的并不是炸弹。
这8架“鹏”式轰炸机在外观上与别的轰炸机区别并不是很大,不仔细看,还真现不了,而且也采用了普通的涂装,番号都没有变,可是其内部结构却完全不一样。这正是罗云冲在总结了十一日的轰炸行动后,用了十多天的时间,组织了数百名工程技术与地勤人员,花了大力气搞出来的一批特别的“轰炸机”。
好架轰炸机的内部结构全变了。弹舱被彻底的焊死,而且进行了高压密封测试,取消了之前设置与弹舱上方的人员通道(实际上就是一条直径大概7oo毫米的管道,供人员往返与轰炸机前后机舱),以及弹舱内的所有投弹设备。这样,轰炸机上就多出了很大一部分可利用空间。在多出来的空间里增设了一台增压机,以保证轰炸机在高空飞行的时候仍然能够使机舱内保持大概4ooo米高度上的空气压力,这样机舱内的人员就不需要戴氧气面罩,可以正常工作。增加的最重要的就是左右对称配制的六部电台,以及六名航空引导军官的位置。
除了弹舱的变化之外,轰炸机上还有一些变化,比如在新设的内部甲板下面多安装了一部功率75千瓦的电机,以及一台稳压器。而最显著的变化应该是在机驾驶舱下面,以及原来是尾部自卫炮塔处的两部雷达。这两部雷达实际上都是直接从“侦察鹰”上移植过来的。采用了保型设计,只是当时无法直接移植“侦察鹰”上操控设备,所以还得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控制雷达的运转。
毫无疑问,这已经不是轰炸机了,而是世界上第一种预警机,或者说是指挥机。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在前线临时改装。以适应战争需要的飞机还算不上是预警机或者是指挥机,最多只是一座能飞行的空中指挥中心而已。当时,罗云冲甚至没有给这种飞机取名字,仍然继续采用了轰炸机部队的番号,甚至除了额外配制的八名人员之外,其他机组成员都是轰炸机部队的。
罗云冲搞出这种飞机的灵感就来自十一日那次轰炸。当时具备引导战斗机作战能力的“鹏”式轰炸机群的战损率远低于“狼鸠”,而且很多后来很多“鹏”式轰炸机飞行员都反映,正是他们及时的呼叫了附近的战斗机,所以才没有被击落。而一些“狼鸠”式轰炸机飞行员也反映,在进入与撤退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比护航战斗机飞行员更先现迎面飞来的美军战斗机。可是却无法呼叫护航战斗机,只能被动的防御。很明显,如果轰炸机飞行员能够及时地呼叫护航战斗机。那么轰炸机的损失率肯定会明显降低。
由轰炸机引导护航战斗机作战,这种战术以前没有出现过,而且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轰炸机飞行员也只能依靠眼睛来搜索敌机,而目视距离是有限的,美军战斗机的飞行员肯定能够更早现大得多的轰炸机,就更别说是编队飞行的轰炸机群了。其次,在轰炸投弹的时候,轰炸机飞行员都得注意地面的高射炮,而且在最后的阶段。轰炸机是由投弹手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地,飞行员没有控制轰炸机的权力。最后,在轰炸机遭到防空战斗机攻击的时候,飞行员往往会惊慌失措,而且情绪激动,先想到的肯定是规避,又有几个飞行员能够想到呼叫附近的护航战斗机呢?
毫无疑问,轰炸机绝不是引导护航战斗机作战的最佳选择。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罗云冲所想到的。专门搞一种在轰炸行动中负责引导战斗机作战的空中指挥机,简单地说,就是一座飞行地空中指挥中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飞机都适合改装成空中指挥机。
先,空中指挥机在航程方面不能比轰炸机短,至少不能比护航战斗机短。其次,其巡航飞行度必须要跟得上轰炸机的度。第三其最大升限要达到与轰炸机同样的高度。第四必须要有足够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空中指挥人员,以及相关的设备。显然,只有用轰炸机本身改装的飞机才具备这些性能。
确定了这个想法后,罗云冲就立即找到了当时正好在前线负责改装护航战斗机的哈飞的工程师,然后组织了一批技术熟练的地勤人员负责配合工程师对“鹏”式轰炸机进行战地改装。因为条件有限,而且罗云冲给的时间也不多,当时那几个哈飞的工程师也就只能因陋就简,尽量采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为罗云冲改装出几架这种奇特的飞机出来。
新增加的增压设备是备用的,电机是从机场电力输送车辆上取下来的,电台是直接用的战斗机上的电台,雷达是直接从报废的“侦察鹰”上移植过来的,甚至连提供给航空引导军官的座椅都是直接焊接在了地板上的。反正,能简单就简单,只要能用就行,别的工程师也没有考虑那么多。
也幸亏“鹏”式轰炸机最初是为海军设计的,大量采用了海军的制造标准,而移植的大部分设备也都是海军的标准装备,在接口,以及配套设备的标准上问题还不是很大。另外,当时哈飞也正在着手准备在前线设立飞机大修厂,很多设备都送了过来,不然的话,在十多天里。就算工程师们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可能完成罗云冲下达的任务。
二十二日,这8架怪异的轰炸机的改造工作完成。当时没有任何人认为这种飞机能够派上大用场,甚至连罗云冲本人都没有多少信心,而且很多人甚至怀疑这种飞机能否飞起来呢。当然,最有效的检验办法就是实战,而在实战之前,至少得知道这几架飞机能不能飞起来。以及能不能执行最基本的任务吧。
二十三日,罗云冲组织了一次测试。先是测试这8架内部结构已经变了很多的“轰炸机”能否正常起飞与降落。工程师在改装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轰炸机的重心问题,因在配制内部设施的时候就比较小心,加上轰炸机的外部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多了两个雷达罩,以及几根天线,对气动外形没有太大的破坏,最后8架轰炸机都顺利起飞,而且在降落前还都进行了飞行高度与度的测试,证明完全可以跟得上“鹏”式轰炸机群。
最重要的还是其探测搜索能力。以及引导战斗机的能力进行的测试。
“侦察鹰”上的雷达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在经过了连续8个小时的工作后,16部雷达中,只有1部出了故障。别的都没有问题,这反而要比“侦察鹰”上的故障率低得多。后来在经过了电子工程师地测试后才现,“鹏”式轰炸机上的空间更大,以往在“侦察鹰”上拥挤在一起的很多设备都分散开了,因此电子设备地散热性好了很多,而雷达故障率高,就主要是散热不好造成的,因此在装上轰炸机之后,故障率反而低了不少!
雷达的探测性能也没有降低,而且“侦察鹰”根本就不可能飞到8ooo米以上的高度。而轰炸机则可以轻易的飞到85oo米的高度,因此雷达的对空探测能力反而提高了,只是在6地上空飞行的话,会受到地面杂拨的干扰,而“侦察鹰”上的雷达是针对在海上搜索时设计地,因此抗杂拨干扰能力很差,这会影响到雷达的探测能力。
最大的问题不是雷达的探测距离,而是只能探测前后各12o度的范围,而对两侧各6o度的范围是没有探测能力的。这主要是因为雷达没有装在轰炸机的肚皮上。而是装在了机与机尾,因此不具备环向探测能力。这个问题还不算很严重,可以利用两架飞机相互弥补探测方向上的缺陷。
最后测试的就是引导战斗机作战的能力,而最终也证明了指挥机上的航空引导军官在依靠雷达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引导战斗机作战。只是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这几架飞机不能位于轰炸机群编队的核心,而应该在外围,不然其他的轰炸机将挡住雷达的探测方向。
最后得出的测试结果让罗云冲很满意,至少他的设想是可行的,而不像以往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这只是“上将的高级玩具”而已。可以说,好架飞机就是现代预警机的鼻祖,很多现代预警机所必须具备的功能,6o8架飞机上都有。只是,这8架飞机从来就没有被正式编为预警机,而且当时也没有这个称呼。更重要的是,这8架飞机很快就被淘汰掉了,因此在帝国航空兵的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记。还有,当时这6架飞机的性能是相当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