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现在做什么。无论过去打过什么派仗,只要愿意与新领导人一起工作,都会受到欢迎。
邓小平和叶帅很幸运,他们为恢复军队纪律和朴素作风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中央军委常委 11 名成员中大部分成
员的坚定支持。中央军委的常委会 1975 年 2 月 5 日才正式恢复,承担着领导军队日常工作的职责。常委中的激进派(王
洪文和张春桥)在数量上完全被邓小平和叶帅的支持者所压倒。
在常委的支持和毛的批准下,两位领导人陆续使 25;000 名前军队干部中的很多人重返工作岗位,邓小平说,他
们是在林彪时代受到了诬陷。他指示说,要让受到诬陷的人回来工作,有病的要给看病。他说,清查工作要尽快进行,
但不必公开。'3…14'
在接手新的工作之前,邓小平已经在明确思考军队现代化的问题。1975 年 1 月 14 日,即上任刚过一周,他就
指示部下着手制定改进军事装备和军需物资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3…15'规划内容包括修理和改造旧装备,以及生产缺
失的零部件,这些都是在文革中被严重忽视的工作;还要研发导弹和其他现代装备。'3…16'
像毛泽东一样,只要一提到美国撤出越南后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邓小平就会动怒。他担心美国失去民意支持,
不再愿意坚定地对抗苏联。他也担心 1974 年 8 月取代尼克逊的福特总统缺少尼克逊对战略问题的深刻理解,不能像尼
克逊那样随时准备对苏联的任何新威胁作出妥善的反应。因为美国如果不向苏联施压,苏联在亚洲就可以随意进行扩张,
它已经在中苏边境部署了 100 万军队。
邓小平深知,美国是唯一能够全面抑制苏联的大国,因此每一次会见美国官员时他都会敦促他们对苏联采取更强
硬的立场。毛泽东不必担心邓小平会像周恩来那样在跟美国打交道时示弱。1974 年 4 月和 11 月邓会见基辛格时,不
但提醒基辛格注意苏联的侵略行动,还不断讽刺他在对付苏联的攻势时缩手缩脚。'3…17'事实上,邓小平指示他的外交部
官员,特别是中国驻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代表黄华,每次见到美国人都要批评他们对苏联的立场不够坚定。
在 1975 年,占用邓小平最多精力的军队问题是裁员。军队的臃肿造成预算紧张。现役军人超过 600 万,比 1966
年多了 20%。'3…18'中国需要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军队高层干部进行裁减,培养了解现代技术的新一代领导人。裁军是一支
现代、稳定的军队能够长期发展的最关键的第一步。但是邓小平也知道,如果战争迫在眉睫,那就不可能大幅裁军。毛
泽东说过战争不可避免,邓小平并没有挑战这个观点,但是他确实说过,中国能在未来若干年里减少战争的危险。
军队的任何问题都不像裁军那样引起了强烈的抵制,一个领导人假如没有邓小平在部队里的地位和强硬作风,就
会知道这项工作几乎不可能完成。每年都有大量复员军人回到地方后找不到工作。当时还没有新的市场机会,政府财力
也有限。安置工作也一团糟,造成大批转业老兵抗议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安置。
邓小平裁军工作的要点是制订新的编制表,然后把需要裁减的名额分配到全军各个单位。早在 1975 年 1 月 14
日,邓小平就在总参一次干部座谈会上宣布,要制定出规定各单位人数的新编制表。'3…19'新的编制表完成后,空军和海
军不会减少员额,但是陆军要裁员。此外,技术专业的岗位也不会减少。有些地方的军队人数要大幅减少,但是像新疆
一类敏感地区,军队编制还要增加。'3…20'新的编制表完成后,由各单位负责实施具体的裁军工作,确定哪些人要保留,
哪些人要裁撤。'3…21'就像他一向处理有争议的问题那样,邓小平不但下达指示,而且说明他的理由。他解释说,国家财
力有限,能让钱用于现代武器系统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人员开支。即便是那些担心自己被裁掉的人也很难反对邓小平的
这个理由。
为了减少对裁军的抵制,邓小平加大了为复员和转业军人找工作的努力。尽量安排退休的部队高层干部在地方党
政机关或国营企业工作。普通军人主要安排到农村担任公社干部,还有一些人转业去了工厂。'3…22'要求政府干部负责在
当地为老兵安排工作。
邓小平利用 1975 年 6 月 24 日至 7 月 15 日召开的军委扩大会枣这个大会因林彪事件而拖延了四年枣为裁
军计划寻求支持。一些军官为避免削减自己单位的人员而提出特殊要求,但计划并未发生多大改变。'3…23'会议确定了三
年内减少兵员 160 万的目标,其中包括大约 60 万名军官。'3…24'
新的编制表一完成,军队立刻开始选拔各级领导班子。邓小平为新领导班子的面貌定出基调,他说:新当选的干
部要能够运用新技术改进常规装备和先进武器,能够通过科学分析提高指挥和管理水平;要增加训练和学习,以便提高
干部素质,帮助他们制定适应未来条件的战略;需要有关心部队、能够改进军民关系的政治干部。'3…25'中国的武器已经
严重落伍,财力十分有限,因此邓小平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军委扩大会刚一结束,来自 400 多家国防工业大厂的领导
干部就在 7 月 20 日到 8 月 4 日召开会议,根据提高技术水平的新工作重点对他们的工作责任进行评估。'3…26'
军委扩大会召开几周后,宣布了中央军委的新成员。毛依然允许激进派控制宣传工作。「四人帮」中最老练的张
春桥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但邓小平仍然担任总参谋长,叶剑英保留了对军委的领导权。大多数中央军委常委都是能
与邓小平和叶剑英合作共事的有经验的军队干部:聂荣臻、粟裕、陈锡联和梁必业。
邓小平及其盟友有效控制着激进派。在军委扩大会上,级别最高的激进派王洪文和张春桥都没有公开发言。「四
人帮」试图控制人事任命权,把他们以后可以用来打击对手的人事档案搞到手,但是没有得逞。张春桥仍担任总政治部
主任,因此控制着宣传,但他完全不掌握人事任命权。邓小平和叶帅在军队中得到的支持要大大高于张春桥,由他们决
定工作日程,并且在下级的任命中起着主导作用。'3…27'
邓小平也恢复了部队的培训计划。1966 年之前的 101 所军事院校,在文革中大多数都被关闭。有些院校破败不
堪,无法重新开学。但是也有一些院校虽然不再教学,但教员仍住在校园里。还能教学的有经验的教员又被请了出来,
让他们修订教材,重登讲台。
与学校相比,大多数高级军事技术研究所在文革中受到了保护(甚至一些民用研究所也被置于国防科委的保护之
下)。但是,由于既没有大学的支持和新毕业生的输入,又缺少民用研究机构提供的相关支持和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中
国的军事技术已远远落后于它的潜在敌人。研究机构需要重整旗鼓,叶帅在 1975 年劝说已退休的张爱萍重新出马帮助
他工作,在组织军事科研方面,张爱萍是最有经验的高级军官之一。
两个研究和开发机构闹派性十分严重,因此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一个是主要从事核武器开发的二机部,另一个是
研究弹道导弹的七机部。在 1974 年,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三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这使得批评这两个部的领导很容易
得到政治上的拥护,但是对激进派的支持并没有消失。'3…28'「四人帮」的追随者在其中一个部下面的一个工厂中仍很活
跃,他们贴出了声讨张爱萍只抓生产的大字报。
5 月 19 日,邓小平在访法回国后的次日参加了负责军工技术的领导干部聂荣臻(他也是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
时的同志之一)在七机部召开的会议。邓小平的讲话十分强硬,他说,政府不能再容忍派性,领导人必须在 6 月 30 日
以前消除一切派性,7 月 1 日之后大家要合作共事,不然就对他们不客气:坚决调开。
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同意后,邓小平和叶帅监督着这两个问题严重的部门进行整顿,仍然闹派性的人被开除,
建立了组织科研工作的新领导班子。'3…29' 从 1975 年第四季度到 1976 年,作为裁军工作的一部分,编制表中正式取消
了 46。4 万个岗位。当然,有些人想方设法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但叶帅和邓小平已经尽其所能落实了他们的裁军计划,
新的领导班子也已选出,待时机到来便能在他们的部门和队伍中应用现代科技。'3…30'
总之,在 1975 年,邓小平和叶帅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大多数人的支持下,在恢复纪律、裁军、为改进部队的教
育和技术水平铺平道路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
地方整顿的战略:徐州铁路局
为了在地方整顿上取得突破,邓小平采取了抓典型的方式,这既能迅速增加生产,又能鼓励其他单位。他在打游
击的年代就认为,打一些胜算在握的小仗,可以鼓舞部队准备打好大仗。1975 年,很多因为不能完成生产指标而受到
批评的工厂都抱怨它们的物资供应不足。运输是一个明显的瓶颈。假如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初战告捷,是不是既能增加生
产,又能为其他领域树立成功的先例?
中国在 1970 年代中期还没有现代高速公路系统,货运基本依靠铁路。因此当邓小平致力于改善运输时,便将注
意力集中在了江苏北部的城市徐州,这里是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和南北铁路大动脉津浦线的交汇点。在 1975 年 3 月
之前,徐州铁路局已经有 21 个月没有完成装货和发车指标。自 1967 年 1 月起,那里的造反派之间的武斗几乎从未间
断。
1975 年的形势既糟糕又麻烦。担任徐州铁路分局局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