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之中,伽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实际上都已被某些位高权重者设计好了,等待他的就是伸出手,轻轻摘下丰硕的果实,诸般功劳唾手可得。
当然,心里想的和眼前所见还是有很大区别。就冯翊看来,杨玄感兵变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但事态最终如何发展,就不是他这个层次的人所能看到了。比如当年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举兵攻打先帝,汉王杨谅举兵攻打今上,其举兵一方的实力都很强大,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先帝和今上在谈笑间,挥挥手,三两个月之内就把气势汹汹的“狂风暴雨”消弭于无形。这次杨玄感的命运又如何?
冯翊忐忑而含蓄地询问伽蓝。
京兆冯氏权势有限,但好在冯氏主要力量在军队,抵抗政治风险的能力相对大一些,但同样因为如此,冯氏就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和各大世家之间,比如今日的冯孝慈,相对而言他与河东薛氏、京兆韦氏走得更近,与杜陵杜氏、武功苏氏、河东裴氏、柳氏就保持谨慎距离。至于与武川系、河洛系、山东系就保持一定或相当的距离了。政治上的“站队”很重要,尤其对冯氏这样的地方二流郡望来说,稍不小心就有万劫不复之祸。
“孟辅兄临危不乱,杀伐决断。”伽蓝由衷地赞叹道,“临清关一战,孟辅兄打对了。”
冯翊不动声色,眼里却掠过一丝喜色。
“或许,几个月之后,冯帅就要离开敦煌了。”伽蓝补了一句。
冯翊无法掩饰自己惊诧的心情,面色微变,紧张地问道,“消息准确?”
伽蓝抬头望向东方,微微叹息,“东征再次失利,陛下还能信任谁?”
冯翊从伽蓝透漏的这点讯息里估猜到了很多,不论杨玄感的兵变最终演变成何种结局,二次东征肯定是“无功而返”了。虽然远征军的粮道在六月初就被彻底切断,远征军因此赢得了及时撤退的充足时间,不至于重蹈上次全军覆没的覆辙,但东征“再次失利”是铁板钉钉的事。
东征失利了就要有人承担责任,而这次的责任承担者肯定是以杨玄感为首的叛乱贵族,所以,皇帝会把全部的愤怒发泄出来,内战可能打得非常激烈,但此刻皇帝所能信任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必然要从边陲抽调镇戍将军,而那些他认为足以给予信任的将军们会赢得更多的机会。
冯翊也由此推测到了伽蓝此行的使命。
最近一两个月伽蓝和禁军龙卫纵横河北,在永济渠两岸戡乱平叛,连战连捷,威名远播,但戡乱是假,逼迫杨玄感提前叛乱是真,假如让杨玄感在夏末秋初的七月甚至七月中举旗,东征大军在已经包围平壤即将扫平高句丽的情况下,粮道突然切断,国内局势突然颠覆,东征大军必然军心大乱仓惶后撤,极有可能再一次惨败。退一步说,就算远征军平安撤回了,但因为长途跋涉和连番作战,将士们已经精疲力竭,再加上粮草不继,急切间也难以奔行数千里杀到东都平叛。平叛的最佳时间一旦错过,冬天来临,局势就更加复杂,皇帝和远征军在内忧外困之下,谁敢说不会轰然崩溃?
伽蓝完成了他的使命,迫使杨玄感在六月初举旗叛乱,给皇帝在这场博弈中赢得了更多的胜算。
“此次风暴平息,伽蓝必居首功。”冯翊感叹道。
伽蓝摇摇手,“某罪孽深重,死后必坠阿鼻地狱。”
冯翊一笑置之,孰不知伽蓝担心的是那些滞留在黎阳的无辜饥民,他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祈祷上苍的仁慈了。
“伽蓝,接下来,你是渡河南下,还是赶赴东都?”
“河内局势如何?会否有人举旗响应杨玄感?”
冯翊摇头,“伽蓝,当务之急是东都,唯有守住东都,才能赢得时间,赢得最后的胜利。”
伽蓝微笑颔首,正待说话,冯翊却转移了话题,“伽蓝,你知道苏合香现在在哪?”
“在哪?”
伽蓝波澜不惊的表情让冯翊蓦然意识到他在看到苏合香后所产生的疑问都有了答案。
“在临清关,在船上,与朝贡使节在一起。”冯翊放低声音问道,“伽蓝,楼兰到底发生了什么?苏合香为甚到了东都?又为甚与朝贡使团同赴黎阳?另外,她与李大郎的关系似乎很亲密。某很奇怪,苏合香是丝路巨贾,常年生活在孔雀河,什么时候与李大郎相识并且建立了亲密关系?难道陇西李氏也有意拓展丝路利益?”
京兆冯氏这些年在丝路获利丰厚,虽然不是通过苏合香这位巨贾暗中运作,但双方常有合作,是以冯翊不但认识苏合香,还有不错的交情。
“西北局势越来越恶劣,丝路危机四伏。”伽蓝同样放低了声音,“苏合香之所以回东都,纯粹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
“局势恶劣?”冯翊大为惊讶。家中大人在信中可从未说过。
“此事说来话长,稍迟某再详细告诉你。”
李建成见过宋正本和刘炫之后,与伽蓝一同进关。
这是战时必要程序,目前彼此信任不够,伽蓝只有在确认关内守备正常的情况下,才会命令军队进关。现在临清关内外,身份最显赫的是来自陇西李氏的李建成,官阶最高的是冯翊和伽蓝,而伽蓝不但是禁军军官,其特殊的经历,让所有的贵族官僚都认为他负有皇帝所授予的特权和秘密使命,因此,他理所当然引人注目。
伽蓝在关内见到了唐祎。唐祎的家世以及他背叛杨玄感的原因,伽蓝已经从孔颖达和薛德音处了解一二,故此他对这位“临阵倒戈”的太原唐氏子弟颇为关注。
唐祎的倒戈主要是出于山东贵族集团整体利益尤其是太原贵族集团利益的考虑,再如孔颖达的退出,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由此也证明了当前关陇和山东两大贵族集团矛盾的不可调和。还是那句话,这场风暴的爆发,与山东贵族集团的蓄意推动有直接关联,而山东人的目的就是要挑起关陇人的自相残杀,继而给山东人谋取更大利益,甚至直接控制帝国的权柄。当然,对利益诉求更大、更迫切的山东三四流世家和地方豪强来说,则雄心更大,他们希望改天换地,希望由山东人建立一个新帝国。
局势如何发展,历史走向何方,谁都没有准确的预测,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这场风暴重创帝国之后,极有可能把帝国推向分崩离析的深渊。
伽蓝不敢确定他记忆中的历史就会重现,他也不希望帝国因此走向败亡,更不想看到中土数千万无辜苍生用鲜活的生命来承担帝国败亡的惨痛代价,所以,他还在努力,还在竭尽所能,最起码,他要守住东都,让历史在记忆的轨迹上前进,由此他才能建功,才能获得更大的权利,才能做更多的事,继而才能影响到历史的走向,否则所有的宏图壮志都不过是没有意义的遐想而已。
为此,他在刘炫劝说其表露身份的时候,他没有反对;在见到孔颖达之后,尤其在得知刘炫劝说孔颖达隐于自己帐下的时候,他屈从了这个门阀士族政治的生存规则,他必须屈从,否则,他将被这些存在了数百年的规则无情绞杀。
隐约之中,父亲的在天之灵,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道,似乎都在指引自己走向回家的路。从且末水畔救下薛家老小开始,冥冥之中似乎就有一股神秘力量在牵引着自己一步步走向秘密的源头。只是,自己的姓,当真是司马氏?既然自己是司马氏血脉,为什么母亲至死隐瞒,师父也至死隐瞒,就连裴世矩和薛世雄都隐而不说,为什么?
唐祎的言行举止中规中矩,既不像李建成在挥洒之间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大世家的风范,也不像世家望族在与寒门乃至平民出身的官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总之平等对待,谦恭有礼,甚至毫不吝啬赞美之辞。
那日伽蓝与西北狼兄弟杀出杨玄感的尚行辕,浑身浴血,一路高呼,给唐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倒戈的念头就在那一刻生出。很明显,游元的死充满了神秘和玄机。杨玄感绝无理由诛杀游元,就算游元要离开行辕,杨玄感也不会阻挡,相反,伽蓝却有无数的理由斩杀游元。游元一死,杨玄感再无选择,不举旗也得举旗,而且还得马上举旗。
六月初三不是杨玄感举旗的时间,因为这不是最佳时间,杨玄感更没有在政治上与东都、长安达成妥协,也没有在利益上与山东贵族集团达成妥协,所以,杨玄感失去了主动权,而在兵变中失去主动权,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唐祎果断倒戈,孔颖达也挥手而去,接下来,无论是东都还是长安,乃至山东地区,很多持摇摆立场的贵族都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观察、等待和摇摆,一旦杨玄感受阻于东都,形势必将急速恶化,而且不可逆转。
柴绍先行入关介绍伽蓝的时候,考虑到唐祎已经与陇西李氏走到一起,所以也没有隐瞒,把伽蓝的真实身份直接告诉了他。伽蓝的身份可以让很多疑问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唐祎更加确定,游元不是死在杨玄感手上,但他无论如何也不敢说伽蓝杀了游元,那等于与皇帝、裴世矩乃至整个帝国的改革派为敌,他恐怕比游元死得更惨,死得更加不明不白。
西北狼在西北大个传说,而金狼头更是个近乎恐怖的传说。这段时间伽蓝和西北精骑纵横河北,有关金狼头和西北狼的神乎其神的故事也不胫而走。唐祎听得太多,根本不相信,直到他亲眼看到金狼头和西北狼,直到他肯定游元死亡的真相从此石沉大海,他才确信伽蓝和那些西北狼锐士果真如传说般血腥和恐怖,而皇帝和裴世矩在关键时刻把他们投到风暴的中心,可见其准备之充分,谋划之慎密。
谁会绝对忠诚皇帝?谁会绝对遵从皇帝的命令?谁会毫不犹豫地诛杀杨玄感、诛杀游元?唯有西北狼。
伽蓝在冯翊、李建成和唐祎的陪同下巡察了一遍临清关,确认安全之后,下令禁军龙卫开拔进关。
在江成之率领第一旅进入关隘的时候,伽蓝却与冯翊、李建成一起上了停泊在白沟水渠上的大船。
船上的西土朝贡使节虽然早就知道威名显赫的金狼头将继续护送他们远赴辽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