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命陈毅同志为代理军长、刘少奇同志为政治委员,还任命了其他领导成员。这个命令于当日发表。随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整编全军为七个师和七个独立旅,共九万余人,宣布继续在长江南北坚持抗战。
在1月20日这天,毛主席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抗议其反革命暴行,严正宣告:亲日派反共降日的计划即使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有责任有能力出来收拾时局,决不让日寇和亲日派横行到底。这个谈话还提出了取消1月17日反动命令,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军长,交还皖南新四军全部人枪,撤退华中的“剿共”军,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十二条解决皖南事变的办法(以下简称“十二条”)。
这以后,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或在致恩来同志、少奇同志、彭老总等人的电报中,继续阐发了党的立场和方针。毛主席特别强调:(一)蒋介石1月17日命令和谈话把我们推到同他完全对立的地位,这对我们有利。破裂责任在他。我们应该紧紧捉住1月17日令坚决反对,绝不游移妥协。(二)采取尖锐对立的步骤回答蒋介石1月17日令。三个月来的让步阶段已经完结,立即转到坚决斗争的立场。一味担心破裂,不但不能团结全国人民和我党我军,而且会中蒋之诡计。只有尖锐对立的政策,才是目前惟一正确的政策。(三)我们政治上取全面攻势,揭破蒋之阴谋,军事上取守势,打防御战。同他全面决裂,目前不可能。我们1月20日的策略可以对付任何情势。如蒋准备全面破裂,我们便以破裂对付破裂;如蒋未准备全面破裂,我们便以尖锐对立求得暂时缓和。(四)目前的破裂不应说成是国共之间的破裂,而是反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们与全国人民之间的破裂。对于蒋介石应由一打一拉政策改变为完全孤立他的政策。惟在蒋没有宣布全面破裂以前,我们暂时不提反蒋,但要公开批蒋;蒋尚未提及八路军与中共,我们亦不提及整个国民党与中央军。(五)我们表明态度后,听凭蒋介石去处置,或者他执行我们的“十二条”,两党重归妥协,或者实行全面破裂。我们目前和他没有谈判的余地,只有在经过严重斗争之后,才能克服蒋的反动,达到争取时局好转之目的。
第二部分第50节 胡乔木回忆皖南事变(4)
毛主席的这些意见在党领导的各条战线上得到了贯彻。蒋介石“一•;一七”反动命令发布后,延安《解放》周刊发表了题为《抗议无法无天的罪行》的社论;冀中八百万军民通电全国,声讨皖南事变的元凶;苏北军区发表《告同胞书》,声援皖南新四军;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等将领发表通电,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血腥惨案。在重庆,当“一•;一七”反动命令见报后,恩来同志即向国民党方面提出了严重抗议,并在电话中怒斥何应钦“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17日深夜,他亲笔写了悼念皖南死难烈士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著名挽诗,用巧妙的方法突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检查而在《新华日报》刊出,使新四军被围歼的真相冲破新闻封锁而传遍山城。恩来同志还和南方局工作人员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及一些国家的外交官和新闻记者,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声援。皖南事变前,恩来同志还先后向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斯诺详细地介绍了国共两党的关系和蒋介石的反共阴谋,并准备了一份国共关系的文件交给他们。毛主席“一•;二○”谈话后,恩来同志即电告在回美途中的斯特朗,建议她发表所知道的情况,并附去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的命令。斯特朗在纽约接到周电后,即向美报界披露了皖南事变真相。斯诺也发表了恩来同志给他的材料。①
我们党以尖锐对立的态度向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政治上的全面大反攻,使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党的重大变化。各阶层人民、各派政治力量大多对我党的正义自卫立场深表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左派如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陈友仁等先生先后致信蒋介石和致电国民党政府,反对当局在皖南对新四军的迫害,要求释放叶挺军长。冯玉祥、于右任、孙科等先生也对蒋介石、何应钦的举措表示不满,忧虑国内前途。各地方实力派人物包括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的主角阎锡山、胡宗南等,在这次反共事件中站到了中间派立场。各民主党派对蒋介石使亲痛仇快的行径表示愤慨。海外侨胞也谴责国民党领导集团的倒行逆施,呼吁政府停止内争。
在国际上,苏、美、英等国对蒋介石制造的反共事件纷纷表示反对或不满。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拒不出席国民党驻苏大使原定举行的宴会。苏驻华大使潘友新和武官崔可夫先后向何、白提出质问。潘大使会见蒋介石时还明确表示,进攻新四军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内战对于中国意味着灭亡。美国担心中国大规模内战不利于实现利用中国牵制日本的目的。美总统代表居里在访华时会见了恩来同志,对蒋介石正式声明,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美国无法大量援华,并批评了国民党的对内政策。英国政府表示中国内战只会加强日军攻击。英驻华大使卡尔也劝告蒋介石停止国内冲突。
国民党顽固派大规模反共除了面临国际上的外交压力外,还被日本人的军事进攻打乱了部署。皖南事变后,蒋介石乘势将调集的三十万大军指向豫皖苏地区,企图“肃清”津浦路以西的八路军、新四军,然后深入苏北、山东,以达到“驱逐”华中我党武装至黄河以北的目的。但正在这时,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河南战役。1月26日,日军以五个师团兵力分三路向河南大举进犯,将十五万国民党军包围于平汉路以东。两军主力在信阳一带发生激战。在日军出其不意的进攻下,蒋介石不得不把部分“剿共”部署改变成抗日部署,数万大军仓皇从“剿共”驻地撤回。
仅仅半月前还是不可一世的蒋介石,顿时陷入空前孤立和被动的窘境。对于政治形势的这一转变,毛主席从中日间、国共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2月间的许多文电中,他阐发了这样一些重要思想:
第一,指出国民党在各方的压力下,虽然不会改变其反共的根本立场,但反共高潮正在下降。毛主席说:“蒋介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内外责难之甚,我们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获得如此广大的群众。”国内外舆论都同情我们,“中间人士从前怕共产党过于强硬引起破裂者,现在则赞成我党采取强硬态度”。皖南事变时,“蒋以硬为主”,皖南事变后,“因为我们硬起来”,蒋“没有那样硬了”,“以软为主”。“蒋对我们是吃硬欺软”。“1月17日以前,蒋是进攻的,我是防御的。1月17日以后反过来了,他已处于防御地位,我之最大胜利就在于此”。
第二,指出日军发动河南战役是蒋介石全力反共造成的,也将在政治上给蒋以极大的打击。蒋介石以为,发动皖南事变,扩大国共冲突,日本人会坐山观虎斗,停止入侵。岂知日本人另有想法。东条英机在1月30日的讲话说:“蒋政权内部打架,固然不能抗战,但日本决不依赖国共纠纷,而是依赖自己力量解决中国事件”。再则,日本人不愿意新四军去华北。东条说,“华北是日本的根据地,蒋介石要驱逐华中共产军去华北,破坏日本利益”。毛主席在致彭德怀同志的电报中引述东条的话后指出,日本人认为“对我分区宰割于彼有利,将我集中华北反于彼不利,这是我们在华北反扫荡战争胜利的结果”。“这一点我们过去没有估计到”。日蒋之间的“这个矛盾很可利用”,这是目前党的政策的“中心出发点”。
第三,指出目前国共僵局存在于我党有利,愈僵愈于我党有利,只有蒋对我党表示和缓,我党才可以表示和缓。毛主席说:“我之政治攻势(“十二条”),已压倒了蒋之攻势(皓电、齐电、皖南事变、17日命令、限令北移、命令进攻华中等),并已收到了成效”。我取“军事守势、政治攻势八个字”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二者相反正是相成”。“对于一个强有力的进攻者,把他打到防御地位,使他不能再进攻了,国共暂时缓和的可能性就有了”。“用蒋介石的手拉破了一条缺口的国共关系,只有用我们的手才能缝好。我们的手即政治攻势,即‘十二条’。除此再无别的妙法”。“目前是迫蒋对我让步时期,非我对蒋让步时期”。
在2月7日致恩来同志的电中,毛主席还预测到,“依我观察,他们非求得个妥协办法不可。敌人攻得如此之急,‘一•;一七’命令如此丧失人心,他们计划全部破产,参政会又快要开了,不想个妥协办法更加于他不利。”
时局正按照这个预测在发展,毛主席牵着蒋介石的鼻子向前走。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计划于3月1日在重庆召开。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参政员是否出席会议,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纷纷表示:国民参政会开会,中共参政员出席必不可少。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也表示,要观光国民参政会开幕。在各方面压力下,蒋介石心急火燎,力拉共产党出席参政会,以摆脱窘迫困境。
中共参政员要不要出席会议呢?党中央、毛主席和恩来同志反复电商后认为,不能无条件地出席。2月15日,以我党七参政员名义提出将1月20日宣布的“十二条”提交参政会讨论,并以接受“十二条”作为出席条件。这是极高明的一着棋。它不仅有利于扩大“十二条”的政治影响,又能进一步表明我党力求恢复团结抗战的立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