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他对前去勘察的几个人看不顺眼,但随从的风水先生认为施家台就是个好地方,许天锡实在没有办法。这时是泰陵陵园平面图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199
来龙去脉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二十三日,距孝宗去世的五月初七已经过了十六天。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五日,武宗下令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负责勘察陵址的太监李兴与新宁伯谭祐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武宗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明武宗实录》对整个陵寝建筑的记载如下: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许天锡的阻挠在当时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他自己不懂实地风水,只是在纸上谈兵。我们不能否认许天锡的忠诚,在他看来,选择一风水宝地对大明江山的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的意思是,选取名山大川作为陵址。但他似乎忘了,明朝的陵墓都集中在今天的昌平一带,想要另辟一地作为皇陵,显然违背任何一位皇帝的意愿。皇帝们喜欢自己的陵墓与祖宗扎堆,传统道德这样要求,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得到祖宗的庇佑。许天锡虽然没有指出施家台不是风水宝地,但后来的事情证明,这块地方的确不能让做皇帝的放心。意外:金井出水
应该说,泰陵的营建要比别的皇帝的陵墓简朴许多,因为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但就在这十个月时间里,却发生了一件让后人津津乐道却也扼腕长叹的事。当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有一股泉水喷涌而出。目击者声称: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200
盖古有寻龙之伎术,而无造龙之匠工。功高大禹,导洪水必因山川。《管氏地理指蒙》
为不祥。所谓金井就是放置皇帝棺材的地方,试想,在这个地方挖出水来肯定不是好事。棺材放在那里,下面不断有水冲击,里面躺着的人含多少金子也得被水泡烂不可。泉水始终止不住,但由于在建造前就已经规划好了一切,所以金井的位置必要在此处。当时,吏部主事杨子器来察探工程进程,并且发现了这一不祥的情形,他立即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宗。并且提出,如果还不能止住水,只能改址。武宗把这一奏章又交给了督工太监李兴,李兴大为恼火。首先,修陵是他一手在策划;其次,趁着修陵,他可以大捞一笔。如果迁陵址,他不但不能再担当修陵的主管,还会因此而遭到皇帝的斥责。泰陵神道东侧翼马、华表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201
来龙去脉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李太监就是这样将杨子器定性的。他找到同样在陵址监工的工部左侍郎李金遂,先把杨子器痛骂一顿,接着就抱怨工地生活之苦。李侍郎当然也希望陵寝尽快完成,自己回京城享福。对杨子器这只捉耗子的狗也很讨厌,两人就派人偷偷堵住泉眼,并且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明武宗不相信杨子器,但绝对相信李兴。因为这个太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很合自己心意,于是,他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朝中的其他官员都不是瞎子,李兴在明孝宗时就是搬弄是非的好手,况且,知道金井出水的官员又不止杨子器一个。但是,除了杨子器外,其他知情官员都成了瞎子和哑巴。他们不但不敢提金井出水一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辩求情。正在这个时候,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进京汇报工作,他闻听京城对这件事的议论,就上疏武宗说:子器此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武宗就像个狗屁不懂的小孩子听到大人讲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一样,立即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在狱中待了许多天的杨子器对这一喜事依旧愁眉苦脸,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进监狱,是因为太监李兴。他现在走出监狱,不久,还是会被送进来,因为李兴完全可以把泉眼堵死。杨子器真是聪明绝顶,他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临行时赋诗一首: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诗写得很好,他把自己比成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洗这不白之冤。众官员也为杨子器担心,怕他惨遭李兴毒手。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把202
第64节: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
这担忧说给武宗听。因为武宗是个糊涂蛋。当萧敬押着杨子器到秦陵工地时,李兴先发制人,率领着一群太监赶到。他们见了杨子器先是痛骂,接着又要鞭打。萧敬连忙阻止,对他们说:水之有无,视之立见,何必如此?同时,又低声对李兴说: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也。如杨子器所预料到的,泉眼被堵死了。萧敬只重证据,既然真的无水,那他只好再把杨子器押回京城,投进监狱。太皇太后王氏(宪宗皇后)在宫内听说这件事后,也觉得杨子器冤枉,她传旨说:无水则已,何必罪人!就这样,杨子器被一个女人救了出来,并且官复原职,从这以后,他也没有多过嘴。事实上,朱家天下的好坏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帝制时代的臣子偏不这样认为,他以为自己处处为帝王家着想,会得到帝王的赏识。可有些帝王并非明智,他要么只听小人言,要么认为江山是自己家的,别人来说三道四是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不恭敬。所以,忠臣都不得善终。杨子器并非是危言耸听,从风水学角度来讲,泰陵金井即使没有出水,其所建位置也存在不少不合于吉壤条件的地方。一部关于各个帝王陵墓的《帝陵图说》中提到泰陵时就说:山巅巨石,土山戴之。而灵域之脉实生其下,盖天寿山外之山。淆然杂乱,地气不正,穴结无情,非可为弓剑之所也。况乎黑岭南障,一无所见于前。贤庄,灰岭之水出其左,锥石之水出发其右,二水虽合,环绕南流,流而散也。……则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史学家谈迁也在《国榷》中谈到:泰陵临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说也奇怪,自明孝宗后,明朝国运开始一落千丈,当然,这里也有人为的原因,明朝的皇帝大都是瘪三,不但不处理国事,还千方百计想要毁灭自己的王朝,国运如何会旺。但泰陵所在并非风水宝地确为时人与后人所承认,它占了一个不吉之地,它的命运又会是如何呢?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203
来龙去脉
泰陵的命运
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扬言对明十三陵进行保护。清康熙年间,泰陵的地面建筑已有所残坏。《帝陵图说》中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泰陵只经过十个多月的时间就修建完毕,其豆腐渣成分肯定存在。到了乾隆五十年左右时,地面建筑已经残败不堪,不堪入目了。就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下令修葺泰陵,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确切地说,明代的建筑都是木石结构,耐久性本来就差。泰陵祾恩殿遗存的石条现已残缺不全,且多数风化严重。陵寝标志性建筑的明楼楼顶瓦片大量残损,部分内部支撑结构也已经损坏,方城城墙面凹凸不平。经过乾隆朝两年的修葺,泰陵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但是,这也是一项豆腐渣工程,两百多年后,新中国再次对残败不堪的泰陵进行了修葺。新中国的这次抢修项目包括归安碑亭遗存、祾恩殿遗存,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对方城墙体城砖进行剔补,剔补宝城墙及内侧登城马道,修复哑巴院及影壁,疏通宝城以外排水系统等。在修缮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古建原件。为了保持这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施工将尽量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新材料也将按传统工艺制作。比如楠木将用国产硬木柏木替代,但工艺将完全复古。作为工程重世切如云望,大恪摧帝功。弥留念诸将,顾命托三公。玉兀星辰上,充宫霜露中。松楸恸哭地,白日起悲风。(明)何景明《谒泰陵》204
点明楼将按挑顶揭瓦、大木维修逐步替换地砖、对城墙进行铆钉加固的程序,整体做到修旧如旧。由此看来,泰陵的命运并没有因其风水不好而遭到毁灭性打击,相反,就在它自身破落之时,往往有政府为其他重修门面。躺在地下的孝宗皇帝如有知,也算欣慰了。明孝宗的泰陵占据了一个风水不吉之地,自他之后,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位可以超越它,在明朝的历史上,这俨然是一道怪异的风景。我们不得而知,所造成这一风景的是否跟金井冒水有关。如果有关,那真是他的儿子害了大明江山。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205
第65节:万历皇帝的定陵:三百年后的报应
定陵是非常幸运的,它是我国第一座按照国家计划发掘的皇帝陵墓。对万历皇帝来说又是非常不幸的,三百年前,万历皇帝把自己葬进了定陵,三百年后,有人将他从不见天日的地下抬了出来。如果说报应之说属于迷信,那我们宁愿相信这种迷信,因为万历皇帝生前做了太多要遭报应的事情,所以才在三百年后得到了尸骨不得安宁的报应。若我们再迷信一点,万历皇帝选的陵址就注定了自己尸体将来的命运。三百年后的报应万历皇帝的定陵:
定陵是非常幸运的,它是我国第一座按照国家计划发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