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作报告,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在抗大的讲演。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等也到抗大讲过课。林彪、罗瑞卿、张际春、刘亚楼、傅钟、许光达、膝代远、莫文骅、何长工等先后担任过学校领导工作。抗大校部下辖8个大队。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问题、世界现实、群众工作、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和军事常识等。抗大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研究式和实验式。抗大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生产,强调“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需要,抗大于1939年7月开始到敌后办学,校址先后迁至陕西武乡县蟠龙镇、河北邢台县浆水镇。1938年底至1945年春,抗大陆续在晋东南、晋察冀、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0个分校和太行分校、太岳分校(在晋东南的第1分校后来迁入山东省)。抗大还开办了6所附属中学。1943年3月,抗大总校址迁回陕北绥德,徐向前任代理校长,李井泉任政治委员。1945年10月,抗大总校迁往东北,后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并以各分校为基础,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抗大在抗日战争八年间办学8期,培养了20余万名军政干部。抗大的办校方针和校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和部队建设的优良传统之一。她培养的学员,为组织和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1937。7—1945。9)
山西抗日决死队协同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决死队,也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6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由薄一波等组成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员会,以合法的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该委员会到达太原后,就同国民党山西地方阎锡山集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接办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也称牺盟会),参与主持了山西军政训练委员会的工作,并经过军政训练班等机构,先后训练军政干部近两万名。抗日战争前夕,阎锡山曾再三考虑过要整军扩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薄一波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向阎锡山正式提出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阎锡山同意先试建1个团。8月1日,即以原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民兵军官教导团的一部为基础,组成抗日决死队(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由1个总队(相当于团)迅速发展为4个总队。日军侵入山西后,山西旧军节节败退。这时,薄一波又向阎锡山提出再组建5—10个旅的建议,阎锡山迫于形势需要,同意继续组建5个旅。于是很快就组织建起抗日决死队第1、第2、第3、第4纵队和工人武装自卫总队。决死队各纵队的正式番号依次为国民革命军第1、第2、第3、第4旅。工人武装自卫总,于1938年春扩编为工人武装自卫纵队,1939年春又改称为第207旅(但通称工卫旅)。山西新军在中园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初,新军又以政治保卫队的名义由各牺盟会所属游击队组建了第209旅、第212旅、第213旅。另由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组建了暂编第1师。到1939年底,列入正式建制的抗日决死队共有46个团另4个游击支队(相当于团),总兵力达5万余人。此时,山西新军的实际员额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山西旧军。
新军各部队均建立了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了政治委员制度。绝大多数的旅政治委员都是由共产党员担任,他们是部队的最高首长,拥有最后决定权。团、营、连的主要政治工作干部也大都由共产党员担任,这就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新军的领导,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新军成立后,一直在晋东南、晋西南、晋西北广大地区活动,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军与八路军并肩协同作战,阻击日军进攻,粉碎日军的围攻和“扫荡”,胜利地进行了许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首先在山西发动“十二月事变”,命令旧军进攻新军,摧残牺盟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和抗日民主政权。新军被迫奋起还击,终于挫败了旧军的进攻。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企图压制新军、排挤八路军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其自身力量却被大大削弱。1940年春,新军各部重新整编为27个团,仍保留晋绥军番号,实际上已经加入八路军的序列,分别集中于晋东南和晋西北两个地区,继续坚持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积极配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最终破坏了山西统一战线的局面。这时,山西新军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参加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1937。7—1945。9)
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奋勇抗日
在中华民族的敌后抗日战场上,活跃着许多少数民族抗日游击队伍,他们中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黎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同胞组成。
这些队伍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洒热血于抗日搏斗的战场。马本斋所领导的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是全国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抗日队伍之一。
1928年,马本斋在东北奉军刘珍年独立第21师第4团任团长,该团驻防山东牟平地区,“九一八”事变后,马本斋因坚决要求北上抗日,被撤销了团长职务,改任烟台至威海汽车路局局长。1932年秋,马本斋弃官返乡。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并开始向华北地区进犯。9月,日军开始侵犯马本斋家乡河北献县东辛庄,肆意烧杀抢掠。在这危难时刻,马本斋组织了一支六七十人的回民抗日义勇队。10月,回民抗日义勇队在东辛庄子牙河大堤伏击日伪军,一举缴获日军1门迫击炮和10余支枪。
1938年5月,八路军来到了冀中平原。马本斋率队参加了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回民教导队,马本斋任队长。7月,回民教导队与另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回民干部教导队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8月,回民教导总队在河间、献县、青县、沧县等地袭扰打击敌人,作战30余次,毙伤日伪军500余人。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马本斋率部开始在定县、无极、藁城、新乐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8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回民教导总队改称为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任政治委员,兵力约200人。随后,回民支队开始在深南开展游击战争,曾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取得了衡水康庄战斗的重大胜利,受到了冀中军区的嘉奖。之后,又组织精干小分队巧取深县榆科伪军据点。
从1940年冬开始,回民支队转战至深泽、徐水、无极、藁城、河间、献县等地,英勇顽强地打击日军。在献县交河地区活动时,曾两次攻打景河据点,消灭日军1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4辆,并缴获物资一批。毛泽东为此专门题写了“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题词。1942年,回民支队在阜城、景县等地经过“五一”反“扫荡”的激烈战斗后,6月,转入冀鲁豫军区。9月,到达范县、观城、濮阳一带活动。回民支队非常重视政治工作,严格部队纪律,维护民族团结,广泛研究游击战术,不断总结战斗经验。1943年转战鲁西北朝城、冠县、莘县、尚和等地。11月,回民支队参加濮阳八公桥战斗,采用了“牛刀子钻心”的战术,夺取了战斗的胜利。数年中,回民支队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日伪军3。76万余人。
冀中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中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冀中回族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通过抗日战争的斗争锻炼,更加强了同汉族人民的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凝聚力。这种全民族的团结,是抗日战争能够坚持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基本保证之一。
抗日战争(1937。7—1945。9)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加紧诱迫国民党政府投降,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所谓“囚笼政策”,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妄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于影响全国的整个抗日局势,克服国民党投降的危险,1940年8月20日至12月下旬,八路军总部先后使用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向华北敌占据点和交通线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作战,故名“百团大战”。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正大铁路为重点,开展交通总破击战(8月20日至9月10日)
这次进攻战役于8月20日首先从正大铁路发起。正太铁路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要线之一。敌人在正太铁路沿线驻有独立混成第4旅团(司令部驻阳泉),独立混成第8、9旅团(司令部分别驻石家庄和太原)各一部。
20日夜,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8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又2个骑兵营、5个游击支队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分别向正太铁路东段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一部发起攻击。经历了3小时激战,右纵队攻人晋冀交界的要隘娘子关,歼灭日军一部。随后又破坏了娘子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