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啸飞递过一份早已拟就的报告,微笑不语。报告不长,只有短短十几行字。大意是为便于统一指挥,请求参照第一军例,所辖各部设置军级编制。
姜政很快看完报告,低声默诵几遍,忽然眼前一亮,满面都是惊喜,唤来电报员当场就发往南京了。
石铮见此报告自然心领神会,正要批复,忽然灵机一动,深思熟虑后,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机会,立刻携报告去见孙中山总统。
再说王啸飞姜政两人,一边等候石铮的回复,一边进行着收编北洋降军的工作。七万多名北洋兵中,除一部分老弱病残被遣散回乡外,余下的合编成了五个步兵师。自然是以左凉为首的一干心腹担任这些新建部队的主官,牢牢掌握住指挥权。
完成基础工作后,王啸飞并不急于召集会议,只是每日穿梭于各军巡视。将领们早已得到即将组建新军的风声,虽然他们都是新近被提拔上来的,可是如此大好的升迁机遇摆在眼前,谁还真的就能坐得住。无不对这位新任总指挥刻意逢迎。更有人寻思他能这么年轻就做上全军统帅,独领一路人马,还不是因为背后那位威震天下的断刃将军,所以断定此人必定前途无量。若是靠上了这棵大树,还不是连带着沾光。于是头脑活络的便乘王啸飞前去巡视之机与其接近,以期在这场整编运动中获得最大利益。此刻的王啸飞对主动投靠者也是无一例外加以笼络,同时创造各种检阅机会与中级军官们接触,只因这是他最需要中高级军官支持的时候。这些人整日在权力场上打滚,如何看不破这形势。
一方面,由于开战前各军主将就遭意外暴毙,现在的主官只不过是迫于形势急迫而临时指定的。之所以战时团结一心,除整体战略运用得当外,主要还是基于共同的权力基础和所面对的共同敌人。如今眼前的敌人已经消灭,内部矛盾就立刻突显出来了。那就是军阀部队中不可避免的派系斗争。而要想在这场权力争斗中获胜,最好的选择莫过于投靠这位急需用人的年轻总指挥。既得利益者想的是如何保全住自己的权位,没得到利益的更加希望找一个强大的外援。
另一方面,军级编制的组成也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巨大诱惑,新军军长的人选自然是从这十几个师长中选拔,而由总指挥直接任命是最名正言顺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原本只是分属各地督军的势力范围,改革军制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将他们直接由地方部队转变为中央军。隶属于地方自然是比不上隶属中央的,单就晋升空间来说也远比窝在地方上强不知多少倍。
数日后南京复电,随即整编大会召开。可是这个人人翘首以待的整编方案却是人人都始料未及的。原因是会议内容远非想象中增加一个军长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组织系统的结构性改革。
算上新编的北洋降军,目前皖南共和军一共13个师。除去隶属第一军的第九骑兵师外,其余12个师按三三制原则编成4个军,番号为第二军至第五军。
每军除军长外,竟然增设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职务:政治委员,这个职务还必须由共产党员或同盟会员来担任,级别等同于军长。另设副军长两名、副政委一名。新军制中规定,直接执行军事行动时军长拥有绝对指挥权,但除此以外在所有重大决策上都必须在军政联席会议上表决通过。
军政联席会议类似于现代中国的党委会集体领导机制,会议成员包括正副军长、正副政委以及参谋长在内的全体军级干部,是各军的当然最高权力机关。不仅如此,由上至下直到团级都必须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对于这样的改组,许多高级军官是心存不满的。因为一旦照此实行,即使做到了军长,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对部下拥有绝对权力了,每行一步都要受多方牵制。可是这个改革方案是石铮报请孙中山总统批准,并且要求在全军立即推行的。所以谁也不便公开反对。再说由于这结构性的变动,所有师长一下子都成了军级干部,更有大量中低级军官因此得到了依次提升,几乎人人都升了官。长官的绝对权力也因此受到制约,对底层士兵们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面对中低层的普遍拥护,一些心怀不轨的也只得生生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圆滑点的甚至表现出积极拥护的姿态了。
姜政万没料到这种翻天覆地的改革能推行得这样顺利,由衷道:“这种举重若轻的手段只有不世出的天才才想得出,这辈子若是不能见识断刃将军风采,真是枉活一世了。”
王啸飞眼中也露出罕见的敬畏,喃喃道:“我的原意只不过是增加一级建制,以便于咱们把自己人安插进去,可是这个计划和校长的比起来只能算是鼠目寸光,一张纸片就把这帮老爷收拾得服服贴贴。”
姜政:“如今各级军官里都有了咱们自己的人,自从撤出上海以来,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舒畅过,你估计总司令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咱们好早做准备。”
王啸飞淡淡道:“咱们从哪里来的,自然还是要回哪里去了。”
三
袁世凯接到段琪瑞发来的皖南战报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只因作为北洋最高领袖,他此刻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
虽然在整个江南战场上,部署在苏浙沪境内的北洋军还有二十几万大军。说起来双方兵力对比仍稍占优势。但在此消彼长的激励下,敌方军民的团结必定会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再不可能像大战开始时那样人心惶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战争如同一盘棋局,一子不慎则满盘皆输,同样一场局部战斗失利往往会导致形势急剧恶化,从而使胜负易手,甚至兵力多寡也是次要条件。
他如今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是久攻不下的常州城,另一方面是因皖南大败而使敌人快速凝聚起的军心民情。如今就连傻子都能看出来,共和军形势一片大好,那些见风使舵的地方官僚还不是上赶子的锦上添花,借此增加个人威望。
最要命的是长江水道几乎完全落入共和海军掌控,前线的弹药补给也只能依靠英国舰队由海路勉力维持,军饷和粮草的问题更是捉襟见肘了。
外交上,表面看起来有英德两国的支持。可是他很清楚这帮洋鬼子的脾气,自从他早年升任清廷的北洋大臣经办洋务以来,还从来没有一次能沾上一点洋人便宜的。“一群白眼狼!”他在心中咒骂道。这不,一见前线失利,那个叫朱尔典的英国公使就又来嘘寒问暖了,说什么为了保证英国侨民在江南各省的人身安全,打算于南京设立一个商务代表处,以便于和南京方面沟通。当然目的只是为了便宜行事,大英帝国只承认一个北京政府的立场不会改变。“不承认我行吗!”袁世凯在心中冷笑道。他倒确实不怕英国人翻脸,那是因为英国人在他身上的投资实在太大了,而与此相应的回报也是无可估量的。所以在他看来,他的任何合理要求,英国人都是无法拒绝的。
他暗自盘算着手头每一件筹码,德国人呢?一想到那个叫司艮德的德国佬就来气。他这位堂堂大明朝兵马大元帅、中国北方的实际控制者接连两次发出私人会见的邀请,可是这个老家伙硬是找了许多借口推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几乎没有理由拒绝一位大国元首的邀请。最大的可能性是,德国政府对于该上哪条船的问题,已经开始动摇了。
“让这些鬼子瞎捉摸去吧,只要不倒向那个孙大炮,就再扔两根骨头给他们啃啃我也认了。”他咬了咬牙,无力地瘫软在椅背上。
第四十一章声东击西
一
皖南战场上的失利,打乱了北洋军全盘部署。段琪瑞清醒地认识到,在后勤保障日益困难的严峻形势下,江南战场已陷入完全被动,整体上将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
收缩战线,将浙江省内兵力集中于以杭州为中心的几处据点,尤以护卫沪杭铁路浙江段(嘉善…杭州)为重。同时向杭州方向增兵,使浙江境内正规部队达到7个整编师,约9万多人。
常州前线调整为12个师(含第五军2个王牌师),不过均因战斗大量减员,约11万人。
上海市郊奉贤、松江一带驻扎了4个师、1个警卫旅,约6万人。
连同各地方卫戍部队,江南北洋军总兵力约28万多人。
这是个两头大中间小,以杭州、上海、常州三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攻防体系。其中常州前线采取攻势;杭州方面采取守势;而上海作为大后方,其驻地部队为战略总预备队。
意图有二:一是缩短补给线,借此抵消部分战略上的被动;二是预防王啸飞的皖南军团向东挺进袭击浙江。三座重镇互为犄角,有利于随战局发展及时应变。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鉴于形势的巨大变化,召开了一场共和国最高军事会议。由孙中山总统亲自主持,陆军部长黄兴、战区司令员石铮以下相关将领参与。
黄兴首先提出,皖南的王啸飞军团如今已拥有16万人马,可集中优势兵力东进攻取杭州,之后配合南京军团反攻上海。
这无疑是个比较成熟的战略构想,若能拔掉杭州这根钉子,如同是扭断了敌人一条臂膀,之后便可从容北上,对苏沪之敌形成两线夹击之势。这个策略说出了多数将领心中所想,纷表赞同之后,顺理成章地讨论起了进攻杭州的具体方案。所持意见大致分为两派。
一种是速战派。认为我军新胜,局部兵力又占优,所以应以主力长驱东进。首先袭取余杭、临安等外围据点,并进占富春江北岸重镇富阳,步步清扫地进攻杭州城。余部则向北绕道经宣城、湖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