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告诉儿子:在庄园,你对感情的见解是对的。我确有不足之处,冷漠,以为命运可以控制,事实上不能……
夜色笼罩泰晤士河,也笼罩了伦敦桥,史蒂夫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办公室里思绪万千。电话铃声骤起,他条件反射般地飞速抓起电话——是英格丽要他回家吃饭。
史蒂夫难耐心头寂寞拨通安娜的电话,接电话的恰恰是马丁,史蒂夫无奈地放下了。
闻声而来的安娜若有所思。
第二天,女秘书递给史蒂夫一个信封,里面是一把钥匙,史蒂夫立即按信里的地址来到一处正在装修的公寓顶层。打开房门进去,发现茶几上的留言簿写着:“周五。2…5时。”周五,那是耶稣的受难日……
史蒂夫回家。英格丽正和儿子、安娜伏案筹划婚礼。安娜蓦然回首发现史蒂夫,他将钥匙放到嘴边亲吻。利用两人的短暂独处,安娜告诉史蒂夫:“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你以为我还会嫁马丁吗?”
周五,安娜持一束火红的鲜花早早来到公寓。
马丁的电话打到她的事务所,同事告诉他:安娜刚刚下班。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史蒂夫匆匆赶来,兴奋得难以自制,将钥匙忘在门上……
两具饥渴的肉体赤裸着绞缠在一起,发出忘情的呻吟。
马丁手持一张纸条,循着他们的呻吟打开房门……
“马丁——”当一切骤然来临时史蒂夫几乎僵住了。
极度震惊中马丁连连后退,跌下身后的楼梯,死去。
史蒂夫疯了一样赤身跑下楼,抱起儿子——很像抱着殉难的耶稣,欲哭无泪……
一行清泪流下安娜脸庞,这就是宿命。
事件立即成为丑闻,警察和记者包围了史蒂夫家。
英格丽强抑悲痛告诉史蒂夫:马丁偶然听到寓所主人教安娜使用锅炉,他从来不知道安娜有这样一间房,出于好奇寻迹赶到。他们的悲剧源于巧合。
英格丽质问史蒂夫:“你为什么不自杀?那样也许我还会哀悼你……”
史蒂夫明白他将失去一切了。
“大概每人心中只能有一个人,对我是马丁;对你是安娜;对安娜呢,是谁?”英格丽袒露前胸问史蒂夫:“有这个,对你还不够?”
史蒂夫离开英格丽,离开伦敦,来到安娜母亲家寻找安娜。安娜母亲告诉他,安娜来过,但是走了,找彼得去了。
史蒂夫满怀遗憾地和她告辞。就要迈出房门的一瞬间,他似乎突然嗅到安娜的气息:“她在这里。对吗?”史蒂夫拉开里间房门,安娜正坐在床上。四目相对,默然无语,她缓缓低下头——他们之间永远隔着一扇门。
不知名的小镇。
史蒂夫孤身一人借着窗外阳光凝视墙上他和马丁、安娜在乡间庄园的大幅合照。追忆他和安娜的最后一次邂逅:“那是在机场转机。她和彼得在一起,抱着一个孩子,她没有发现我。她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一幅黑白照片,凝聚着他们曾经有过的片刻欢娱和不安,凝聚着安娜莫名的伤感和永恒的凝视。
作品分析(上)
《毁灭》(DAMAGE)
别称:《爱情重伤》《诱惑》《烈火情人》
据小说《命中注定》改编
导演:路易·马勒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杰里米·艾恩斯
出品:英国1992年
本片评分
1。表演*有朱丽叶·比诺什和杰里米·艾恩斯夫复何求?影像*堪称经典。故事*人类最大禁忌的诗化。导演*使各元素都臻于极致。观赏性*情Se可以美得令人难以置信。10。综合得分:*****
《毁灭》是路易·马勒、也是欧洲电影的绝美之作。
将一部直面人类最大的禁忌——乱仑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似乎只有路易·马勒这位素以离经叛道而著称的电影家才做得到,似乎只有欧洲人才做得到。
路易·马勒,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执导过《拉孔布·吕西安》、《小家伙》以及《再见,孩子们》等影片。他的作品以新颖的主题、大胆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著称,他本人被称作“电影诗人”。
《毁灭》是路易·马勒的晚期作品。和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少了一点个人色彩,多了一点雍容大气。当一位艺术家对他的人生经验已经作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之后,他往往会把视点转向人的内心;当他几乎把人生的感悟说尽的时候,他要超越的就是自己了。这是笑傲人间万事的从容;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了悟。《毁灭》透过惊世骇俗的乱仑,透过无所顾忌的情欲,将情Se归为空幻,将执着化为喟叹,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这才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大师为英国人执导的作品,英法是人文主义的故乡。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影片的美学追求和叙事、表演、音乐、影像诸元素无不具有欧洲电影的鲜明特点:深沉内敛,无处不在的人文主义精神;个性化的电影追求;节奏沉稳、顺畅;叙事深沉细腻;充满诗意的影像风格……
乱仑是人类最大的禁忌。路易·马勒对这种禁忌的诗意表现主要体现为叙事的人本主义视点。这对20世纪西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自觉。
毫无疑问,路易·马勒并不想对男女主人公的乱仑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过两人近于癫狂的身体对话,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也就是人成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男主人公史蒂夫是即将入阁的政府部长,置身于个人欲求必须服从社会欲求的文化环境之中。他的妻子英格丽美丽贤惠,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似乎忽略了丈夫的现在时,而更多地欣赏着记忆中的丈夫,沉湎于记忆的旧课之中。这样的家庭无论多么温馨幸福,已经难掩中年危机,表面上的所谓幸福温馨已经不足以平息心底波澜。正在此刻,女主人公安娜出现了(安娜第一次出场的场面调度很像戏剧的场面调度,可见导演和男女主角的深厚舞台艺术经验),她与史蒂夫的邂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情感平衡。由于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潜意识层面的缘由,安娜更痴迷于现在时的史蒂夫,这种电光石火般的激|情,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畸恋就是无可奈何的了。
当然,安娜与史蒂夫的邂逅缘于她与史蒂夫之子马丁的恋情,这种恋情又缘于她少年时代的一段情感创伤,这种早期情感经历深藏于她的潜意识层,并支配着她此后的一切情感历险,她和马丁的恋情不过是她少年时代兄妹恋的继续,她对史蒂夫的恋情则明显带有恋父情结的意味,也许在她的潜意识层面上只有这样的恋情才是心灵的最后港湾。
而夹在安娜和史蒂夫中间的儿子——马丁始终认为自己的童年太圆满、缺少波澜,在父权的阴影下缺少浪漫和激|情。成年的马丁其实并未成年,曾经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转化为对事业的狂热。马丁结识安娜之后,对事业的痴迷仍然超过对情感的痴迷。这样的心理结构、这样的情感组合注定了悲剧的不可避免,这样的悲剧必然超越道德层面而具有人的意义,具有美的意味,具有诗意。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电影家和欧美电影家的电影创作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那么这种人的差距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差距。
路易·马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展示这样一个颇有一点人本主义色彩的情Se故事,因为电影毕竟不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论文。一部影片无论揭示了多么有价值的思想,如果不能给人以美的体验,那就不成其为电影,不成其为艺术,也就不可能具有摄魂夺魄的美感。 txt小说上传分享
路易·马勒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这个人类的禁忌,在诉说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使每一个电影元素都达到了美的极致。
作品分析(下)
影片的音乐和音响与情节水|乳交融。故事开端,表现史蒂夫和家庭仅有的那么一抹温馨和后来表现岳父家的田园景色时使用了欢愉的钢琴音色;史蒂夫和安娜的爱情主题以沉重不安的大提琴音色表现;史蒂夫和安娜最后一次Zuo爱,导致马丁惨死的主题则使用了小号的音色,那样凄厉,那样惊悚,那样不安;影片结尾,随着史蒂夫最后一句内心独白结束,由大乐队演奏的弦乐和主人公的心潮一起涌起,那种永世的哀痛,那种不可言说的遗恨,令人不忍卒听。还有,史蒂夫和安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下,伴着教堂的钟声Zuo爱——这种将声色和灵魂、堕落与圣洁的激荡以钟声凝聚在特定时空的处理,令人震撼,令人无法忘怀——音乐和电影都适于表现人的潜意识,作为一位电影大师,路易·马勒当然不会把音乐和音响仅仅当作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辅助手段,而是当作叙事的有力语言。
影片的摄影堪称经典。光线、构图,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让人想起安格尔、伦勃朗的经典画作。影片的内景都是暖调,与温情、情欲、主人公的心境十分吻合。外景则绿得发鲜,有如油画。英国人透过镜头选取的生活场景总会让你美得心都颤抖,他们又善于把悲剧放在绝美的场景中展开,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电影自觉,一种电影传统。我们就在这美的极致中体验着男女主人公的没有结果——美丽的现实和悲剧的预示形成鲜明的反差,越美越令人难以承受他们命运的凄楚和悲凉……
()
他们呈现出的美是高贵的、古典的,他们表现美的技法和修养则是古典与现代的奇妙融合。欧洲电影的确是文化的电影、美的电影。
影片的两个主角由英、法两位世界级表演艺术家杰里米·艾恩斯和朱丽叶·比诺什分别饰演。朱丽叶·比诺什: 37岁,独女,出身于演艺世家。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戈达尔的《万福,玛丽亚》,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国病人》。1996年凭《英国病人》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杰里米·艾恩斯:生于1948年,是一位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戏剧演员。电影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洛丽塔》、《魂断布拉格》等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