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ⅰ-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这一招终于奏效了。阿尔伯特与安格丝小姐的婚礼终于没能如期举行,关于“皮尚中尉”为人的传言闹得满城风雨。不知是否为此,不久,他就随政府迁到了巴巴多岛。
我的目的达到了,但我却感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空虚和疲惫。我费尽心机,又得到了什么呢?亲爱的人已离去,因为他而出现的笼罩于城市上空的光环也随之消失了,这片土地在我的眼中又回复了它真实的面目:垃圾、暴力、疾病,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我决定回法国,回到我年迈的父母身边。
桑德拉太太为我的决定由衷地高兴,她认为我连日来的奔波都是自找苦吃,而现在她的“可怜的孩子”终于幡然醒悟了。她边帮我整理少得可怜的几件家当,边温和地安慰我:“你真不应该为皮尚伤心,他以为自己是谁,不和你结婚?”“不,是我不想和他结婚,”到现在,我还在试图维护我那可悲的虚荣心,“我觉得婚姻对女人来说是一种贬低,而且我还不想放弃‘雨果小姐’的称呼。”话虽如此,眼泪却又挂满两腮。
“一个女孩靠父亲施舍过日,4年后还带着恨。这就像我,难以置信。一个女孩在河边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与爱人重逢,这就是我的愿望。”
虽已决定离开,却无法说服自己的双脚,它顽固地带着我在这座城市里游荡。只要还在这座城市里,我就觉得我亲爱的阿尔伯特仍陪伴在我身边,在花间我能嗅到他的气息,从云中我能辨出他的影子。我踏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是希冀能寻到他的足迹。我曾不止一次来到他住过的宅院,那里已换了主人,恶狗撕烂我的衣衫,抓破我的腿脚,却阻止不了我前往的欲望。因为,那里的每一物都曾与他的肌肤相触。
我已身无分文,再也无法住旅馆,累了就在公园或车站的长椅上蜷一会儿,饿了就去餐馆捡些残羹剩饭。我沦落成了一个彻底的乞丐,而且是个很可笑的乞丐。你想,曾经华丽的衣裙如今变成丝丝缕缕的破布,卷曲的长发粘满树叶和纸屑,目光呆滞,口中念念有词,整日幽灵般在街上游荡。常有整群的小孩跟在我身后,叫着“疯女人,疯女人”,冲我吐唾沫、扔石块。我不但不恼怒,反倒向他们报以微笑,因为我的确是个疯女人。
我觉得我的身体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似乎灵魂正在挣脱肉体的束缚,奋力向上升腾、升腾。。。。。。有一天,我似乎见到了阿尔伯特,他仍穿着军装,英俊、威武。他一直跟着我,随我穿过大街小巷,仿佛还叫了我的名字,声音像我们初见时那样温柔。我却无力回应他,我的双脚的确已变成了超越意识支配的另一个整体,它不肯停下来让我投入他的温暖的怀抱。奔走、寻找,已成为我今生永恒的理想,不经意间却迷失了寻找的目标。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一条河,就是在我梦中出现多次的那个水泊。我的双脚带着我走向它,于是,我陷入了永远的黑暗与无意识中。。。。。。
以下所述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晕倒在巴巴多岛的黑人区,一个叫巴阿的黑人妇女因为父亲的声誉收留了我。待我的身体有所好转后,她护送我回到法国。父亲将我安置在圣曼德医院的独立病房中,直至今日。
这就是我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爱情。阿尔伯特,我至今无法将他忘怀。我说过,他是我今生惟一的恋人。从当年保留下来的日记中,我仍能找到他的影子;在梦中,我时常与他相会。我庆幸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因为在那里,我们永远不会变老。  
 作品分析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另译:情泪种情花

()免费TXT小说下载
法国1975年出品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西尔维亚·马里奥特(Sylvia Marriott)
本片评分
1。表演*伊莎贝尔·阿佳妮在本片中凄楚欲绝的眼神可以让人终身难忘。
2。影像(*)一贯的隐蔽。
3。故事(*)缺少戏剧张力,但故事本身荡气回肠。
4。导演(*)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浪漫年代的故事。
5。观赏性  现代观众能否接受?
综合评分:*(***)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根据法国伟大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由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性作家弗朗索瓦·特吕弗摄制于1975年,表现一段风云激荡时代不可能实现的浪漫情怀。
影片完成至今将近30年了,30年后再看这样一部由一代电影大师摄制的人物传记片,大师和影片本身都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个女孩站在河边
从旧世界来到新世界
与爱人重逢
这就是我的愿望”
这是影片中的一首诗,可以视为对阿黛尔·雨果命运的一种隐喻。
1863年,阿黛尔·雨果,一个法国贵族小姐,人类最伟大的文学家的女儿为了追寻她的恋人——一个正在与美国人作战的英国军官,只身一人远渡重洋,犹如一片落叶从欧洲飘落于加拿大的哈里法斯。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废除;而在阿黛尔的故乡欧洲,科学共产主义诞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这就是阿黛尔的生活场景。她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礼崩乐坏的时代追寻惟一的爱情,并把这个愿望当作她生命的惟一,这种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注定这种追寻只能以悲剧结束,注定阿黛尔·雨果只能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这部影片具有特吕弗的“新浪潮”经典作《四百下》、《朱尔和吉姆》以及后期创作的所有特点:人为的纪录性,摄影机隐于后面,流畅、从容不迫地移动,演员的个性支配场面调度,对探索爱情关系可能性的关心,剪辑避免重点或视点的任何突然转换,等等。这使得影片就像镶嵌在一幅画框中的古典风格油画,具有一种厚重的古典美。读解这幅作品时是否激动,是否获得美感有时似乎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甚至更取决于观众本身。
然而,以这种平实的话语诉说一段风云激荡时代的浪漫激|情在现代观众眼里可能会显得有些冷漠,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审美的隔膜。
阿黛尔·雨果是一个为爱情燃尽生命的贵族女性。为了那段萍水之情她被内心的激|情燃烧,从欧洲到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再到巴巴多岛;从一个善感任性的贵族小姐变成一个流落街头,衣衫褴褛,被狗追赶,被小孩子哄笑的“可笑”疯子;她自以为是皮尚——那个始乱终弃、见异思迁的政治投机者的太太,目光呆滞、形同槁木一样穿行于和亲人远隔大洋的异乡僻壤,穷街陋巷。
“我再也没有什么嫉妒和自傲了
我已经远远地超离了骄傲
既然我不能拥有爱的微笑
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
在阿黛尔眼里只有对皮尚上尉爱的热望。内心的爱欲把她灼烧得头晕目眩,她已毫无理智可言,世界已不重要,亲人和尊严也无暇多顾,什么样的冷漠与残酷也无法让她相信皮尚早已不爱她、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爱过她。如此惨烈的内心煎熬、如此强烈的情感冲突,那种惊心动魄的心理炼狱都让人不能不为这个奇女子、一代情种而一掬情泪!
在如此风云激荡的生活场景,如此感天动地的旷世恋情面前特吕弗是否太无动于衷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四百下》凭借不动声色的“积累”营造了总体的真实和情绪的高潮,获得动人心弦的审美效应。那么,《阿黛尔·雨果》的不动声色“积累”了什么?
“积累”和诉说;纪实性和戏剧性——30年后看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似乎也有一种错位,和阿黛尔小姐的错位一样——主观愿望和时代要求之间的错位。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伊莎贝尔·阿佳妮无与伦比的演技。她的确出色地表现出阿黛尔·雨果内心的倔强与脆弱、任性与游移、理智与迷惘……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性格,尤其是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流露出的那种永恒忧郁、永恒凄迷都具有摄魂夺魄的魔力。曾有影评家说:“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镜头即使不疯狂,可能也碎裂了。”这是伊莎贝尔·阿佳妮最具光彩的表演。
然而我们还是要谨慎一点,不能说《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是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电影,不能说伊莎贝尔·阿佳妮救了这部电影。这对她本人和特吕弗以及法国电影“新浪潮”都不公平。
首先,现代电影和早期好莱坞明星制时代电影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表演元素是现代导演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也就是说,在现代导演那里不可能存在着独立于导演艺术之外的表演,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杰出表演是特吕弗对所有电影元素总体控制的结果。正是他那种如同由画框中看画一样的总体美学追求,才凸显出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杰出表演,才为她的表演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种对表演的自觉同样是特吕弗一贯风格的具体呈现,在法国“新浪潮”电影家中特吕弗的影片成就了一批电影表演艺术家:《四百下》的儿童演员让—彼埃尔成为世界电影史最著名的“镜子演员”——一种表演风格的同义语,其流风甚至泽被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新浪潮”表演的一代教母——让娜·莫罗;以及后来的伊莎贝尔·阿佳妮……
表演是现代导演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导和演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这是我们读解现代电影的重要原则之一。
退一步讲,如果一部电影真的只成就了一个演员,而这部影片的表演元素使影片获得了足够的光彩,那么我们还能说这部影片的导演无所作为吗?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毕竟摄制于30年前;特吕弗对情欲的表述毕竟不是当代人的表述。同样一个故事假如我们请菲利普·考夫曼或者请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执导,可以断定会比特吕弗好看,然而那还是特吕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