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更全!的电子书请登录()下载。
    蒋氏家族全传 作者:朱小平 吴金良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及其家族曾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一度左右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本书作者既遵循历史已有定论的前提下,广泛采用目前允许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翔实材料,从实录角度对蒋氏父子及其家族的最初发展直至最后衰亡,做了堪称全面、客观的描述;并力求通过对书中人物的个性、情感、家庭以及命运遭际的生动描写,全景式地再现了整个蒋氏家族的荣震兴衰过程。著者文笔流畅,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和忧患感。
  本书将蒋氏家族的成员一一加以真实描写,是至今为止,最全面、最真实、最系统的一本收藏书。
  第一章 一代枭雄西归去
  1.岭山弯道上的意外车祸
  1974年,蒋介石已届87岁高龄,生命的钟摆在这个老态龙钟的独裁者身上已经无可逆转地显现了衰微之态。这位一生行伍、曾经雄心勃勃天下的老军人,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昔的风采,他脸庞消瘦、须发皆白,双眼眼眶严重下陷,行动也越来越艰难。尤其是他的右手,已经严重萎缩,甚至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一生不服输、不肯低头的老人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劝告,在台北的荣民总医院接受治疗。
  然而,集中了全台北所有一流医疗专家的荣民总医院对蒋介石的病也是一筹莫展。虽然在此期间,蒋介石为了消除外界对他的身体健康状况的种种猜疑,强撑病体,先后4次公开露面。但是,无论是医疗手段还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都已经无力回天,无法扭转蒋介石身体状况的日趋恶化了。
  公允地说,如果不是几年前那场意外的车祸,将介石的身体状况至少不会如此迅速地恶化。
  事情要追溯到1969年7月。对于台北市民来说,这是个游热难耐的月份;对于蜗居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和国民党高层统治集团来说,这是个政治上出现“地震”的不祥的月份;而对于蒋介石来说,1969年的7月可说是一个极不安分、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不幸的月份;更可以说,这个不祥的7月是蒋介石生命中无数个重大转折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转折。
  按照蒋介石既往的生活习惯,每年7月,蒋介石和宋美龄这一对老夫妇都要从他们在台北的士林官邸迁移到阳明山官邸避暑。蒋公夫妇出行,是台北军界和警方的一件“通天大事”。为了确保安全,以蒋介石夫妇确定迁至阳明山的那天清晨起,通往阳明山官邸的仰德大道沿途使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军警宪兵。这条“仰德大道”是台北市政府和阳明山管理局专门拨款修建的,其路况和公路等级是台北市郊最高级的。当然,因为要上山,公路是依陡峭的山势修成的,这一点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尽管路况极佳,尽管保安警卫措施严密,一场意外的车祸还是发生了。
  那是一个丽日晴阳、热风扑面的下午,蒋介石的车队疾驶出士林宫邪,风驰电掣般驶上仰德大道。当车队高速经过岭山附近的一个弯道时,前卫导车的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一部要下山的公路局的班车停靠在路边,那是班车的一个中途站,正有人上车、下车。因为是弯道,前卫导车的司机不可能看清这部班车的后方是否还有来车。而且以这位司车的习惯来讲,他开的是“总统”前卫导车,永远畅通无阻,永远没有被阻塞、被勒停的可能。在他的头脑里,从来就没有“礼让”的概念,也无须“预见”突然出现的复杂路况。一句话,这是一个骄横惯了的司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个十分低能的司机。因为与一般的司机相比较,他所缺少的正是应付紧急情况和处理复杂路况的能力。于是,前导车在这样一位司机的驾驶下,没有减速,照直冲了过去。
  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一部吉普车突然从公路局班车的后面拐出,并全速超车,飞一般向山下,直对着前导车冲了下来。很显然,驾驶这部吉普车准备回城度假的陆军军官也没发现“总统”的车队。为了避免撞车,前导车的司机本能地实施紧急刹车,把刹车闸一脚踩到了底,轿车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虽然猛烈前冲,发出刺耳的尖啸,可是毕竟停下了。如果说前导车的司机骄横成习,没有“礼让”与“预见”的思维习惯的话,那么蒋介石座车的司机就还得加一个“更”字。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为蒋介石开车的司机是否还知道刹车装置在什么地方!关键时刻,“总统”座车毫无反应,猛地撞在了前导车的后尾部。万幸的是,紧随在“总统”座车后面的“随车”司机平时专门演练的就是刹车技术,这一回总算派上了用场,及时将车刹住,没有跟着撞上来。否则,“总统”座车横遭“围追堵截”,将介石夫妇当场殒命也是有可能的。
  这场飞来横祸当然也是蒋介石所始料未及的。在撞车的一瞬间,蒋介石仍保持着“大总统”一以贯之的坐姿,且手中还握着那根既显示身份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拐杖。撞车后,他的身体猛然前冲,在泞不及防的情况下,整个身体一下子撞在了前面的双层玻璃隔板上。这一猛烈无比的撞击,使蒋介石的胸部严重受伤,连阴囊都被撞肿了起来,满口的假牙也从口中疾飞而出。当其时,夫人宋美龄正坐在蒋介石的左侧,车祸发生时,她的双腿撞到了前面的玻璃隔板,当即发出痛苦而又凄厉的尖叫。
  对于现场的军警宪兵们来说,这不啻一场塌天大祸。当时,撞车现场一片混乱,保安人员立即将蒋介石夫妇从车里抬出来,急送医院抢救。经医生检查伤势,蒋介石的胸部所受撞击最为严重,心脏部位明显扩大。事后证明,这是导致蒋介石日后身体健康迅速恶化的致命伤。
  从此以后,一向还算健朗的蒋介石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脏上的疾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而且严重,甚至出现过心跳骤停的危险场面。
  2.生命意义上的蒋介石
  说蒋介石的身体“一向还算健朗”,并非虚言。就实际情况而论,蒋介石除了幼年时代一度赢弱多病,中年时期(49岁)因“西安事变”摔伤了腰之外,他的身体基本上是健康的。蒋介石不吸烟、不饮酒,信奉基督教,又是军人出身,在身体的保养方面是有一套办法的,晚年尤其如此。
  蒋介石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走入穷途末路,被迫逃往台湾之时,已是62岁的老人了。到台湾后,他一直住在台北的士林宫邸。这里,以士林官邸为中心,包括阳明山和“太子”蒋经国居住的大直“七海官邸’在内的蒋家家族官邸,是集军政指挥和安全保障为一体的要塞之处。这里部署了最忠诚且最精锐的卫戍部队和一个拥有快速反应作战能力的宪兵营。蒋介石的晚年,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一地区。他在这里苦心经营着他的“中华民国”,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做着他的“反攻大陆”的白日梦;除了政治和军事的苦心孤诣痴人说梦之外,已届老龄的蒋介石开始将手中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太子”蒋经国及其麾下的“太子党”所谓“党国新人”手上,他自己则深居简出,在士林官邸里颐养天年。
  晚年的蒋介石,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正常轨道,抛开他的顽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信仰不计,从生命的意义上加以考量,蒋介石已越来越接近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儿”了。
  每当晨曦初露,人们还在梦乡之中的时候,蒋介石便已悄悄起床了。多年的军人生涯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即醒即起床。年轻时,他起床的方式是一跃下地,立即穿上衣服,盥洗、晨课,快捷麻利。进入晚年以后,动作迟缓了,再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敏捷地一跳下床了,实际上,自从1936年冬季,他在“西安事变”中摔伤了腰部之后,就再也不能以一个标准军人的方式起床了。不过,即醒即起的习惯是改变不了的,他没有恋床的毛病。天色还没有放亮,室内一片昏黑。朦朦胧胧中,蒋介石打亮一支笔式手电筒,轻手轻脚、尽量不发出任何声响地摸索着向盥洗室走去。这样做,也是他的起居习惯之一,他是为了避免弄出声响,惊醒还在梦乡中的夫人宋美龄。
  盥洗毕,按照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蒋介石必须要喝两杯白开水。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不吸烟,不饮酒,连各种饮料也极少沾一口,平时只喜欢喝白开水。两杯白开水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一杯是五六十度的温开水,另一杯则是近100度的滚烫滚烫的开水。他喜欢将这样的两杯水进行反复的相互调节倒换,轻啜慢饮,他绝对不喝凉开水。此后,蒋介石便进行晨练和唱圣诗活动。这也是固定的节目,从无更改的。他的晨练的主要内容是做柔体体操。人到老龄,身体的各个关节已远不如年轻时的灵活柔韧,骨老筋硬的蒋介石却一如既往,坚持做完那一套持之已久的柔体体操,以一个老年人所能付出的全部力量,尽力把这套体操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完美、标准。做罢体操,稍事喘息,蒋介石又开始唱圣诗了。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这也是他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在唱圣诗唱到“天父”或“圣哉、圣哉”时,蒋介石会自动脱帽,向东方行礼。关于蒋介石信奉基督、勤于行礼的习惯,世人所知不多,但长年随侍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人员和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们对此是司空见惯、乃至习焉不察的。1978年2月21日,台湾《近代中国》季刊社为纪念蒋介石辞世三周年而举行了一个座谈会,应邀出席的有先后担任过蒋介石侍从的军政界官员和有机会经常接近蒋介石的党政军高级首脑人物。座谈会上,曾任蒋介石高级幕僚的秦孝仪曾有如下描述:
  追随蒋公多年,而这一长段日子中,有一个感人的情景,是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