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慈欣科幻作品集-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我们有了超大规模宇宙航行的第四个方案:雪球方案。以上的三种方案都要 消耗出发的世界中的巨量资源,对于那些一去不回的孩子,地球是否愿意付出那么多还 是个疑问。但我们可以先建造一艘中等规模的飞船,使其中的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到到达 第一个较近的恒星,然后用那个星系的资源对船队进行补充和扩建,这个宇宙雪球就这 样一站一站地滚下去,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航行世界。。。。。。。打住吧,这又太科 幻了些,今天我们只谈最有可能实现的科幻。

  最绚丽的梦是那些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梦,科幻之梦就是这样,尽管它的想像只有万分之 一的可能变为现实,但比起魔幻的万分之零来还是无穷大。据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推 测,我们人类在宇宙中出现的几率可只有几亿分之一,但我们还是出现了,并且把许多 看似飘渺的梦幻变成了现实。

  并且,我们上面的梦想,实现的可能性远大于万分之一,它们所需技术的理论基础已经 具备,剩下的只是力气活儿而已。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 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选自《朝闻道》)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科幻界总是有一种不太好的毛病:把一些公认为优秀的作品拉到科幻名下,以前曾把《蝇王》和 《1984》划拉进来,现在我也想划拉一个:日本电影《东京圣战》。
  尽管大家都不会认为它是科幻片,但从中确实能看出许多科幻因素:首先影片描述的世界是一个 近未来的虚拟世界,肯定有人不同意这点,认为影片中的世界在细技未节上都很现实,但谁都能看出它的基础 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用我们的话说,它建立在一个大硬伤上。与BR法律的残酷程度相比,古罗马斗兽场 都是一个很温柔的地方了,那里进行生死搏杀的人至少的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和准备,且生存率是二分之一而不 是四十分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真有政府去干这事儿,那掉脑袋的可能只有BR法的制定者们。所以说《东 京圣战》中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
  《东京圣战》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寓言,冷酷无情地揭开了层层面纱 ,暴露出人类社会某些很本质的东西,这很像自然科学所干的事,只不过后者是针对大自然。不管自然还是人 类,其发展规律总是被层层迷雾所庞罩。由于磨擦力这层迷雾的存在,在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的牛顿第一定律 也曾是深藏不露的,人类社会的本质则更多地是被一片温情的迷雾所掩盖。正如加速器的高能量才能撞开粒子 ,也只有极端的环境才能暴露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种环境有时要靠科幻手段才能创造出来。当然,自然定律被 揭示只是令我们恍然大悟,人类社会的规律被揭示时,特别是把它用文学或视觉艺术生动地表现出来时,会令 许多人精神紧张的。
  《东京圣战》展示了这样一个人类常常陷于其中的极端环境: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是通过消灭 别人使自己能活下来,还是大家一起死。其实这种困境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无所不在,只不过结局不是死,而是 某种较轻的失败如失业失恋等等,同时它还被无所不在的温情脉脉的迷雾所掩盖。其实,对于严肃的社会科学 而言,人类的温情和善良是很少被考虑的,比如:如果不把所有人都设定为唯利是图,那整个经济学就失去了 基础。当然不能就此认为《东京圣战》就是科学,深作欣二想表达的东西显然在别的方面,但从科幻角度看, 他描述了一个冷酷的社会学实验。
  这就使我们想到了《冷酷的方程式》,这篇科幻经典中的世界与《东京圣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区别微不足道:只是《冷》中的那个女孩儿自愿去死,而没有采取《圣战》中的女同学们的做法,把那个宇 航员的脖子割断弹出舱外,然后再自己学着干飞船(更大的可能是宇航员把女孩儿的脖子割了),如果用科学 的方法对那样一个小世界的发展做出预测,社会科学家们肯定不会考虑小说中的可能性,而会按后一个方向思 考和研究。
  《东京圣战》对我们的科幻的另一个启示是:通俗不等于肤浅。这部影片所用的表现手法很极端 ,对暴力的表现真实而内行,且毫不掩饰(听说那个七十多岁的老导演经历过战争),同时不可谓不通俗,我 肯定小学生完全能看得懂。当然让不让他们看又是一回事,我看到DVD封套上有R…18的字样。我觉得应该让孩子 们看看,像我这样看得入迷,并从中体会惨烈美感的变态观众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能从中知道什么是真正 的暴力,甚至进而想到什么是战争,因而由此产生的和平主义者会远比杀人狂多,还能从中悟出许多人世间一 言难尽的深刻道理。这可能是导演真正的目的,网上有人说得好:深作欣二是在用暴力进行关怀。
  说了半天,下面才说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我真的没想抄袭《东京圣战》,尽管《超新星纪元》 中上半部分的某些情节与之如出一辙。我写这篇小说远早于这部电影,第一稿中就有那些情节,但后来看过的 编辑坚决让删了,第二稿中就没出现,但三四稿中又恢复了,只是弱化了许多,撕杀变成了一场准游戏。《超 》中互相残杀的孩子们岁数更小,只有十一二岁,目标也同样是为了一个国家的生存,初稿中的残酷程度与电 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历史观很冷,但即便如此写这样的故事也不容易,记得当时写着写着握笔的手就 颤抖起来(那时还没用电脑),只好停停再写。现在《超》的出版已出了问题,遥遥无期了。看稿子的编辑都 要求减弱或去掉其中残酷的描写,所以即使最后有幸出版,其中相应部分的描写已大大“仁”化了,离可能的 真实远了许多,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原载《中国科幻作家》) 
     
  
 理想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在过去的时代,在严酷的革命战争中,有很多人面对痛苦和死亡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和从容,在我们今天这些见花落泪的新一代看来很是不可思议,他们的精神似乎是由核能驱动的。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力量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某种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等。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关键的:一个理想中的饿美好社会在激励着他们。
  我认识父亲的一个老战友,他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过震惊世界的长津湖战役。有一次我试着同他谈科幻,我当然不指望从他那里得到什么有意思的回应,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一句话,至今仍是我听到过的最深刻、最让我铭心刻骨的科幻评论:
  〃科幻小说好啊,干了这么多年革命,到现在我们也没让老百姓知道共产主义到底是啥样儿。〃他这句不经意的话所表达的东西,不但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科幻思想(要知道,那时距现在的中国科幻新思维的时代,还有漫长的十多个年头啊!),也超出了今天的科幻思想。重温这百多年的科幻小说,我们如同走在一条黑暗、灾难和恐怖筑成的长廊中。科幻小说家们对于阴暗的未来有着天生的感悟力,几乎所有科幻小说的颠峰之作都是在对这种未来的描写中产生的。在对未来的黑暗和灾难的描写中,他们创造了最让人难忘的幻想世界,挖掘了最深刻的主题;这些黑暗和灾难,直看得人心灰意冷,直看得人汗毛倒立。外国自不必说,在中国科幻中,未来的亮色也不多,九十年代的新生代科幻尤其如此,看看近期得到承认的一些作品,大都是悲观色调的。国内作者中描写黑暗未来最成功的当属刘维佳。一般的悲观描写是使人有一种从悬崖下坠的感觉,眩晕中极力想抓住一根藤条什么的;但刘维佳笔下的黑暗则像是已摔到谷底,只剩下一片漆黑和垂死的剧痛了。
  应该承认,黑暗未来是科幻中极有价值的主题,这种描写像一把利刃,可以扎到很深的地方,使人类对未来可能的灾难有一种戒心和免疫力。
  但是,每个人之所以能忍受各种痛苦走过艰难的人生之路,全人类之所以能在变幻莫测的冷酷大自然中建起灿烂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未来的憧憬,如果所有的希望都以破灭,可能一只蚂蚁都难以生存下去。只描写人类可以避免的世界,而不妙写人类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世世代代用全部生命去追求的世界,这绝不是完美的科幻。从社会使命来说,科幻不应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无情地打碎人类的所有梦想,而应是一支火炬,在寒冷的远方给人以希望;从文学角度讲,真正的美景最终还是要从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把美好的未来展示给人们,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功能,在人类的文化世界绝对找不出第二种东西能实现这个目标。主流文学没有这个能力,它对现实的描写,使我们对人类走过的艰难历程有了鲜活深刻的记忆,但对人类所要去的地方却一无所知。说句实话,中国老百姓真的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西方老百姓对他们的乌托邦也没有多少概念。
  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寄托是对未来的希望,而唯一能把这种希望变成鲜活的图景的科幻文学在这方面无所作为,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可能以远远超出了科幻的范围,它可能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个惨痛的损失,因为在这方面,科幻是无可替代的。
  《乌托邦》和《太阳城》只能算是政论著作,难以归入科幻文学,除此之外,西方科幻中很难见到描写光明未来的科幻经典(倒是出了大名鼎鼎的反乌托邦三步曲)。当然,一些小说中的未来世界也是有亮色,甚至光明的,如克拉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