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正统初年,因为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了,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而且他还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 
  由于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 
  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因此,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 
  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 
  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贡,诈称3000人。王振怒其诈,下令减少赏赐,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 
  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极力撺掇英宗贸然亲征。英宗年少气盛,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决定草率亲征。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自己率领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起的50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了。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八月十三日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大军赶上,并被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两日,战斗力大为下降。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 
  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紧接着,瓦剌大军直逼北京。英宗被俘,也先,想以此要挟明廷。这一来,整个朝廷乱成了一锅粥,京师群情汹汹,人心惶惶。以徐有贞为代表的一批人主张弃城逃跑,迁都南京以避敌人的兵锋,而监国郕王和孙太后也毫无主见。这时一贯以正色立朝的兵部侍郎于谦大声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太监金英也赞同于谦的意见,郕王就此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 
  于谦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曾随宣宗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出按江西时,卓有政绩,百姓称颂。正统十一年(1446),曾遭人陷害入狱论死,因百官百姓力请得免。土木之变时,为兵部右侍郎。 
  此前,于谦顺应民意,建议对罪魁祸首王振及其亲信马顺等人绳之以法,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声望大增。由于英宗所率50万京师劲旅皆没,北京只剩下不到10万老弱病卒。于谦请求郕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经过这样一番部署后,人心稍安。 
  于谦主持军务以后,调发军旅井井有条,郕王被推立为皇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孙太后本来想立朱祁镇的长子三岁的朱见深(就是后来的明宪宗)为皇帝,此办法虽然符合封建宗 
  法观念,但是,国难当前,当立长君,于是,孙太后被迫表态可以立郕王。郕王朱祁钰是英宗的异母弟,时年22岁,年富力强。 
  拥立时,朱祁钰照例装出一副恐慌的模样,推三阻四,最后,还是于谦一锤定音:“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就这样,郕王于九月六日即位,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于谦当时是非常主张“社稷为重,君次之”的,这也是他后来遭到明英宗嫉恨的主要原因。 
  应当说,朱祁钰的来路比朱祁镇明白多,但是,因为朱祁镇的养母是孙皇后,所以,朱祁钰最多只能是个郕王。朱祁钰本来是准备一生都去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谁能想到,王振一手策划的“御驾亲政”导致的“土木之变”竟使他这位藩王一跃而为皇帝,而且一做就是八年,还因着他的年号景泰,中国的瓷器“景泰蓝”就此扬名。 
  在于谦诸将的奋勇战斗下,北京安然无恙,也先没有占到便宜,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就变成了空质,同时由于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 
  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驾西去”,要明朝接回已经被遥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景泰帝是很反感的,他的心思和南宋高宗赵构是一样的,他根本就不想把兄长接回来。至于孙太后和英宗的钱皇后怎么说,大臣怎么讲,他都不听。把他逼急了,他就恶狠狠地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最后,还是于谦发的话:“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景泰虽然糊涂程度不下乃兄,可有一点很好,他一生最信任的就是爱国将领于谦,举凡于谦说什么,他都答应。半夜的时候,于谦有急事奏报,景泰听到鼓声也立刻起来听政,这回也不例外,他同意迎还英宗。不过,态度很冷淡。右都御史杨善等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物。这也就此埋下夺门之变的种因。杨善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但在迎接英宗回朝的礼仪上,景帝与大臣又产生了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大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中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朝天宝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   
  夺门之变 
  土木堡之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经历的第一个谷底。幸好被俘的一年时间里,也先对这位对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