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奕譞跟慈禧有一种很特殊的关系,慈禧想要自己的妹妹也嫁给皇室,但慈禧在宫里面很少接触男人,经常接触的也就是奕訢、奕譞这几个小叔子。这个时候是咸丰十年,奕訢已经结婚了,所以不能再考虑了。老七奕譞19岁还没有结婚,而且奕譞这个人比较厚道,也比较实在,慈禧看上了,就撺掇这门婚事,把她妹妹嫁给了奕譞。奕譞的儿子中,老大早死了,老二就是载湉。同治死这一年,载湉4岁,再往下就太小了,所以选来选去就选了载湉。
因此,载湉对慈禧来说,有两重关系:从皇家来说,是她亲侄子;从她娘家来说是她亲外甥。还有一点,就是同治死了之后,“辛酉政变”这一年奕譞20岁,是奕譞带人到密云半壁店抓的肃顺,奕譞是跟咸丰灵柩回京。走到密云半壁店的时候,肃顺睡熟了,奕譞突然闯进门里把肃顺抓起来。抓到北京之后,不久就把肃顺就杀了,所以在“辛酉政变”中,奕譞对慈禧来说,有重大贡献,为慈禧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慈禧就选定载湉来继承咸丰的帝统,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慈禧这样做,是对皇位继承的重大的改动:一是慈禧改变了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努尔哈赤死了,由儿子皇太极继承。皇太极死了之后一度有过是弟弟继承还是儿子继承的争论,最后还是儿子顺治胜利了。顺治死了,儿子康熙继承。康熙死了,儿子雍正继承。雍正死了,儿子乾隆继承。乾隆死了,儿子嘉庆继承。嘉庆死了,儿子道光继承。道光死了,儿子咸丰继承。咸丰死了,儿子同治继承。但到光绪这儿改了,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重大改制。
二是改变了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清朝前几届皇位的继承有一个程序,清太祖太宗死了之后皇位由谁继承是由贵族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的,顺治之后,是顺治临死前由皇太后和顺治共同商量,用顺治的名义发布遗诏说是由康熙继位,没有用皇太后的名义。康熙之后,史书说上是康熙遗诏由雍正继位,雍正之后改为秘密立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秘密立储,由皇帝决定继承人。而同治死了之后,却是由太后决定谁来继承的,整个皇位继承的决定的程序改制了。所以,慈禧是一言定大统。
三是慈禧还改变了幼帝由大臣辅政的祖制。第一个幼帝是顺治,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两位亲王辅政,叫“辅政王”,后来改名为“摄政王”;第二个幼帝是康熙,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咸丰死时,遗命八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额驸景寿,以及四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来辅佐同治。这八位顾命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辅政。后来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实权,恭亲王奕訢依然做议政王辅政。
到了光绪的时候,既没有亲王,也没有大臣辅政,权力完全抓到皇太后手里。这是慈禧对清朝幼帝王大臣辅政的一个重大的改制。慈禧宣布这个消息时,在场的大臣没有一个敢提出异议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事后虽有大臣反对,但已无济于事了,比如御史吴可读甚至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鸦片,然后去见慈禧。见了之后,连头也不磕,大声指责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鸦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
载湉继承皇位后,因为年龄太小,母亲又在醇亲王府不能见面,只好由他父亲醇亲王奕譞到宫里帮助照顾。醇亲王奕譞是一位知进退、明荣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与为人的人。醇亲王奕譞做了几件事情:
第一,上《豫杜妄论》的密奏给两宫太后。醇亲王奕譞提出,将来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说奏进,就以此奏驳斥。
为什么上这个密奏呢?因为这里头有个历史典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后没有儿子,让他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就是嘉靖帝。朱厚熜当时在哪儿呢?在湖北的安陆,明朝规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于是把他接到北京来继承了皇位。继承皇位之后,发生了“大礼仪”的争议,也就是嘉靖称他亲生父亲叫什么?继承皇位的那个父亲叫什么?这里就存在着一个礼仪问题。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分为两派:一派说,亲生的父亲应当叫“本生父”,即亲生了你;继承皇位的这个父亲,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同意,认为继承皇位,意味着你已经过继过去了。但嘉靖皇帝很拧,就是要称自己父亲为“本生父”。这一来事情就闹大了,何孟春等135个大臣,到金水桥的南面跪着憾门大哭,声震庙堂,哭了两个时辰。嘉靖火了,让他们退下,他们就是不退下,于是嘉靖皇帝就把编修王相等大约180人,拉到午门前廷杖,因为打伤致病,死了17个人。大臣廷杖被打死17人,这是轰动朝野的“大礼仪”案子。
醇亲王奕譞知道这一历史典故,所以就预先写了《豫杜妄论》密折,防止明朝“大礼仪”这个案子重演。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吴大徵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慈禧就把醇亲王奕譞这个秘密的奏折拿出来了,使这一问题圆满解决了。
第二,请求免去一切职务。当时奕譞职务很多:都统,御前领侍卫内大臣等。他儿子做皇帝了,他就请求免去这些职务。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请,才同意把醇亲王奕譞所有的职务都免掉,只保留亲王双俸,就是双倍俸禄之意,这个倒不过分。就负责一个事情,在毓庆宫照顾他的儿子光绪皇帝读书,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闲话。
第三,严于律己,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譞住的正房名为“谦思堂”;书斋名为“退省斋”;几案上摆放“欹器”,上有“满招损,谦受益”的铭句。
他在自己的正堂上挂了个“谦思堂”的匾,给自己的书斋起名“退省斋”,几案上摆了一个欹器。这个欹器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即水没装满的时候是歪的,装到中间的时候是正的;装满了就会倾倒,水全洒掉。奕譞还在欹器上题上“满招损,谦受益”。此外,他还家里挂了一幅字画,上题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奕譞想,他们醇亲王府旁边不有个太平湖吗?湖的名“太平”,家就要过一种太平的生活,他认为荣华富贵已经享尽了,就是要求太平了。
光绪二年四月,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这时他6岁,实际上4周岁半。师傅为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识字,夏同善主要教光绪写仿格(写字)。御前大臣教习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
刚开始由于环境生,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生,很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远了不是,就报告给慈禧。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但开导以后仍然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由于光绪当时还是小孩,只好把他爸爸找来了,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光绪就比较习惯了,而且读书很用功,慈禧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不好好念书,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强调“仁爱”之心。
他把读书同做国君相联系起来,如在《乙酉年御制文》中写道:“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亦竭诚尽敬以致之。”意思是说,一个老百姓饥饿了,就是等于我也饥饿,一个老百姓寒冷了,等于我也寒冷了。这一年光绪才15岁。他很想当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
光绪还写了一首《围炉》诗:“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意思是说,边塞下大雪,老百姓很冷,但是在皇宫里头,炉火通红暖洋洋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绪胸中挂念边塞、忧虑贫民辛苦、寒苦的心态。
光绪虽然有父亲奕譞照料自己读书,但君臣之礼取代了父子之情。他和父亲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是君臣关系,然后才是父子关系。光绪的父亲是臣,他是君,他父亲在他面前跪着称臣,就家庭生活来说,这是一种悲剧。而且他父亲跟光绪也不能像一般的父子关系那样敞开心扉交谈。与她母亲更是如此。光绪在宫里,他母亲在醇亲王府,光绪想看看他母亲是不可以的,而他母亲想要看看他,不经过特殊的手续,特殊的批准也是不可以的。见了面之后,像普通的母子关系拉拉家常,随便谈一谈也不可以。因此,作为一种家庭生活来说,这种母子关系绝对是一种悲剧。
而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呢?教光绪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叫他畏怕自己,二是让他学习。慈禧对光绪管教很严,企图把他培养成自己驯服的工具。她让光绪叫自己“亲爸爸”,不让称太后,并经常训斥教导,可谓“教子有方”。因此,光绪虽然当了皇帝,但自从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他是在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的严厉训斥中长大的,没有母爱父爱,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