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房有鬼-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房有鬼》
    
    作品相关 资料 剑池
    
    苏州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有个虎丘宝塔。塔下有个深水池,池畔山石叠嶂,飞泉流瀑,池内流水不断,幽深莫测。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剑池”风景点,许多听说或到过虎丘剑池的人,也许都知道剑池是个美妙的地方,但却恐怕最少有人知道,它还是个像谜一样神秘的地方呢!
    传说剑池不是天然造化之物,而是靠人工斧凿而成。剑池水中有着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许多宝剑,剑池下面埋葬着吴王阖闾的尸体和珍宝。
    为着搞清剑池的真实情况,宋代大名士朱长文曾经到虎丘进行实地考察。他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断言,古代关于剑池的传说纯是无稽之谈,剑池根本没什么神秘可言。秦皇楚霸等之所以屡次寻宝失败,那是因为他们误听传说受骗上当。剑池不过是古代人在这里铸造宝剑时淬火的地方。宋代大诗人王禹偁在虎丘剑池转了几次后,也得出相同结论,声称剑池完全是天造地设的,它是大自然的产物,根本不是人力造就的。秦始皇等在那里寻宝,纯粹是受了虚妄荒诞的传说的愚弄。
    剑池果真像朱长文和王禹偁所说那样吗?
    在当时和明、清等各代,许多人对此都持怀疑,自宋代以来,许多不同意朱长文、王禹偁看法的人,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中,有一位不太有名的古人,在一本叫作《山志》的书中,记下了这样的一件事:公元1512年,苏州剑池忽然水干见底,当时,人们奇异地看见一面池壁上有扇紧关着的石扉。有的游人的好奇心的驱使下,竟然大着胆子下到池里去探访。在剑池的石壁上,人们看见了明代宰相王鏊(áo)等人留下的题记……这段记载尽管很简单,但它无疑地向人们表明,以前关于剑池埋葬着吴王阖闾和大量珍宝的传说,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而很可能就是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专家学者受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先后到虎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在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推翻了宋代朱长文、王禹偁等人的结论。他们充满自信地认为,虎丘剑池绝不是天然造物,肯定是人工所建,只是它造得精妙,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地步罢了。他们推断剑池建造的经过可能是这样的:虎丘原是吴王阖闾和他儿子夫差的王宫。阖闾生前认真地研究了古代皇家建造陵墓的规律,细致地勘测了剑池一带的地理条件。他了解到古代皇家建造陵墓,一般是第一要规律宏大,第二要精巧和隐蔽。而剑池地势险要,依山近水,终年流水不断,很合乎古代营造王陵的规矩,因此就决定在此建造自己的陵墓。吴王阖闾是春秋末年的五大霸主之一,他为了防止在自己死后有人来盗尸和挖宝,在生前就用心选择营造陵墓的场所,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后来,阖闾驾崩了,他的儿子夫差,就遵从他的遗嘱,按照古代营造王陵的规矩办理,经过精心施工,把阖闾的遗体葬在了剑池下面,并把他生前喜爱的宝剑和珍宝用来陪葬。
    许多科学家的推断,看起来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但要想最后弄清虎丘剑池的真面貌,那还需要实地掘它来证明。
    1955年,在许多科学家的倡导下,苏州市政府下决心组织力量对剑池进行疏浚开掘,希望用开掘结果来进一步验证许多科学家的判断。疏浚开掘剑池,第一步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剑池里的水抽干。几天后,剑池的水终于被排完了。人们在清除污泥后,清楚地看到了剑池塘全貌。池的面积不大,池深约5米,池的底部很平坦,它的东西两面石壁自下至上都很平直,剑池东面石壁上砌着两块经过雕刻的石板,石板上赫然写着王鏊、唐伯虎等明代名人的手迹。内容与古人在《山志》一书中的记载相符。科学工作者们初战告捷。他们的这些发现,以十分确凿的证据证明剑池是由人工开山劈石千百万,古代宋长文、王禹偁等人断言剑池是由天然而成,那是缺乏事根据的。从而使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对自己原先有关剑池的推断,更加深信不疑。
    疏浚开掘的第二步,是查清剑池的地下奥秘,寻找吴王阖闾墓穴。在抽干剑池积水后的一天中午,几位科学工作者正在剑池内加班加点地清除着池底的污泥。突然,有一个人在池底岩石中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三角形洞穴。当时,其他的人都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奔过来看。有人当场来个长竹竿插入洞中试探,结果发现洞穴进行探查,以此为突破口来查清胚池地下的真实情况。于是,几天后,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把洞穴扩展开,用木板铺设在地上,持着手电筒,踩着木板铺成的路,一个接一个地钻进了洞内。地下洞穴的通道阴森潮湿,长约10来米。人在里面穿行,举手便可以摸到洞顶。人们靠着手电筒的光亮,走过了那侧面狭长的通道后,来到了洞的尽头。洞尽头比刚进洞进的通道要宽敞些。人们一进到比较宽敞的洞尽头时,迎面碰到了三块矗立着的长方形石板,每块石板都是近1米高、约1米宽。大家猜测,这三块石板可能就是吴王阖闾陵墓的门,在石板后面可能就安放着吴王阖闾的遗体和珍宝。对于这一发现,大家都异常高兴。
    可是,几天后,正当部分科学考察工作者准备着手搬开三块长方形石板时,突然接到了停止开掘墓穴的通知。通知中说明如果当真要打开深藏在剑池底下的那个墓穴,那建筑在剑池边上的虎丘宝塔就可能毁于一旦,整个虎丘风景区也将随之化为乌有。这样损失就太大了。科学考察工作者们不得不承认通知说得有道理,最后只得如此罢休。
    由于剑池底下的洞穴最终没有彻度开掘,从那以后这些年,也再没有人去进行探索。所以,直到今天,苏州虎丘剑池下面是不是真正埋有吴王阖闾的尸骨和珍宝,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正文 第一卷 老屋鬼话 第一章 引子
    
    我住在江南小城苏州。
    苏州是个古老而有魅力的水乡城市,风景如画,古迹遍布;河网密布,街巷纵横。
    我小时候住在老城区,老城区有许多老房子,这些老房子都很老,历经沧桑,所以大多流传着或神秘或凄美或恐怖的故事。我家住的房子也很老,是前清光绪年间造的,两层三进的砖木结构。虽然也曾维修过、粉刷过,但年代太久,墙面斑驳、色泽灰暗,就像个垂暮的老人。大白天,房子里如果不开灯,就是一片昏暗;底楼地面早看不出砖石的本来样貌,只是一片黑泥,类似青苔的感觉。
    
    正文 第一卷 老屋鬼话 第二章 楼梯上的顾阿婆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我家在老房子第三进的二楼上,那上面原本住有4家人家,靠着楼梯的一家不久前搬走了。我家左边是腾阿婆一家,右边是廖阿姨一家,一楼有公用的烧饭和吃饭的地方。因为我爸妈是双职工,我妈那时还常上三班,所以他们就托腾阿婆照应我。
    腾阿婆那时大约六十岁,身材矮小,但精神矍铄,整天笑呵呵的。她是个老式的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只认识不多的几个字。她还很“迷信”,经常要嘱咐我和她的孙子小华:“我们住的可是个老房子哦!老房子里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你俩可不要太淘气,小心冲撞了太岁,到时候哭都来不及!”小华比我小两岁,我们都很顽皮,听了阿婆的话,总是嘴里胡乱答应着,背过身去就互相做鬼脸,谁也不当一回事。
    有一天吃过晚饭才五点,我妈去上夜班,我爸也临时去加班了。那时是夏天,天黑得晚,天气又热,许多人都在外面的巷子里乘凉。腾阿婆也带着小华和我躺在外面的竹椅上乘凉。吹了一会牛,我突然想起我还有一篇作文没写完,就站起身,对腾阿婆说了一声,然后走进老房子里去了。
    走过第一进和第二进,我打开了第三进的木门。一阵穿堂风吹过,我感觉后背凉飕飕的,而且觉得好像有人在我身后朝我脖子里吹气。我以为是淘气的小华在捉弄我,就停下脚步,扭过头向身后望。昏暗的光线下,只模模糊糊分辨得出前两进的人家放在公用走廊上的木凳和自行车的轮廓。老房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人,一个人影也没有!我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笑,快步走了进去。只要穿过几家人家合用的厨房兼饭厅,再走完一段大约十几级的公用木楼梯就可以到我家了。
    我边走边想着怎么写那篇作文的结尾,在离楼梯还有两米远的地方,忽然看见有一个穿着崭新的、像老式绸缎被面一样的长袖衫裤的老太太正弯着腰,费力地去拿地上的两个黑乎乎的东西。她颤巍巍的,满头的白发十分显眼;她的眼睛可能不好,正抖抖嗦嗦地在那儿摸索着。
    我觉得她的背影很眼熟,就没多想,走过去说:“阿婆,你要拿什么?我来帮你拿吧!”
    “好啊!帮我……把热水瓶拿上来。”她没回头,慢慢地直起腰,顾自往楼梯上走。
    我弯下腰一看,那两个黑乎乎的东西果然是热水瓶,我两手提起瓶,咦,真轻啊!难道忘了冲水进去?我跟在她的后面踏上了楼梯,一级,两级,三级……楼梯上回响着我的脚步声。奇怪,她怎么没有脚步声呢?
    我一边随口问道:“阿婆,你是住在哪儿的呀?”一边在想:她往我们楼上走,是楼上哪一家的?难道是新搬来的吗?我怎么没看见今天有谁搬家啊?
    我正在瞎想,她听到了我的话,却突然停住了。
    我差一点撞上她的后背,只听她幽幽地说:“小星星,是……我啊!我才走了没多久,你就认不出我了吗?”
    她慢慢回过头来,额头上有两道如刀疤一样的长而深的皱纹,眼神忧伤,面容很慈祥。
    我两眼圆睁,浑身汗毛根根竖了起来。
    不可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