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孝宗生下皇子福临,成为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与此同时,最受皇太极宠爱的宸妃所生的皇八子夭折了。孝庄在皇太极面前并不得宠,皇太极最喜欢的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但是,红颜短命,海兰珠仅仅活了二十几岁,在崇德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海兰珠死后,皇太极也变得整天闷闷不乐,两年后久郁郁而终了。皇太极死后,由于生前没有选立太子,因此出现了皇位之争。在清朝国内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多尔衮与豪格都是手握重兵,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与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多尔衮长的很象努尔哈赤,而且多尔衮的生母大妃乌喇纳拉氏也在努尔哈赤面前最为得宠,因此,努尔哈赤早就有立其为汗位继承人的意思。但是,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还小,母亲乌喇纳拉氏又被逼殉死。使多尔衮失去了登上汗位的机会。皇太极继位之后,多尔衮对他忠心耿耿,为了大清的基业率军英勇作战,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成为皇太极最为得力的助手和最为信任的心腹。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在弟弟多铎的支持之下,也想觊觎皇位。此时,背后有两黄旗的拥护的肃亲王豪格,同有两白旗拥护的多尔衮形成了激烈的争夺。两派剑拔弩张,各不相让。随时都有暴发冲突的可能性。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出面劝说多尔衮,要他从大清的基业着想,不要因为皇位的争夺而使太祖太宗创立的大清基业毁于一旦。最后,多尔衮审时度势,在五大臣会议上,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由年幼的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个提议平衡了各个方面的利益,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福临继位之后,母以子贵,孝庄也被册立为皇后,称圣母皇太后。孝庄历经三朝,两辅幼帝,一个是自己的儿子福临,福临六岁继位。继位后不久,大清王朝就在多尔衮的率领之下入主中原,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原王朝。清朝初年,政局动荡,事务繁多。而且其中还夹杂着各派别之间的权力争斗。孝庄太后为了维护儿子的帝位可谓是呕心沥血,费尽心机,只希望他日后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代名君,也就可以心安了。只可惜到头来福临还是辜负了母后的一片苦心,年纪轻轻就随着自己心爱的妃子神秘逝去。其孙玄烨继位,当时年仅八岁,孝庄又以太皇太后辅佐年幼的康熙。在除鳌拜,定三藩的过程中孝庄也是坐定宫中,成为康熙的主心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位不知历经了多少大风大浪,看过多少世间风云变幻的女中强人终于走完了她不平常的一生。享年七十五岁。
孝庄临死之前,曾经叮嘱康熙说:“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吧。”后来康熙遵照太皇太后的懿旨,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拆迁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就这样一停就是三十八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康熙的儿子雍正继位之后,才正式建陵安葬。谥为孝庄文皇后,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但是,奇怪的孝庄的陵墓并没有像其他葬于清东陵的皇帝,后妃们一样葬在风水墙的内侧,而是被葬在了风水墙的外边。孝庄为什么不肯葬回皇太极的身边,孝庄的陵墓又为什么被葬在风水墙的外边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世人所知的隐情?
这种奇怪的葬制,也为诸多早就流传于世的有关孝庄的传言提供了依据。其中,流传最广,至今仍为史学界争论的一大热点的就是:孝庄曾经下嫁多尔衮之说。他们认为,孝庄太后之所以不愿意回关外与皇太极合葬就是因为曾经下嫁多尔衮,无颜相见于地下。还说,这次婚礼大典是由礼部等衙门操办,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持这一说的学者主要是由以下几个依据:一是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多尔衮在入关之后权势极大,击败大顺,攻下南明,几乎是多尔衮一手打下了大清的万里江山。而且清朝入关初年的各种典章制度也是出于多尔衮之手。当时他总揽朝纲,控制军队。虽然不是皇帝但实际上权力比皇帝还大。所以孝庄和顺治为了稳住这位摄政王,先后加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进而又不惜下嫁给多尔衮,称其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根据满族的风俗,有兄终弟娶其嫂是合乎礼仪的。因此孝庄下嫁多尔衮从满族的角度讲也没有什么说不通的。其三,人们认为,后来顺治之所以加封多尔衮为 “皇父摄政王”。就是因为母亲下嫁给他,这样叫更合乎情理。他们的再一个证据就是南明遗民张煌言的一首叫《建夷宫词》的诗,诗中言:“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里面明确的说出了太后下嫁之事。张煌言时当时代的人,他的诗应该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此外,还有人说,曾经在内阁大库档案中见过,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由于上面的几条证据,这一派学者认为太后下嫁多尔衮应该是历史上的铁案,勿庸怀疑。
但是,持反对意见的史学家们接着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他们认为孝庄与多尔衮成亲虽然合乎满族的风俗,但这并不见得他们就会按照这个风俗来做。孝庄与多尔衮从早年就相互倾慕也是没有史学依据的野史传说。孝庄是两朝皇太后,曾经担负过辅佐两任君主的重任,如果孝庄曾下嫁多尔衮,她就变成了王妃,也不会再有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身份。张煌言是前明遗臣,他写诗的时候还进行着抗清的斗争,他故意以此来诋毁清朝君王也说不定。张煌言当时身在江南,更本不可能详细的知晓北京城里发生的事情,而且诗词本身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有夸大和歪曲的可能,也不能直接拿来做历史证据。如果真的有太后下嫁之事,那么在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应该有所记载。因为当时清朝的诏书基本上都会发给朝鲜一份。但事实上里面没有任何关于太后下嫁的记载。同时在古代中国皇上称有功的大臣为父并不奇怪,古代就已经有过称大臣为尚父、仲父的先例,这里顺治加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也没有什么奇怪。而且,多尔衮死后不久帝,就开始有人告发他生前曾谋篡帝位,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马下令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平毁陵墓。 如果孝庄真的曾经下嫁多尔衮一定会反对顺治的这个决定,继续维护多尔衮的名誉。再一个是,前面的学者所说的有关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诏书,别人谁也没见过。只是一个已经丢失的孤证,也没有办法完全的证明历史的事实。因此,他们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之事纯属野史小说中的传言。根本不是历史的事实。
可见,孝庄下嫁多尔衮之事依然是史学界的一大疑点,可谓否定者有之,肯定者也有之,事实的情况如何,史学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全肯定的答案。历史科学中大都还对这一问题采取存疑的办法,至于各种影视文学作品的各种解说。都是根据历史演绎出来的戏说之辞,不能当作历史事实一派观点来看。
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
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是:“世祖(顺治)之于董贵妃,所谓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者也。乃红颜短命,世祖对之,忽忽不乐,未数月,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佛土……”还有一种说法是,顺治十七年八月,皇贵妃董鄂氏因丧子之痛郁郁而终,顺治皇帝也在爱妃的病逝之后,茶饭不思,不久便也随之驾鹤西行。且不言顺治皇帝到底是出家还是死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就是顺治的死抑或遁入空门都与自己心爱的妃子董鄂氏有关,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等尤物,能够令执掌天下之权的大清皇帝殉情至此。
顺治皇帝定鼎北京之后,总共立过三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亲王之女,孝庄太后的亲侄女。顺治十四岁时,于博尔济吉特氏完婚。并册封博尔济特吉氏为皇后。但是由于她从小娇生惯养,极度任性又又天性妒忌,不能容人,所以顺治很不喜欢这位来自蒙古的美人。两个人在一块经常的吵架,赌气。顺治对此耿耿于怀,两年之后,顺治不顾朝臣反对,废掉博尔济特吉氏的后位,降之为静妃。顺治的第二位皇后也是来自蒙古。原来是顺治的一个妃子,顺治废掉博尔济特吉氏之后,为平衡满蒙之间的联盟,不得不再次册立一个来自蒙古的妃子为后。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但是,顺治也不喜欢这位毫无个性皇后。他真正喜欢的是皇贵妃董鄂氏。
董鄂妃是顺治一生中最喜欢的女人。顺治十年,年仅十六岁的董鄂妃在秀女大选的时候,被顺治皇帝看中。但孝庄为了平衡亲王之间的关系,将其许配给了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襄亲王是皇太极的第十一子,顺治帝同父异母的弟弟。选秀后的第二年,董鄂氏就与襄亲王举行了婚礼。但是,顺治始终对这位自己相中的佳人念念不忘。经常召他入宫侍候皇太后,实际上是与自己幽会。时间久了,顺治与董鄂氏好似干柴烈火,不自觉的就萌发出爱情的火花。但是,这件事情后来被顺治的弟弟给发觉了,他严厉地斥责了董鄂氏。顺治知道后,就又把博果尔训斥了一番。博果尔慑于皇帝的颜面不好当面发作,但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没过多久就愤懑而死,死时才16岁。博果尔死后不久,顺治帝宣布册立董鄂氏为妃。并让礼部挑选吉日举行入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