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具体主张,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赶上和超过欧美国家。有人统计,他在1912至1913年作的58次演说中,专讲民生主义或涉及这个问题的就有33次之多。正如孙中山同年7 月中、下旬接见纽约《独立杂志》特约代表时所表示的那样,他当时正集中思想与精力,从社会、实业与商务几个方面重建我们的国家,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

  孙中山的这些活动,反映了他为祖国富强而斗争的强烈愿望,为此他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但是,由于政权掌握在大买办、大地主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手中,严酷的阶级斗争局势使孙中山“舍政事、而只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的想法,只能是善良的愿望而已。

  袁世凯靠阴谋手段骗取了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大总统,但不久就原形毕露。

  1913年2 月,袁世凯授意刺杀宋教仁,充分暴露了袁世凯假共和、真专制的反动面目。为挽救辛亥革命成果,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失败后又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再举革命”。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恢复君主制度,自称皇帝。

  在孙中山的号召下,由中华革命党发动了护国运动,推翻了袁世凯。但此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局面。为反对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1917年夏,孙中山发起了护法运动。由于没有提出新的政治纲领,未能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护法运动失败了。

  孙中山为革命奋斗几十年,其结果却如他所说的: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他一心追求的是救国真理,要使中国永远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孙中山感到苦闷,也感到孤独。他一筹莫展,深感自己没有一点实力之苦,因而只想专心著书,希望以此来“启发国民”、“唤醒社会”。1918年到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莫利爱路住所深居简出,发愤闭门著书。他以“痛心疾首”的心情,把“奔走国事三十余年”的经验,从理论上作了总结,写成了《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两本书。这两本书和他1917年在上海写成的《民权初步》,合起来就构成《建国方略》。

  《民权初步》与社会建设《民权初步》,最早名称叫《会议通则》。这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的书。

  首冠“序”,书后附“结论”及“章程并规则之模范”。孙中山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教吾国人行民权第一步之方法”。他认为中国人民的“一盘散沙”

  状态并非“天生而然”,乃是专制制度造成的。至于袁世凯的复辟,根本原因就是“民权未张”。显然,这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抨击。孙中山指出:“今后民国前途之安危若何,则全视民权之发达如何耳。……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

  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倘此第一步能行,行之能稳,则逐步前进,民权之发达,必有登峰造极之一日。“”苟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书中详尽地论述了有关集会的”原则“、”条理“、”习惯“和”经验“,希望由此促进中国民权的发达以及民主政治的建设。可以说,孙中山的阐述虽未抓住民主政治的关键,但是对于长期饱受封建专制之苦而不知民主为何物的中国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在当时军阀官僚们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因素剥夺殆尽的情势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孙文学说》与心理建设《孙文学说》这本书,集中反映了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在这部书中,孙中山热情地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并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依据,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知行统一的理论。

  孙中山认为:要想中国进步,不但对于政治主张革命,就是对于学问也主张革命,要把全国人民几千年走错了的路都来改正,所以主张学问和思想都要经过一番革命。孙中山之所以这样认为,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从事革命理论的建设,改变革命队伍中缺乏革命理想以及“知识太低”的状况。

  孙中山把这些状况归之为受传统的“知易行难”的思想影响。所以他提出必须在承认“行”的前提下重视革命理论的能动作用,即“知难行易”。

  孙中山所说的“知难”中的“知”,是指“真知”。“真知”是来自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政治经验的认识。而他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建设规划,正是他几十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可是一些革命党人,却把他的主张视为“理想太高”,甚至攻击之为空言而见拒。所以他要立论破除人们的“心理大敌”。

  如果人们能够提高理性主义,树立“真知”,则从事革命建设,将“如反掌折枝”。从而也使人们不再认为他的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宏伟计划是“理想空谈”,就有可能加速“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他强调只有掌握革命理论,实行起来才比较容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孙中山批判了古代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维艰”的观点,又批判了“离行而谈知”的“良知”学说,以十事为例,论证了知难行易的道理:行在先而知在后,知是从行中得来的,所以行易知难。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却割裂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最终难免过分强调“心之为用”。不过在当时革命屡遭挫折、处于低潮之时,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实业计划》与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绘出了中国现代化并将中国改变成工业化社会的宏伟蓝图,详细地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孙中山深感中国要富强起来,必须改变当时落后的经济状况,因此就要花很大的力气开发中国的富源,发展中国的实业。他把这个问题视为“中国存亡之关键”。在他的这个周详而庞大的计划中,以经济地理学原理列举了四大原则、六大计划和十大目标。简列如下:(一)四大原则1。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

  2。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

  3。必期抵抗之至少。

  4。必择地位之适宜。

  (二)六大计划1。筑北方大港,建铁路起于此而迄中国之西北极端,向蒙古、新疆殖民,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开发山西煤铁矿源,兴建钢铁厂。

  2。筑东方大港,整治扬子江水系,改良扬子江水路及运河,建设内河商埠,创大士敏土厂。

  3。改良广州为南方大港,改良珠江水系,建设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立造船厂。

  4。扩建全国铁路系统,包括中央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高原地区,并创立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

  5。发展各种轻工业,包括粮食、衣服、居室、行动、印刷等部门的工业。

  6。发展各种重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铜矿及特种矿之开采,设立冶矿机厂。

  (三)十大目标1。发展交通。2。开发矿业。

  3。移民实边。4。振兴工业。

  5。增进农业。6。扩展灌溉。

  7。推广林业。8。开发水力。

  9。开辟商港。10。 兴建都市。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相当宏大。如何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呢?孙中山认为中国必须依靠外国资本和设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人才。他说:国家经营的建设事业,“应由……专门练达之外人任经营监督之责。”但是中国和外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之上,外国资本流入中国,要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

  他认为外国应为中国的进步做出贡献,因为中国富有天然资源、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如果西方大量投资于中国,中国将“成为世界中无尽藏之市场”,“以经济的眼光视之,何啻新辟一世界?”中国的工业将为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而生产,“而参与此开发之役者,亦必获超越寻常之利益,可无疑也。”可以说,孙中山提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要通过国际间的平等合作为途径的设想是有独创性的。但是,这与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的对外政策背道而驰。西方列强到中国来无非是取得租借地、势力范围和经济特权,进而控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这说明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孙中山不仅倡导国际间的平等合作,他还认为中国应实现阶级之间的合作。

  他反对“阶级战争”,中国应尽力避免工人与资本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二者应当携手合作,共建国家,以至“大同之世”的到来。他认为中国可以实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存。他强调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发展工业、修建全面的铁路网、开凿运河、建设港口等经济活动,应由国家担负。但农业、商业和服务行业,是属于私营之列,对这些私营企业,国家不仅要保它们,而且应由开明宽宏的法律加以鼓励。

  孙中山制订的这个宏伟计划,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和实业界许多人的愿望。

  对中国的经济来说,那是一个繁荣时期。民族资本有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家正进入他们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很快就会实现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一些实业界人士本身也有缓和劳资间冲突的倾向,对于公平的国际合作抱有很大希望,而且在新文化运动中还出现了一种私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

  这些都反映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