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抛开这个令中国人痛心的事实,只就工业发展而言,只就科技进步而言,中国和日本的改革其实都是半斤八两的,日本和中国都是西方国家的小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最多只是成绩有点好一点,有的差一点而已,但水平都相差不多。绝对没有等级差,更没有质的区别。
而且当时的清王朝即使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后被折腾得奄奄一息,但清王朝还是比日本富裕得多,比日本更有资格和机会超越日本。在更多的领域追赶西方国家,而且当然中国的几个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受西方国家重视的水平,都远远超过日本,中国人财大气粗,凭借巨额的资金和无边无垠的市场完全有资格与西方平起平坐地谈判,当时的西方还不了解中国,还没有吞并中国的胆量和野心,如果就这么平静地发展下去,中国完全可以将本就落后中国的日本甩去几条街。
但是,日本不但看到了危机,更看到了机会,他们看到了中国虽然富裕,但无法集中,中国的军队虽多,但没有跟着时代进步,更没有一个有威信的领导核心,特别是经过太平天国的打击后,清王朝中的满人想抓军权却抓不到好兵,只好给汉人使绊子,而汉人有好兵却受到满人的制约和提防,不敢按自己的心愿和国家的需要来增加实力……
于是,他们集中全国之力悍然入侵庞大的清王朝。
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人,其他人很多都不看好他们的能赢。当时不但中国的统治者以为日本不自量力,傻乎乎地学西方来入侵中国,就是西方国家也完全不看好日本能赢。在他们西方国家看来中国海军的实力在欧洲虽然排不上前几名,但在亚洲却是第一,日本海军只能做中国的小弟。而中国陆军数量庞大,军队可以永无止境地补充,后勤方便物资充足。
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之所以支持日本进攻中国,只是因为英国人希望日本当炮灰,希望日本把中国打得遍体鳞伤,他们还和中国讨价还价,可以从中国捞取更多的好处。英国如此,法国、美国、俄罗斯都是如此,都是拿着小板凳磕着瓜子看戏的人。
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小小的日本竟然真的将庞大的中国给打趴下了,竟然让清王朝投降了,竟然勒索了数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不仅仅是让中国人颜面扫地,让日本人拿走了数亿两宝贵的白银,更主要的是让西方国家发现中国原来还真是一头没有杀伤力的肥猪,是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土财主,从而想从中国人身上赚便宜的就更多。更为主要的是日本人打断了中国发展的近程,直接导致洋务运动变得中止,使中国滑入无法发展的深渊,而且让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而日本人不但获得了强有力的自信,国民更接团结,获得了西方国家的重视,而且那些巨额资金的到来让他们获得了前进的动力,让他们追赶西方的脚步迈的更快、更稳健。
可以说日本人的入侵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会。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开始稳定,特别是张作霖张学良父亲控制的东北其发展已经超过日本了。张氏父子的新政使东北的民族工商业成为日本满铁附属地经济的威胁,当时的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
后代的人往往只记得上…海滩的繁华,只记得十里洋场,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哈…尔…滨,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
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达一千八百多个。哈…尔…滨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8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与东北相对应的是,关内的经济也开始恢复,虽然有人给蒋某人脸上贴金,说什么当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不容讳言的是1927年到1937年确实是蒋某人在大陆执政比较稳定的时期,国民经济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发展再一次被日本打断,日本全面入侵中国,让中国崛起的希望再次被扼杀。
可以说日本是非常阴毒的,在中国两次最关键的时刻,他们都给了中国最沉重的一击。特别是从1931年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他们举全国之兵进攻中国,差一点就把中国给干掉了。即使最后没有干掉中国,也让中国再次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是第三次崛起的时机,而且其表现比前两次要好得多,希望更大。日本人就算这次看到了,却因为本事不够,根本没有了扼杀、阻拦的能力。
日本人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但欧美等西方国家却有。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曾经胆敢也有能力消除中国崛起的希望,那么他们如果联合起来的话,就更有信心让中国崛起的希望成为泡影。
外国人能够这么想,中国内部的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到?
最高首长等人看到了,也想到了,还担心着,郭拙诚也看到了,想到了,也正在担心。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是中国最有希望崛起的时候,也是最孱弱的时候,必须小心又小心地呵护这棵幼苗,绝对不能让它夭折。
要呵护这颗幼苗,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太低调了不行,太高调了也不行。当年日本入侵东北的时候,蒋某人就对日本妥协,张学良更是无耻地宣布不抵抗,命令当时中国最精锐装备最好的部队——东北军退入关内,交中国经济最发达、富裕程度最高的东北地区拱手交给了日本,希望国联会制裁日本,逼迫日本撤退,这显然是世界上最低调、最委屈自己的行为了。
但蒋某人和张学良的举动并没有带来如期效果,反而助长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导致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开始全面侵华,开始想将整个中国纳入他们的统治中。(未完待续)
第1362章 平静下的暗流
在崛起的时候过于高调也不行。
日本的崛起和沦落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两次入侵中国的行为虽然都成功地打断了中国的发展步伐,掐灭了中国崛起的希望。但他们自己却因为过于高调,过于野心勃勃而丢失自己崛起的希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国力在迅速壮大,科技在快速发展。如果他们不是对华入侵,而是安安心心地发展自己,也许他们就真的成了世界强国了,结果发展入侵中国的战争后,国力不升反降,特别是二战投降后,国家都不再是正常国家,国防都被美国控制,只能当美国人的哈巴狗。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他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国家实力也是一步步壮大,很多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如果他们安心于自己的发展,他们又何尝不是世界强国,但他们偏偏要高调,要入侵其他国家。最后,他们和日本一样彻底失败了,虽然和日本一样几十年之后又成了经济大国,但他们失去了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
而且这一世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但战败的日本很难成为像前世一样的经济大国,就是德国也难现前世的经济辉煌。他们的成绩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中国身上去了。
纵观历史和现实,中国领导人必须在低调和高调之间进行科学的选择,必须合理的规避风险同时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一句话:难啊。
不管中国领导人如何又高兴又为难,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提防之心就没有减少过。让中国在北方欣喜地接收曾经属于中国国土的是。远在中国南面的印度就有点坐不住。他们一方面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说中国很可能依仗自己的武力单方面对印度采取行动,以收回他们所谓的与印度有争议的领土,一方面他们又四处活动,派出政府高官拜访各国领导人,向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政府或媒体诉说自己的无辜,诉说中印边境的领土完全属于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印度的领土,甚至连中国四川、藏区都本来是属于印度的。特别说什么曾经英**队达到的地区就是印度传统的地界。是中国人在入侵,是中国人在欺压。
他们还将自己在1962年的那场中印之战说成是印度忍让,不忍看到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爆发全面战争,不忍看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战争难民甚至死去。如果不是印度忍让,那场战争就不会是那个样子,不会是那样的结局。
他们一次又一次声明英国探险家麦克马洪随手在地图上画的那条直线就是中印之间的疆界,并假称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必须遵守。
他们还说现在中国凭借有了几样现代化武器就开始耀武扬威,不但要东进太平洋,与美国共同控制太平洋。他们还将整个南海据为己有,残酷地打压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甚至还将他们的魔掌伸进印度洋,完全无视印度洋是印度海军的传统势力范围,无视印度为了维护印度洋的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另外,他们还向中印边境调集军队,不断举行各种规模的演习,摆出一副誓死保卫他们所谓领土的架势。
他们甚至声称中国这里利用苏联的解体,利用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利用西方欧美国家忙于整肃新加入北约组织那些国家的机会,趁机霸占了大量根本不属于中国的领土,说中国一边宣称不承认以前清朝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一边又将以前的政府管辖过的地方、只是军队去过的地方,甚至连军队都未曾到过的地方都称为己有,完全是一种假借历史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