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孔氏家族全传-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于革命。希望山西的革命军,尽数开来石家庄,共同组织革命联军,并由吴、阎分任燕晋联军正副都督。阎锡山得此函甚喜,但其幕僚提醒阎锡山防其有诈。当即阎锡山激动地说:“吴公亦为同盟会盟友,岂有骗人之吴寿卿乎?”阎锡山当即复函吴禄贞,约好娘子关会见,共商北方革命大计。 
  1911年11月5日,阎锡山与吴禄贞在娘子关前会面。俩人商量的结果是立即决定组织“燕晋联军”,公推吴禄贞为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为副都督兼副总司令,温寿泉为联军参谋长。山西出兵两营车运石家庄,听从吴总司令指挥并共同作战。吴禄贞申明已与滦州张绍曾及山东靳云鹏约定日期会师北京,扫除清室,以使革命早日完成。当时大事已决,吴禄贞又说:“闻袁世凯野心勃勃,近来大肆活动,他若到京就成了革命的最大障碍,等他过石家庄时杀之,以除此害。” 
  吴禄贞可算是孙中山先生手下的猛将之一。他回到石家庄便对铲除袁世凯作了完善的布置,预备在石家庄车站接送袁世凯时,借保护为名,暗伏下手枪连和机枪连一齐动手。然而可惜的是,吴禄贞将军事不机密,暗杀袁世凯之事,被打人其内部的清廷密探所侦知。遂以3万重金买通了吴禄贞旧部周符鳞。周符鳞原为第二十协统领,因曾被吴禄贞撤职而仇恨在心。接受行刺任务后,他便去找他的东北老乡、骑兵第三营营长马恩田,马恩田在一大堆金银财宝面前,亦决定刺杀吴禄贞。 
  马恩田曾当过吴的卫队长并颇受信任。当时吴禄贞的参谋何遂觉得马恩田行迹可疑,向吴禄贞做了报告。但吴禄贞却说:“不要紧,卫队长马恩田是靠得住的。” 
  那天夜间12点多,吴禄贞正在石家庄车站附近一座小院的办公室里的批阅机密文件,马恩田突然出现在吴的面前。马进门便说:“我来向大帅贺喜。”行跪礼时突然掏出手枪向吴禄贞一击,吴禄贞当即绕案躲避并谕以大义,并未持枪还击。但马仍追击不已,后吴禄贞破窗而出,马向院外奔去引吴进击。吴不知是计,追击中不幸中了伏兵的袭击,当场头部中弹而死。叛贼周符麟和马恩田刺死吴禄贞后,将头割去向袁世凯去献功了。 
  吴禄贞一死,燕晋联军娘子关会商的进攻北京、扫除清室的计划,顷刻之间化为泡影。 
  1911年11月15日,袁世凯任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率曹锟第三镇开往石家庄,准备攻破娘子关并向山西开进。 
  娘子关一战山西民军失利,阎锡山被迫撤回太原。不久,由于民军内部发生矛盾,自行其事,阎锡山和赵戴文各骑一头小毛驴行动。取道保德,攻入绥远,占了包头,阎锡山才算生存下来。 
  这时的北京政府,有不承认山西、陕西的革命之说。而孙中山先生从辛亥革命中已认识到了山西革命的重要性,认识了阎锡山等山西同盟会员及“铁血丈夫”团组织成员的领导核心作用。所以,孙中山先生给袁世凯打电报23次之多,一再向袁世凯施加压力,表示如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即使南北和议破裂也在所不惜。袁世凯迫于无奈,于1912年3月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从石家庄出发,正午时分抵达山西境内的岩会车站。当时,都督阎锡山身着军礼服在车站仁立恭候。然后陪孙中山前往太原。访问太原是孙中山一生中的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抵达太原时,阎锡山仍然按国家元首的规格迎接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在太原逗留两天三夜,他的访晋十分成功。临行前,孙中山特嘱阎锡山:“北方环境与南方不同,你要想尽办法,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 
  当年,阎锡山的确曾很好地贯彻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即便后来孙中山先生逝世留下《总理遗嘱》后,阎锡山曾下令此后每星期一上午为“总理纪念周”,所有省政府官员逢这一天都要在总理孙中山遗像前举行纪念活动,并且阎锡山要到会讲话。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阎锡山在山西无不受到北洋军阀强大势力的压迫,山西的革命烈火有随时被扑灭的危险。为了更好地贯彻实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阎锡山在做了山西都督特别是在孙中山先生访晋之后,采取了“保境安民、惟力是视”之方策,并以此和北洋政府相对抗,以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的设想。 
  在民国初年,阎锡山对山西的国民教育、基层政权的建设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定了“宏伟”的计划。可以说这些计划都是孙中山先生访晋期间,向阎锡山指示并要其加以实现的。阎锡山在自己的施政纲领中,提出民德、民智、民财三大目标。所谓“民德”即以信、实、进取、爱群为民德四要;所谓“民智”即推广国民教育、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民财”即改良农业,提倡工业,以利民生。的确,当时阎锡山在山西大抓各项建设,工业和农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军工生产成绩显著。这样才有力量抵御北洋各派系的武装进攻。 
  正是阎锡山在山西很好地贯彻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才为孔祥熙在辛亥革命中及以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民军司令孔祥熙 
  当年尽管孔祥熙和阎锡山同处山西一地,且同是同盟会员又同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反清革命以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两个人却一直没能建立联系。辛亥革命前夕,孔祥熙是太谷铭贤学校的校长,整天办他的学校、讲他的经史、练他的洋操;而阎锡山呢,当时是清军八十六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实权在握,可以说当时两个人的地位有很大的差距。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且武昌起义成功,不久,山西太原响应武昌起义也取得成功。当时阎锡山威风凛凛地坐上了山西军政府都督的交椅,沉湎于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但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条件所限,近在飓尺的孔祥熙却对武昌起义和太原义举不甚明了。尽管如此,辛亥革命的爆发还是为孔祥熙提供了一个施展其“才智”的绝好机会。而且,他也立刻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 
  就在太原起义的当天,太谷县的清廷官吏早已闻风隐匿,不知藏到哪里去了。同时,警察也随之无影无踪。一时地方治安无从谈起,人心惶惶,群龙无首。从太原溃退下来的一队士兵一路向南逃窜,四五百人的逃兵全部荷枪实弹,直趋太谷。当时太谷县是全国金融汇聚的地方,有很多资金殷实的票号和腰缠万贯的大富豪。这些逃兵的本意,分明是要放开手脚大抢特抢,人人发上一批横财,然后各奔东西。 
  这天,太谷商会会长打发一位商人,气喘吁吁地跑来找到孔祥熙,向他说道: 
  “先生不好了,有一大批散兵游勇径奔我们太谷来了。” 
  在旁的一些士绅闻听全都吓坏了,众人一起向孔祥熙苦苦请求如何办法,一时间议论纷纷。 
  “这批散兵既不是革命党、又不像正规的清军,直扑太谷究竟是何用心?” 
  “恐怕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呀!” 
  “孔先生,您得为民作主,速想退兵之计啊!” 
  在这种情形下,孔祥熙显然已被逼上梁山,他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逃走已是不可能。要打,凭这几个民军、拿这几支破枪,显然不是对手。怎么办?只有先关闭城门,稳住阵脚再作打算。 
  想到这里,孔祥熙壮着胆子对大家说: 
  “请父老乡亲们放心,那群乌合之众是不敢进咱们太谷城的。” 
  眼下找警察是没有指望了,孔祥熙只得临时拼凑了一些没有走掉的商团团员和青年学生,将四个城门统统关闭,各要害之处都派人持械把守。 
  布置完毕,孔祥熙带了几个人登上了北门城楼,等待着逃兵的到来。不大一会儿,就见一大群溃兵乱乱哄哄地向太谷县城扑来。这批散兵在城下架起火炮,摆出了一副要攻城的架势。并且一名军官模样的人站在最前面,双手叉腰高声嚷道: 
  “城里的人听着,再不开城门,我就下令开炮。” 
  孔祥熙只好硬着头皮出来应付,他举起双手连连摇晃着说:“请不要开炮,不要开炮。在下是太谷民军司令。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开始孔祥照确实有点紧张,但很快便镇定了下来。“太谷已经光复,在下便是新推举的民军司令。诸君过境,本县军民无不欢迎,只不过太谷城小,难以歇马,尤其妇孺无知,不善招待,诚恐贻笑大方。在下想诸君一定是急于赶路,也不会在敝县停留。为诸君计,不如由敝县立刻筹出一笔盘费,聊为犒劳,就不知道诸君是否应允?” 
  “不行!”城下的那个乱军军官指着孔祥熙大骂:“你好大的胆子,我军奉令赶路通过此城,你居然胆敢关闭城门阻挡我军前进。我要你立即开门,否则叫你和你的手下一起上西天。” 
  孔祥熙看一计不行便眼珠一转,马上施出第二计道:“实不相瞒,太谷城内也有几门炮,而且这儿的城墙也还牢固。刚才我接到电话,太原府里正有第二批队伍在往太谷开进。兄弟还是劝诸君先拿一笔盘缠吧。” 
  城下军官对孔祥熙此话又信又疑,似乎真有些害怕太原方面派兵追来,于是和孔祥熙讨起价来:“多少?盘缠给多少?” 
  “一千两银子,马上可以筹到!” 
  “不成。太少!” 
  “二千两。” 
  “这样吧。”那乱军军官说道:“孔司令,你今天走马上任,兄弟我给你个面子,你赶快凑足三千两银子,少一两也不行。这三千两银子一到手,俺马上开拔,决不犯太谷的一草一木。” 
  孔祥熙觉得三千两银子似乎多了点,但是为了太谷的安全,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