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莎士比亚密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人生舞台上是不是也选择了“哲学意义上的死”呢?…… 
  那个时期的统治者是:伊丽莎白·都铎。一般称伊丽莎白一世。当时的王朝自然就以她的姓氏命名:都铎王朝。 
  关键问题是,伊丽莎白一世自称自己终身未嫁,一生保持女儿身!但作者却说,她这个“处女”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培根。老二是她一手栽培出来的埃塞克斯伯爵,英国的大功臣,最后却被母亲下令处以死刑…… 
  另外一个重要点是,本书是第一本深入探究热点话题:价值不菲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对开本》的背景的图书。这本书出版前后究竟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当时只值一便士的书,现在卖价却高达几千万欧元?而《第一对开本》的内容,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印刷错误太多,大小写极其混乱,有的地方突然冒出一句不知所云的话,某个地方则又加入一些非常有趣的词与句子。这一切在一般读者看来,可能不能忍受,但在《莎士比亚密码》的故事中,却都变得那么有意义了…… 
  2005年秋,译者在欧洲最大书展上,与出版此书的美国出版商进行了深入接触,之后,又得到国内相关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最后得以落实,才使此书有可能在中国面世。 
  真心希望本书内容给读者们带来阅读上的享受,也希望读者在看到本书中的那些很显古老的插图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书译文风格比照原文,再经过仔细加工,以适应国人之口味。原书大量注释都被删除,以不打断读者阅读快乐为原则。必要的注释以适当形式放在译文中,帮助读者阅读。原书引用了大量莎士比亚戏剧和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内容,此外,也引用了很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容,译者都比照眼下流行的版本,加以引用。 
  从美国出版商2006年6月寄出该书样书给我,到要求交稿的时间,前后只有两个月。这么匆忙地赶稿子,虽然很符合眼下出版形势的需求,但在翻译质量上也一定存在问题。但译者自认为还有些文笔功底(有自吹之嫌,呵呵),夜以继日地挥汉奋战,终于翻译、加工、润色完毕。现在只等与读者一起享受手摸纸介质产生的真实快感,快乐阅读了。 
  2006年盛夏 
  于沈阳   
  莎士比亚是小镇农民?(1)   
  张放 
  今天,莎士比亚作为最伟大的戏剧诗人和戏剧创作天才被世界承认,其36部剧作已经被译成40多种语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人们公认,他超越时代,属于全人类。他的喜剧与幽默、悲剧与痛楚、历史剧与出人意料的结论,高贵与猥琐,博大与阴险,愚蠢与敏感,都在当时并不辉煌的小小舞台上演过。至今仍有许多赞美之词赞美着他的头脑,他的超凡想象力,同时,也惊讶于他能用人生短短时间,就创作出如此恢弘的作品。 
  但毋庸质疑,在赞美声不绝于耳的同时,也能听到低低的声音:莎翁剧作也并非无懈可击。今天读到的莎翁剧作已经过诸多加工润色,与最初演出版本相去很远。问题是,究竟谁做了这件事情? 
  莎士比亚逝世了,当时社会上鸦雀无声,没有任何悼词出现,这一点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今天我们给莎士比亚冠以〃诗人〃桂冠,其实,所谓〃剧院演员〃和〃写剧本者〃当时并不被人瞧得起,属于〃下九流〃。就算写〃诗〃是在追求艺术,但有才华的贵族,离宫廷越近,就越不能公开自由写作,更别说出版。当时英国派专人控制和审查。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也有〃写剧本者〃过世后,有人写了悼词,但都不能以正式出版形式出现,那时只有贵族、骑士和教会人士才有此待遇。 
  事实上,莎士比亚死后7年,也就是1623年,当莎士比亚戏剧第一次以《第一对开本》形式付梓出版后,里面才提到莎士比亚。 
  后人读其剧作时,总能看到有位〃伟大的智者隐藏于其中〃。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谁是这位〃伟大的智者〃?真是这位叫〃莎士比尔〃的人,一个来自埃文河边小镇的农民写出了那些不朽的作品吗? 
  我们不妨这样设问:为什么《第一对开本》中多出10000多个单词,这些内容为什么之前从未有人听说过?这些内容为什么一下子暴露于《第一对开本》的出版物中?之前,这些内容根本没有在政府登记部门留下任何记录。怎么没有任何人对这新加内容负责呢?要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演出公司来说,是财源广进的资源。因此,这内容本身就成为一个秘密,至今无人能说明原因。 
  问题因此产生。从官方记载那位叫〃莎士比尔〃的人就是〃莎士比亚〃的物证也少得可怜,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记载证明〃莎士比尔〃就是〃莎士比亚〃。 
  最新不解之谜: 
  1、这位叫莎士比尔/莎克比亚/或叫莎克士比亚的人,不过来自农村小镇,英语语法课程都没有读完。一般要学到15岁,不过,他没到13岁就不再读了。 
  2、此后,他也没有继续考入大学学习,所有古典课程都没有读过。当时他周围也就只有几所 
  图书馆可供使用。 
  3、从莎士比亚所有剧作中,可以感到创作者学识非常渊博,有人做过统计,所涉及领域超过25个,其中有些词汇涉及非常专业的领域像一些法律用语,猎鹰用语。这些地方所用的词汇英国人自己都感到生疏。 
  4、他的词汇量过大!有专门研究者统计说,他的词汇量在15000个至21000个之间。其中有些词汇是变形结构,方言,行话,还有些是他自创词汇。算最低数好了,他共使用了15000个词汇。当时一个普通体力劳动者所用词汇不过300个,一个受过教育的学者或思想家一般使用词汇在4000到6000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词汇量很大,但所用词汇也没超过8000个,其中他自己还创出不少新词。当时受到最好教育者,如果又对词汇量非常追逐的话,也就能灵活掌握到9000个单词。 
  5、通过上面数字说明〃莎士比亚〃钟爱使用大量词汇,这一点与培根非常相像。他又在剧作中创造出了1500到2000个新词。有研究者分析说,他不得不创造一些新词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惹怒当时的政府审查官,才不会遭至秘密逮捕。 
  6、他的努力在今天的英语中早就体现出来。很多英国人现在使用着莎士比亚创造出来的词汇,却根本不知道是出自莎士比亚。 
  7、读莎士比亚原文,就能感受得到作者对事情的敏感与理解,作者思想深处的睿智。更能体会得到作者博闻强识,对生活经历有着非凡阐释。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他对法律词汇的精确掌握?他居然还使用了那么多海员生活词汇,全部剧作中有五个地方专门描述沉船事件。另外,他是怎么做到对宫廷内人们的言谈举止都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甚至对欧洲大陆国家的宫廷内人们的举止动作都描述得异常准确? 
  其实,连英国人自己都说,在莎士比亚戏剧与莎士比亚本人之间,有道鸿沟,这鸿沟形成巨大悬疑。 
  对莎士比亚真正身份的怀疑,是从1700年开始,而不是莎士比亚死后。当时有个非常有学问的僧侣,他就在莎士比亚家乡附近搞研究,结果非常令他失望:在莎士比亚出生的小镇上,他根本就没有发现有什么图书存在,更没找到证据说〃莎士比亚〃就是那个小镇上的〃莎士比尔〃。从这时起,〃莎士比亚问题〃真正产生。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走得更远,他发表了四大页〃莎士比尔不是我们知道的莎士比亚〃的文章,罗列了所有已知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说法。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使得〃莎士比亚真正身份〃问题更变成了一个谜。 
  国内一些说法认为,莎士比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这种在中国改革开放某个特定时期所用的词汇,不应该随便用于16世纪的莎士比亚身上。当时的英国国策并不鼓励小镇上的农民自学成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培根是莎士比亚〃的说法已经〃破产过时〃,这也令人生疑。连英国人自己都没有定论的事情,我们中国人怎么能下如此结论! 
  可以说,没有《第一对开本》,就没有莎士比亚。那么,在没有《第一对开本》原本参照的情况下,在上面的问题都不能提出回答的前提下,就匆忙下结论,这似乎不太符合探讨精神,更与今天互联网时代一切交由读者判断的潮流相违背。 
  我认为,这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具悬念的侦探小说,可能永远没有结局。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多种选项。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也许我们正需要多重选项,而不是某个专家的某个结论。 
  英国人自己早已提出一个候选名单: 
  弗朗西斯·培根:出身贵族,最后达到位高权重地步 
  爱德华·德维里:英国伯爵,受过相当高的教育,诗人,剧作家 
  C·马洛: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 
  威廉·斯坦利:伯爵出身,受过最好教育,旅行家,有文学与戏剧知识。 
  罗杰·麦内斯:英国伯爵,对丹麦十分了解。 
  究竟谁是莎士比亚?如果上述这些人都不是莎士比亚,那他们知道真正作者是谁吗?他们参与其中否? 
  现在北京同心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放翻译的《莎士比亚密码》一书,目的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弗朗西斯·培根就是莎士比亚。 
  可以说,这对国内所谓权威说法构成挑战。其实,《莎士比亚密码》作者真是个非常认真,态度诚恳的研究者。不耸人听闻,更无意炒作,作者只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写成一本书。国内第一次听到这个结论的人,应该为数不少。可能会感惊讶,更有莎士比亚迷会愤怒。可我认为,给读者多一种选择,让读者自己思考,这就是译者执意引进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